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811MB2792953D/2024-07210 | 主题分类: | 国有资产监管 |
---|---|---|---|
成文日期: | 2024-04-07 | 发布日期: | 2024-04-07 |
发布机关: | 济宁市任城区人民政府 | 统一编号: | 无 |
标 题: | 济宁市任城区人民政府关于下达济宁市任城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 ||
发文字号: | 济任政发〔2024〕3号 | 有 效 性: | 0 |
发布机关: | 济宁市任城区人民政府 |
---|---|
主题分类: | 国有资产监管 |
成文日期: | 2024-04-07 |
发布日期: | 2024-04-07 |
发布机关: | 济宁市任城区人民政府 |
统一编号: | 无 |
标 题: | 济宁市任城区人民政府关于下达济宁市任城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
发文字号: | 济任政发〔2024〕3号 |
有 效 性: | 0 |
济宁市任城区人民政府
关于下达济宁市任城区2024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济任政发〔2024〕3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运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区政府各部门、直属事业单位:
《济宁市任城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区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济宁市任城区人民政府
2024年4月7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济宁市任城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24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安排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以上,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以上,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综合实力实现争先进位。
一、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力突破“制造强区”,大力发展港航经济、城区经济、园区经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1.加力突破“制造强区”。抓好“新型工业突破”和“数字经济起势”双轮驱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努力构建能级更高、结构更优的新型工业化体系,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以上。实施强企方阵培育行动,推动营收过亿元企业突破20家。深化干部助企攀登,力争攀登企业数量达到65家。力争省级以上瞪羚、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总量达到60家。加速产业链条延伸。抓好8条产业链延伸发展,持续壮大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两大优势产业链,重点培育壮大新材料、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主导产业集群,集中攻坚5个过10亿元以上的强链补链项目。突破新兴产业。着力实施集成电路强芯、机器人产业补链、汽车电子支撑、智能终端扩量等工程,加速新兴产业破圈入局。抓实技改提质增效。出台“零增地”技改实施意见,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及亩均效益。滚动实施技改项目65个,技改投资突破40亿元。推动数实融合赋能。不断加快数字经济产业化集聚,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率超过6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达到70亿元、增加值增速达到20%。实施50家企业数字化改造,新培育省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1家,数字经济“晨星工厂”达到5家,工业互联网示范试点标杆企业达到5家,DCMM试点企业数量突破5家。持续发力新基建,力争5G基站达到2500个以上、覆盖率达到100%。2.强力突破港航经济。统筹推进两大港区基础设施完善和周边路网优化提升。实施航道“干支通达”工程。建成通车龙拱港特大桥,开工建设淄海铁路专用线,完成龙拱港铁路专用线主体施工,实现两大港区构建“公铁水”多式联运体系“零”的突破。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物流大通道,全面加强大宗商品物流服务,力争港口吞吐量突破13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2万标箱。高标准规划建设临港产业园区,重点在跃进沟作业区布局临港产业,加快推进济宁碳材料产业园等相关产业项目的落地投产。龙拱港作业区重点推进怡亚通港航供应链产业园项目,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开拓龙拱港海关监管场所业务新模式,谋划海关特殊监管区,打造集海关监管、综合服务、进出口贸易于一体的对外开放口岸。3.聚力发展城区经济。发挥任城主城区优势、提升城区经济品质,实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补短提升服务业为重点,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力争规模以上服务业营收增长10%,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5家以上。全力抓好商务商贸。持续做强商业综合体,打造工行东街、金宇夜市等夜经济地标,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10个。推动太白楼路智慧商圈二期建设,争创国家级示范智慧商圈。全力突破文化旅游。深入挖掘整理文化资源,高标准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任城段),加强民间博物馆运行管理。加快推进景区提档升级。“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争创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加快实施运河印象综合开发项目,与“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串珠成链”,推出“运河访古”体验游活动,擦亮运河文化发展轴。深化“山东手造·任城好礼”工程,运营25H文创产业园项目,建设市级文化“两创”示范点,加快建设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运河文化特色区”。持续壮大现代金融。着力推进地方金融组织发展,引进金融机构2家以上。