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370800004312263P/2023-0163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济宁市审计局 组配分类 工作计划
成文日期 2023-03-22 失效日期
有效性

全市审计机关2023年度工作要点

发布日期:2023-03-22 信息来源:济宁市审计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2023年全市审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和关于审计工作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全国、全省审计工作会议、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心怀“国之大者”,紧扣“走在前、开新局”各项决策部署,落实“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要求,聚焦“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主责主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瞄准济宁“跨入全省发展第一方阵,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打造美丽幸福典范城市”奋斗目标,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以强有力的审计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发展,为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做出应有贡献。

一是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组织全员轮训,开展专题学习研讨,着力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真功见实效。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跟进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系统学习关于审计工作重要论述,深刻把握“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建立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落实机制,加大督查督办通报问责力度。组织传达学习审计委会议精神,抓好会议部署任务落实,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开展。

二是健全完善党领导审计工作的制度机制。严格遵守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党的组织原则。巩固深化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成果,研究进一步加强审计委工作的实施意见,以规范细化重大事项请示报告程序、时点和内容为重点,持续完善办文办会、督查督办、组织协调工作程序,建立健全审计监督重大事项督查督办制度。探索对下级党委履行审计委职责情况开展考核,不断充实壮大县(市、区)审计办秘书机构工作力量。

三是坚持全市审计工作“一盘棋”。深化审计机关政治属性和审计工作政治功能认识,强化上级党委审计办对下级党委审计办的领导。上级审计机关做好工作思路谋划、资源统筹整合、重要项目组织,建立健全行业审计指南指引;下级审计机关抓好上级部署落实,形成系统内上下贯通的有机工作体系。强化全局观念、系统观念,全市审计项目实行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工作方案、统一标准口径、统一审计报告和统一对外公布。

四是持续高质量推进审计全覆盖。深刻理解审计全覆盖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把握形式与内容、数量与质量的辩证统一,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所有管理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地方、部门和单位纳入监督范围,通过对一个或几个重点部门单位和项目资金全面审计,形成常态化有效监督。提高成果时效性,用好简报、专报、呈阅件等载体,一旦问题立得住、建议拿得准要及时报送。

五是关注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深入开展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审计。围绕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推进我市重大发展战略实施,重点审计重大政策措施、重点改革任务以及重点建设项目的推进情况和实施效果,组织开展新增政府专项债券管理和政府债务风险防控、教育政策落实及专项资金绩效情况、土地整治情况、疫情防控资金和防控物资管理使用情况等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反映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着力揭示政策落实过程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典型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促进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推动将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六是关注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深入开展财政审计。以促进财政支出政策提质增效、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为目标,重点关注“四本预算”执行、财政资源统筹、财政支出政策落实、项目绩效管理等情况。对市级一级预算单位全覆盖数据分析,重点审计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落实、压减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政府采购以及在编制外使用人员的预算管理、执行、绩效等情况,揭示部门单位重点支出绩效不高、项目立项随意性大、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等问题,促进严肃财经法纪,促进资金资产高效使用,为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开源”。

七是关注推动国企改革和保障国资安全,深入开展国有企业审计。以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为目标,开展国有企业重点改革政策落实、国有企业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等审计,密切关注企业总体资产负债损益、国企改革进展、国有资产处置和收益分配等情况,推动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增强国有经济核心竞争力。

八是关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开展资源环境审计。以促进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认真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为目标,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重点关注领导干部贯彻执行生态文明建设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推进、“两高”项目审批监管、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完成、资源环境监督管理责任履行、资源环境相关资金征管用和项目建设运行等情况。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强化关键性指标的引导约束作用和国家审计的监督功能,综合考虑各地主体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特点,全面准确客观反映履职结果和主观努力。

九是关注促进提高投资绩效,深入开展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审计。围绕推动重点项目建设,规范项目建设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绩效,重点关注投资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规划推进、项目建设管理、工程结算、征地拆迁、环境保护、质量安全、资金筹集及管理使用等情况。

