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811MB2792953D/2025-38418 | 主题分类: | 国有资产监管 |
---|---|---|---|
成文日期: | 2025-04-07 | 发布日期: | 2025-04-07 |
发布机关: | 济宁市任城区人民政府 | 统一编号: | 无 |
标 题: | 济宁市任城区人民政府关于下达济宁市任城区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 ||
发文字号: | 济任政发〔2025〕5号 | 有 效 性: | 0 |
发布机关: | 济宁市任城区人民政府 |
---|---|
主题分类: | 国有资产监管 |
成文日期: | 2025-04-07 |
发布日期: | 2025-04-07 |
发布机关: | 济宁市任城区人民政府 |
统一编号: | 无 |
标 题: | 济宁市任城区人民政府关于下达济宁市任城区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
发文字号: | 济任政发〔2025〕5号 |
有 效 性: | 0 |
济宁市任城区人民政府
关于下达济宁市任城区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济任政发〔2025〕5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运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区政府各部门、直属事业单位:
《济宁市任城区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区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济宁市任城区人民政府
2025年4月7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济宁市任城区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25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安排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一、聚焦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园区、港区、城区“三区”经济联动发展,坚持培育新质生产力,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一是全力突破工业经济。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倍增计划”和“制造强区”首位战略。推动产业聚群强链,积极对接融入全市19条核心产业链,梳理适配项目卡链入位,培育壮大“1231”产业集群。实施百亿产业培育行动,放大碳基新材料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效应,力争向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迈进,推动新材料产值规模达到100亿元以上;壮大高端装备产业集群,产值规模向百亿迈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力争集群产值规模突破35亿元。加快工业企业“智改数转网联”,推动联通云网算力中心建设,打造鲁西南地区网络安全应急响应中心,力争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率达到91%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争创省级晨星工厂5家、DCMM贯标试点5家。持续推进5G基站建设,打造2个5A级省级边缘数据中心。推动环保板材、食品医药、绿色包装三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争产值规模突破50亿元。布局未来产业,重点突破未来信息、未来制造、未来材料等前沿领域,积极培育低空经济。开展“挖潜强基”行动,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瞪羚、单项冠军企业20家以上。实施规上企业倍增计划,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家以上。推动技改提质增效,技改投资增长9%以上。抓好开发区主阵地,加快标准化厂房建设,推动碳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宽谱延链”,争创省级绿色园区。二是提速发展港航经济。抢抓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机遇,打造“内河经济新廊带”。持续深化港产城融合发展。高标准编制济州港、龙拱港港产城一体化发展规划,济州港持续打造百亿级钢材加工贸易基地、百万吨级粮食专业港区和碳基新材料制造基地,龙拱港建设百亿级港产城融合园区。强力推动港航基础能级大跃升。加快推进淄海铁路专用线、济州港疏港道路建设。配合实施京杭运河湖西航道上级湖段干线提升,构建多式联运双擎驱动格局。培育壮大港航物流,做强大宗商品仓储规模,建设百万吨级“电子煤棚”,打造国家级煤炭仓储基地。力争港口吞吐量突破16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0万标箱。三是促进服务业提档升级。立足主城区资源优势,按照“1132”工作思路,分梯次发展11个主导产业,实施政企融合、产业融合、区域融合等3项举措,实现服务业规模倍增、产业结构升级2个成效。强力推进服务业“攀登进阶”行动,抓好企业培育,重点扶持22家龙头、骨干企业;梯次培育“准四上”企业不低于200家,力争新增纳统服务业企业35家。做大生产性服务业,出台生产性服务业三年倍增行动方案,紧盯十大生产性服务领域,推动制造业升级、能源转型、产业融合,打造高水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壮大文旅产业。加快大运河步道建设,构建滨水慢行体系。打造文旅特色街区,持续提升“运河记忆”等文化街区品质,新增规上文旅企业10家以上。做好李白文化和运河文化结合文章,着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推出系列文创产品。提质发展现代金融。持续推进“金融伙伴”“金融服务进万企”等活动,深化政金企合作,动态调整完善上市后备资源库,组织上市培训活动,全力推动企业上市进程。四是大力提振市场消费。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为助力,大力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发展高品质商务商贸,提升三大核心商圈消费活力,做优高品质消费平台,推动特色商业街区发展,深化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举办促消费活动40场以上。发展首发经济,推动楼宇经济、平台经济集聚发展,优化电商发展环境,网络零售额突破65亿元。激发房地产市场活力,落实住房消费支持措施,打造3处高品质住宅,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回稳向好。五是加强创新赋能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速达到5%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以上。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8家以上。推动科技要素集聚,新促成大院大所合作15家以上,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0亿元。打造人才引育集聚高地,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30名以上,青年人才1万名以上。