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力争海纳科技启动北交所上市程序,长兴塑剂提交上市申请,卡松科技完成新三板挂牌。不断提振消费。聚焦传统消费、新型消费、农村消费等重点领域,接续推出促消费政策措施,继续发放惠民消费券,开展促消费活动35场以上。提升楼宇经济能级,培育10栋税收过千万元商务楼宇。培育壮大电商规模,网络零售额突破50亿元。扎实推进促进房地产发展的“十六条措施”,推广网签备案即可入学等利好政策,提振购房者信心。积极通过“房产交易券”等方式,消化房产库存。启动1处高品质住宅建设。4.加快发展园区经济。全面推进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强化开发区主战场、主阵地作用,加快开发区东扩步伐,进一步完善园区道路管线,提升园区配套承载能力,重塑“一区多园”发展布局。新材料产业园紧密对接跃进港,推动智能矿山产业园等5个项目建成投产,打造“济北工业长廊”。高端轻工产业园对接龙拱港,着力推动开创电气等项目建设,打造港产融合发展高地。持续发力招大引强,招引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制造、工业机器人等产业项目入驻立国、中南、中建、汽车组件等产业园标准化厂房。强化要素供给,推动开发区产业集聚和承载力“双提升”,确保省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位次前移,争创省级和国家级园区。5.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持续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全链条培育模式,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以上,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0家、总量突破19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6.5%。加快科技创新平台提升,新增省市级创新平台18家以上。切实转化创新成果,积极开展产学研对接合作,招引大院大所创新载体6家,新增科技成果转化贷款1.2亿元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6亿元。高效引育创新人才。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运河工匠”建设工程,提升产业工人创新力。加速领军人才集聚,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10人以上、博士40人以上、青年人才8500人以上、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20人以上。
二、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始终坚持“项目为王、招商为要、落地为大”,积极发挥投资拉动作用,不断夯实发展支撑。1.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244个,年度计划投资320亿元。加快推进9个省级、18个市级、60个区级重点项目建设。推动15个重点项目按期开工;推动14个在建重点产业项目快速建设,竣工项目20个以上。2.大力推进项目招引。抓好产业链招商,重点延伸新能源汽车、工程车产业链条。突出招大引强,紧盯500强、央企、行业冠军等头部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等三大重点招商区域,招引优质项目,依托重大活动,推动内外资招商一体化。落地过亿元项目30个以上,过10亿元项目3个以上。3.强化项目要素保障。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多措并举推动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达效。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谋划储备、申报争取工作,谋划储备各类项目200个以上,争取各类资金16亿元,政府专项债券10亿元。争取新增用地指标3500亩,处置批而未供、闲置低效土地6000亩。
三、加快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优化拓展城市格局。坚决落实济宁都市区建设战略,主动融入“任兖邹曲嘉”一体化融合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推进“北进西跨中优”,不断提高主城区首位度。1.强力推进济北新区建设。完善济北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加快交通路网体系建设,完善火炬路东1平方公里、任城大道北1.3平方公里路网体系。启动共青团路北延至任城界拓宽改造、站前路东西延工程,加快与高铁、机场等重大交通设施互联互通。稳步推进警校片区、睿湖片区开发建设,加快济北新城体育综合体等项目建设步伐。谋划布局一批产业项目入驻高铁新城,推动站、产、城融合发展。2.加快推动运河新城建设。聚力实施基础设施提升、民生福祉保障和产业加速导入三大工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加快安澜路等5条道路建设,完成高压线路迁改工程和3处防洪排涝项目,推进老运河水系治理提升工程和五里营河北村回迁安置项目。加快产业导入,锚定信息产业、总部经济、健康文旅等领域,谋划吸引大型头部企业落户,加快城市西跨步伐。3.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积极推动棚改、旧改等项目建设,确保牛屯等10个片区居民回迁上房;改造提升老旧小区13个。持续优化城市品质。新建市政道路8条,新改建口袋公园18处、公厕22座。新增配套停车泊位不少于2000个,接入市智慧平台停车位5000个。持续开展智慧化、精细化、网格化城市管理工作,有效提升城市管理效能。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激发农业农村活力。锚定全面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都市型现代农业样板区、和美乡村示范区,深入推进“百区千村”示范创建,持续做强都市型现代农业,全力抓好“强村富民”,大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1.深入推进“百区千村”示范创建。全力做好二十里铺“灯塔领航”、李营“生态森呼吸”等第一批7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收尾工作,确保全部通过市级验收;启动第二批7个市级片区创建,实施“五大振兴”项目54个,提档升级长沟“运河十里画廊”;强力推进喻屯“滨湖水乡”争创省级示范片区。2.持续做强都市型现代农业。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6万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5.1万亩以上、总产量7.2亿斤以上。积极推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谋划实施按揭农业项目2个。聚力推动三大产业集群,加快中盛智慧供应链、果品市场迁建等项目建设。力争新增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市级示范社(场)6家。