ENGLISH | RSS订阅
 
首页 走进济宁 政务公开 公众参与 在线服务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原网站备份>>运河文化
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 大力弘扬运河文化

2007-08-02 18:07:55 访问次数:

 

全长近1800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也是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与万里长城一起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自豪。而正是贯穿于济宁全境南北长达230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济宁段,造就了近代济宁数百年的繁荣昌盛,使之发展成为山东省西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运河是我们济宁人民的母亲河。因此,保护大运河,开发大运河,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和义务。

一、济宁段运河的特点及其地位

开发于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5年)的京杭大运河并不经过济宁,它从杭州至徐州沿淮河西至河南洛阳,再顺黄河经由山东冠县、临清、德州北向到达北京通州,直至元朝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相继开挖济州河、会通河,使运河直接从徐州径直通达临清,济宁才成为京杭运河大家族中的一分子。

与其他区段相比,京杭运河济宁段有着自己的显著特点:第一,济宁区段的开通标志着运河全线的贯通。由于国家政治中心的转移以及自然灾害的原因(如洪水淤塞、黄河改道等),原先的大运河至北宋中期就逐渐丧失其功能,而济宁区段运河的开凿,正好使京杭运河南北直线衔接,全线贯通。可以这样说,济宁区段运河的开凿起到了使整个大运河起死回生的作用。第二,济宁区段运河科技含量很高。京杭大运河全长约1780公里,而济宁恰置全河的中段,大运河全线的制高点就在济宁境内号称“水脊”的南旺镇。为穿越“水脊”和解决黄河决淤、水源不足等问题,济宁人民以其聪明才智和艰苦劳动,创造了许多治水奇迹。最值得称颂的是由民间治水专家白英献策建造的南旺水利枢纽工程,彻底解决了运河水源丰欠不均的问题,保证了运河的漕运功能。有专家认为,该工程当与享誉中外的都江堰工程齐名并举。

济宁区段运河的这两大特点,使之成为近代济宁经济繁荣、百业兴盛的原始动力,确立了它在京杭运河全线中的重要地位。元代大运河开通之后就在济宁设立河道管理机构,管理济州南北漕运。明代永乐年间以后,停罢海运,全赖河运,遂将国家最高漕运管理机构设于济宁。清代沿袭明制,清朝中期,清政府把漕运总督衙门设在济宁。由此可见,经元、明、清三代经营,济宁已成为京杭大运河的中枢要地。济宁段运河的开通运行,不仅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发展,更使济宁逐步从一个生产力落后,经济不发达的农业小城镇,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京杭大运河中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创造了近代济宁数百年间的经济繁荣和文化繁荣。

二、济宁市为保护和开发运河文化所作的工作

济宁市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形态的地域特色文化,我们称之为“四大文化”,即:始祖文化、儒家文化、水浒文化、运河文化。始祖文化具有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涵盖宇内;水浒文化豪侠尚义,深得民心;运河文化开放兼容,融汇南北。虽然曾经独领风骚数百年的济宁老运河已经衰败湮灭,但是由它的繁荣昌盛而昌盛繁荣的济宁运河文化却依旧久盛不衰。它是济宁沿运人民几百年来创造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多元性和开放性,在济宁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依旧根植于济宁人民心中,依旧有力的影响着济宁,塑造着济宁。因此,传承和弘扬运河文化是我市加快经济建设,创建文化名市的重要着力点。近几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将保护运河遗产,弘扬运河文化纳入战略发展规划。2000年,济宁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组群结构大城市”的战略发展定位,提出了建设济宁文化名市的战略目标。2001年、2002年先后制定出台了《济宁市文化名市建设纲要》、《济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3年,济宁市人民政府联合国家文化部、上海交大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共同举办了“2003文化产业发展论坛”。2004年9月联合沿运河18城市举办了以“相聚孔孟之乡,传承运河文明”为主题的第二届京杭大运河文化艺术节,2006年4月举办了“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会议”,都对济宁运河遗产的保护和运河文化的继承、挖掘、开发、利用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主攻方向,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机制保障。

(二)进一步加强运河沿线的文物保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大了对运河文物古迹的维修保护力度。济宁段运河西岸共有文物古迹60处,分布在运河故道上的47处,分布在南水北调主干线上的13处。近年来,对古运河的桥、涵、坝、闸等水利设施进行了加固维修,对运河沿岸的东大寺、太白楼、铁塔寺、南旺分水龙王庙等国家、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维修保护,并计划恢复漕运总督衙门。把分水龙王庙、金口坝、东大寺申报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把柳行东寺申报了第三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我市汶上南旺“分水龙王庙”列入国家文物局“十一五”文物保护项目库《大运河文物保护工程》的“重点抢救性保护工程”。该项目资金将全部列入国家预算。

(三)大力发展具有运河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在运河文化旅游区的开发建设上,贯彻以京杭运河为载体,以运河文化为灵魂的原则,形成“一条轴线贯穿,一城两镇相联”的总体格局,即以大运河为轴线,以济宁市区为中心,恢复“江南小苏州”风貌,以展现综合性运河文化,南联南阳岛,以再现运河古镇的水上商贸和民俗文化,北接南旺镇以突出北方都江堰和分水龙王庙古建筑群,展示运河源头文化,以此构建起三位一体,优势互补的济宁运河文化旅游带。目前,多项工程正在展开,市区古运河风景区整治工程接近竣工。不久,古城济宁将会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

(四)做大做强运河航运事业。航运业的兴衰枯荣,一直影响着济宁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运河的开通,曾把济宁的商业文明推向鼎盛,被誉为“江北苏州”、“运河之都”。济宁人民一直以运河为光荣,视航运为骄傲。近几年,随着运河的修复改造,济宁航运事业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参与航运的积极性日益高涨,投资造船,集资建港的人越来越多,目前全市拥有各类船舶11000余艘,占全省内河总运力的73%。内河航运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

(五)加强对运河文化的研究与宣传。济宁运河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对于推动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极其可贵的借鉴意义。几年来,我们成立了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并出版了《运河文化研究》杂志。济宁政协文史委组织专家学者对运河文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探讨,取得了可喜成绩,并出版了系列研究资料和论文集,为我市制定运河遗产保护政策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