二、聚焦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动能。树牢“项目为王”理念,实施“三量”行动,即强化招引“扩增量”、抓好在手“优存量”、督促在建“实物量”,完善项目建设保障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一是创新招商方式引项目。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坚持“集中推介+主题招商+专项对接”模式,优化园区、城区、港区载体招商,大力发展基金招商、标准化厂房招商、以企招商、飞地招商。聚焦碳材料、工程机械等主导产业链,依托链上重点企业,“内孵”“外引”结合,补齐上下游,整合左右岸,积极招引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临港产业等项目,新签约落地过亿元项目20个以上。二是统筹要素保障推项目。对全区产业发展具有关键性、支撑性的重点产业项目,积极协调解决项目手续办理、融资需求、土地要素保障等堵点卡点问题,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800亩,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低效用地2100亩,推动项目快落地、快投产。三是抓牢项目建设提效益。按照“竣工一批、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总体思路,加强投资项目全过程管理,积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推动项目尽快投产达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以上。持续优化项目存量。调整省市区三级重点项目,加速形成更多实物工程量和有效投资,力争省市区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达到120%。强力提升项目实物量。盯紧新开工项目入库,清单化管理、工程化推进,加快新开工项目入库进程。继续实施区级领导包保联系制度,现场办公,对重点项目“一对一”盯紧靠上服务,竣工投产项目30个以上。抓住国家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持续支持“两重”项目和“两新”政策实施、山东列入全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自审自发”试点等政策利好,开展“政策进企业”走访座谈活动,深度与相关政策、相关企业对接融合,把项目谋划到具体企业、具体项目,争取更多项目、更多企业获得政策资金支持,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聚焦城市建设,优化城市功能品质。全力推进“北进西跨中优”蓝图,探索城市更新“任城模式”,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提质,打造精致城区。一是不断拓展城市格局。持续突破济北新区。坚持高点规划、统筹推进,加快推进少康湖、警校、高铁等片区开发利用,科学布局住宅和商业地块,助力城市北进发展。加力突破运河新城。完善“九路一桥”等公建配套设施,推进老运河治理保护,加快高压管廊、五里营群众回迁安置片区建设,落地一批产业项目。稳步推进城市更新。启动实施科苑新城等2个城市更新项目,加速推进济州印象等4个片区更新,打造城市更新项目典型案例。推动14个回迁安置项目建成交付,实现棚改工程全面收尾。有序开展城中村改造,实施好新型城镇化项目。二是打造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抢抓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机遇,构建“公铁水”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格局。保障推进邹济高速、G237改线、G105京澳线改建工程建设。依托高铁、港口建设“互联互通”综合交通枢纽,稳步推进龙拱港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加快任城智慧交通产业园及场站建设。三是加快提升城市功能。深化“建网补网”工程,完善环城西路以西路网体系,新建9条市政道路。加快推进居民小区功能完善,实施7个老旧小区改造。完成134个小区管网雨污分流的查漏补缺。新改建城市休闲绿地5个。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持续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基本建成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镇街7个、省级示范社区(村居)8个。巩固建筑垃圾治理成果,新建装修垃圾分拣中心。不断优化城市管理,扎实推进城管进社区工作。
四、聚焦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统筹推进乡村五大振兴,围绕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是全力抓好农业稳产保供。严守耕地红线,落实粮食耕地保护责任制,确保粮食稳产丰产,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5.1万亩以上、产量7亿斤以上。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万亩。完成水产绿色高效技术推广面积4000亩,发展“稻+”“藕+”生态综合种养5000亩,力争蔬菜、食用菌、肉蛋奶、水产品年产量稳定在17.12万吨、0.4万吨、4万吨、1.77万吨以上。二是全力抓好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不断优化“南水北林西部瓜菜”产业特色,谋划实施2个5000万元以上按揭农业项目,招引1个2亿元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加快推进三大产业集群发展。持续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实施31个五大振兴项目,培育运河岸大米等5大特色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用好“村村红”电商直播等平台,持续提升“任·你品尝”系列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全力抓好农民增收致富。深化“三农”领域综合改革。积极争取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新建“济时雨”服务主体8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管好盘活集体资产。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抓实防止返贫常态化监测帮扶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四是全力抓好和美乡村建设。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百区千村”示范片区建设,新建4个市级、争创1个省级示范片区。实现农村人居环境全域提升,争创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高标准完成2个省级、16个市级和美乡村示范村创建任务。新改建“四好农村路”10公里。