以“四季牡丹园”“数字渔仓”“吨半粮仓”“村村红电商平台”等项目为引领,带动发展都市型休闲农业、数字农业、农村电商等新型业态发展。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扩大任城葡萄等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推动“任·你品尝”展示中心建设。3.全力抓好“强村富民”。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通过强化社会化服务增加土地收入、多渠道扩大就业增加务工收入、发展特色产业增加经营收入、加强“三资”管理增加财产收入等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增收致富,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万元村达到100个以上。常态化做好防贫动态监测,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4.常态长效整治人居环境。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统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厕所革命、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常态化开展村庄排水、生活垃圾、飞线整治等十乱治理,全域提升100个村的村庄人居环境,高标准创建19个省市级和美乡村示范村。争创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五、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高经济外向度,着力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1.加强重点领域改革。紧扣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实施一批改革创新项目,争取更多国家级、省级改革事项、改革试点。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快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引导企业聚焦主责主业发展生产,不断推进国企市场化转型。健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机制,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2.持续改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对标全国一流,力争全市最优,真正实现“办成事、不求人、快审批、优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服务型数字政府建设,提升政务服务质效。深化“集成办”,完善“就近办”,持续“跨域通办”,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打造7*24小时不打烊服务大厅,社保等高频事项实行“全天开放、全程自助、全年无休”运行模式。提升市场主体满意度,优化升级“一网双向三级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平台”,全闭环解决企业诉求。深入落实国家省市一揽子政策,“多管齐下”对政策开展宣传解读,针对市场主体分门别类精准指导,开展政策辅导培训。3.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开展出海抢单、境外参展,深化与世界500强、知名跨国企业对接合作,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挖掘外贸增长潜力。发展壮大外贸主体,积极组织企业申报二手车出口试点,鼓励企业申请省市海外公共仓认定,培育2家企业申请海关AEO高级企业认证,进出口总额增长7%以上。不断拓宽利用外资渠道,促进外资制造业项目增资扩建、重点外资产业项目加速聚集,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争创省对外开放强县。
六、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持续保障改善民生。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抓紧抓实民生实事,提升群众满意度,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1.加大社会保障力度。聚焦就业优先。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启航扬帆计划,组织340名青年参加就业见习,高校毕业生就业比例不低于90%。实施“乐业任城”行动,新增就业1.41万人。用好“创业提振贷”,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5亿元以上。实施社保扩面。开展养老保险精准扩面行动,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扎实推进建设工程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确保参保率保持在100%。扎实做好社会救助,争创全省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验区,实现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孤困儿童等基本生活保障标准20连增。持续提高残疾人保障水平,促进未成年人事业全面发展。2.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全力打造教育高地。深入实施“六个三年行动计划”,启动洸河路小学、宋庄中学建设,济宁一中任城校区二期完工,3所中小学和10所公办幼儿园秋季开学投入使用,实施乡村教育振兴和“强镇筑基”行动,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增加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探索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运营模式,完善15分钟养老服务生活圈,推进凤凰怡康老年护理院二期扩建项目等一批新建养老机构投入运营,争创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深化托育服务提升工程,确保千人婴幼儿托位数达到5.1个。持续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完成市二院综合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启动新一轮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质增效三年行动,争创国家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强力推进文化惠民。打通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优化“15分钟文化服务圈”,开展“送戏下乡”“广场舞大赛”等各类文化惠民活动。3.落实“双碳”战略。