十是关注规范权力运行,深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以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领导干部规范用权、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为目标,开展部门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本单位重要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制定、执行及效果,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执行及效果,财政财务管理和经济风险防控、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和遵守廉洁从政规定等情况。认真落实中央关于“三类监督”贯通协同的部署要求,主动加强同人大督查、环保督察、生态执法等监督的合作协作,不断提升各类监督互联互通、贯通协同的监督效能。

十一是关注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充分发挥审计在反腐治乱中的重要作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审计在反腐治乱中的重要作用”的重要指示要求,聚焦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靶向发力,加大对重大财务舞弊、财经数据造假、胡支乱花、乱存乱放等违反财经纪律问题揭示力度,持续关注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严肃查处以权谋私、假公济私、权钱交易、骗取财政资金、贪污受贿、内幕交易等问题,对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经济犯罪线索扭住不放、一查到底,助力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十二是关注审计成果权威高效运用,做好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加强审计与其他监督贯通协同,推动各类监督在深化审计成果运用上相向而行、同向发力,压实被审计单位的整改主体责任、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责任、审计机关的督促检查责任;落实并完善信息沟通、线索移交、措施配合、成果共享工作机制,督促审计查出重大问题线索及时移送、及时查办、及时反馈。突出审计成果运用导向,继续完善全面整改、专项整改、重点督办相结合的整改工作格局。

十三是全面开展研究型审计。坚持服务实践、服务一线导向,认真落实推进研究型审计若干措施,积极开展应用型审计研究,紧紧扭住“政治—政策—项目—资金”主线,把立项当课题研究,找准监督着力点和切入点;把问题当课题研究,通过表象抓实质;把建议当课题研究,努力做到可批示、能落实。坚持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用现场发现说话,充分运用检查、观察、询问和外部调查等方式,严控审计延伸范围,严格第三方提供成果审核,确保审计证据适当性和充分性。

十四是强化审计干部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严格落实党组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支持纪委监委派驻机构开展监督,完善党员日常管理工作链条,以临时党支部为阵地开展经常性政治体检。针对审计职业特性和工作特点,聚焦业务关键环节,梳理排查廉政风险点,健全风险防控机制,严守廉洁审计底线。持续强化意识形态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落实落细、抓出实效。继续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为龙头,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研判机制。严格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管好用好门户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所属媒体,落实好审计业务和舆论引导“一岗双责”。大力提升干部队伍能力。围绕时代赋予“高素质专业化”新内涵新任务新要求,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坚持分级分类分层次开展培训,做好案例教学、以审代训、业务展讲,不断增强审计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集体荣誉感,塑造审计职业精神。持续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弘扬“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强化工作执行力,实行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管理,建立工作任务台账,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坚持依法审计、文明审计,改进工作方式、规范言行举止,维护审计良好形象。发扬敢于担当的职业精神,做到敢审敢严、真审真严。

十五是改进优化审计管理。坚持制度全贯通,做好制度供给,优化审计工作流程,着力削减层级、减少环节、精简手续、压缩时限。高质量做好规划立项,开展优秀项目展讲,做好优秀审计项目创建。完善审计业务管理制度,加强全流程审计质量管控,深入开展全市审计质量检查。推进审计项目后评估,客观评价实施效果,严格控制实施成本。

十六是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推进数据标准化,运用集成智能分析技术,加强对各领域、各层级、各系统间数据的关联分析,推广非现场与现场相结合、业务主审与数据主审相结合模式。优化金审三期功能,构建市县两级统一管理、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的作业平台体系,实现全市审计系统移动互联、信息共享和工作协同。加强对内审工作指导监督,强化内审制度体系建设,有计划地组织内审人员参与国家审计。履行对社会审计出具报告核查职责,规范社会审计聘用工作,建立购买服务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