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严控“两高”项目准入,推进存量“两高”项目各项手续完善工作,完成市下达的能耗“双控”与煤炭消费压减任务。认真落实省市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深化新旧动能转换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生态环境,PM2.5浓度不超过41微克/立方米,优良率不低于65.3%;5个国省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100%;强化土壤污染名录和清单管理,确保“一住两公”项目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完善“无废城市”建设推进机制,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4.坚决守牢一排底线。守牢粮食能源安全底线。确保完成地方储备粮轮换、增储任务,确保迎峰度夏、度冬供电安全。筑牢安全底线。持续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盯紧建筑施工、消防、煤矿等重点领域,坚决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做实企业产品全项检测工作,创建省级质量强区,切实抓好食药安全,助力济宁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加大地方金融监管力度,依法处置各类非法金融活动,稳妥推进地方政府债务化解,守牢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坚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和养老诈骗等违法犯罪。提高社会治理效能。深入推进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建设“1+10”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优化完善“多网融合、一网统筹”,积极探索网格化服务管理最优路径。全力打好第三轮禁毒人民战争,纵深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高度关注风险隐患,防范化解信访积案。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系统开展“法治政府建设提升年”六大行动,扎实推进“八五”普法。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巩固民族和睦良好局面。完善青年发展政策措施,争创全国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试点。不断完善“平安任城”创建工作,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附件:济宁市任城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计划指标
附件
济宁市任城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计划指标
指标名称 | 计算单位 | 属性 | 2023年实际完成 | 2024年计划 | ||
绝对量 | 增长(%) | 绝对量 | 增长(%) | |||
一、经济增长 |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预期性 | 628 | 5.7 | - | 6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亿元 | 预期性 | - | 3.4 | - | 5 |
规模以上服务业营收 | 亿元 | 预期性 | 126.6 | 9.0 | 139 | 10 |
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预期性 | - | 8.4 | - | 8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预期性 | 471.4 | 10.4 | 504 | 7 |
进出口总额 | 亿元 | 预期性 | 60.15 | 34.1 | 64.36 | 7 |
实际利用外资 | 万美元 | 预期性 | 5813 | -22.88 | 6394 | 10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亿元 | 预期性 | 73 | 2 | 77 | 6 |
二、创新驱动 | ||||||
研发投入占GDP比重 | % | 预期性 | 1.57 (2022) | - | 1.6(2023) | - |
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 | 个 | 预期性 | 8.74 | - | 9.62 | -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 | 亿元 | 预期性 | 37.4 | 22.88 | 45 | 20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 | % | 预期性 | - | - | 36.5 | - |
三、城乡发展 | ||||||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预期性 | 47698 | 6 | 50559 | 6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 | 预期性 | 81.6 | - | 81.9 | - |
四、粮食能源 | ||||||
粮食播种面积 | 万亩 | 预期性 | 75.14 | - | 75.1 | - |
粮食产量 | 亿斤 | 预期性 | 7.19 | - | 7.2 | - |
煤炭产量 | 万吨 | 预期性 | 535.57 | - | 484 | - |
五、民生福祉 |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 万人 | 预期性 | 2 | - | 1.41 | - |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 张 | 预期性 | 5.45 | - | 5.55 | - |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 人 | 预期性 | 2.89 | - | 3.19 | - |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 个 | 预期性 | 4.1 | - | 5.1 | - |
六、绿色生态 | ||||||
PM2.5 | 微克/立方米 | 约束性 | 41 | - | 41 | - |
优良天数比例 | % | 约束性 | 64.7 | - | 65.3 | - |
优良水体比例 | % | 约束性 | 100 | - | 100 | -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 | 约束性 | 三年累计降低15.75 | - | 完成 任务 | -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 约束性 | 3.26 | -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