五、聚焦改革开放,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抓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打造便捷高效的营商环境,加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一是强化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全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政务服务,持续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塑强“任真办·城心办”政务服务品牌。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培育省高端品牌企业2家以上。深化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提升惠企政策兑现质效。探索实施“园内事园内办”服务新模式,推动政务服务进园区。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区属国企市场化、产业化转型。不断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构建“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机制,推动民营经营主体持续壮大。二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实施外贸进出口倍增计划,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全力护航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支持10家企业开展AEO认证、境外商标注册、GAP认证。大力发展新兴贸易业态,做强跨境电商产业园,孵化培育跨境电商主体。依托工程机械产业优势,深化“跨境电商+海外仓+产业带”联动发展,提升利恒、兄弟国际贸易等企业海外仓服务能级。加大稳外资力度,依托港澳山东周、青岛峰会等活动,开展跨国公司走访行动,吸引更多外资企业、项目落地。
六、聚焦以人为本,提高群众生活品质。全心全意察民情、解民忧、惠民生,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大力推进民生实事建设,守牢一排底线,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夯实社会保障基础。坚持就业优先,实施“百场招聘”计划,打造“就业大集”“人才夜市”系列招聘品牌,打造8处“一刻钟就业服务圈”,城镇新增就业1.4万人以上。深化创业担保贷款“一站式”服务模式,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亿元以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以承接开展国家级黄河流域和谐劳动关系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试点为契机,深化劳动关系公共服务样板站点建设,打造劳动关系新生态。健全完善社保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强化医保基金节支和运行管理,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加强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精准做好社会救助资金发放。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增加优质托育服务供给,推进公办托育服务机构、公立医疗机构托育点和托幼一体化建设。二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实施高中教育振兴计划,新增学位1000个;新增10所公办幼儿园,学前教育普惠率达到90%,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优化青年发展友好环境,制定推出青年民生实事项目。加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实施“基层卫生增效”工程,建成2家特色专科卫生院、20个中心村卫生室,提升改造160个村卫生室。壮大特色医疗,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中医药创新发展,培育1家市级基层医疗中医药特色单位。优化群众文体服务供给,开展群众文体活动6000场以上,区图书馆争创国家一级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擦亮“遗美任城”品牌。三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持续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完成PM2.5浓度、优良天数比例等市定目标,国省控断面、入湖河流、南水北调输水干线优良水体率均达100%。全面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确保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治理采煤塌陷地5000亩。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深入落实节能降耗,大力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32万千瓦,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四是守牢安全发展底线。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确保不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守牢“三保”底线,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启动新一轮双拥模范城建设。加强社会重大应急响应动员能力建设,进一步健全粮油物资、能源、交通等领域安全保障供应响应机制,配套完善各专业领域救援队伍工作体系,提升全社会安全动员保障水平。发挥“1+10”社区治理共同体效能,擦亮“枫桥式”网格治理品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高质量发展,创建省基层治理创新实验区。全面依法治区,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信访积案化解,持续深化扫黑除恶斗争,不断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犯罪、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工作,推动社会治安持续向好。
附件:济宁市任城区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计划指标
附件
济宁市任城区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计划指标
指标名称 | 计算单位 | 属性 | 2024年实际完成 | 2025年计划 | ||
绝对量 | 增长(%) | 绝对量 | 增长(%) | |||
一、经济增长 |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预期性 | 664.56 | 5.5 | - | 5.5以上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亿元 | 预期性 | - | 5.1 | - | 8 |
规模以上服务业营收 | 亿元 | 预期性 | 129.8 | 5.7 | - | 8 |
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预期性 | - | 8 | - | 7以上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预期性 | 503.24 | 6.8 | - | 8以上 |
进出口总额 | 亿元 | 预期性 | 58.47 | -2.7 | - | 15以上 |
实际利用外资 | 万美元 | 预期性 | 6877 (独立引资) | 18.3 | 完成任务 | -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亿元 | 预期性 | 77.7 | 6.4 | - | 4以上 |
二、创新驱动 | ||||||
研发投入占GDP比重 | % | 预期性 | 1.76(2023) | 0.16 | 1.86(2024) | 0.1 |
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 | 个 | 预期性 | 10.54 | 20.96 | 11.42 | -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 | 亿元 | 预期性 | 30.8 | 20.1 | - | 10以上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 | % | 预期性 | 43 | 7.7 | 45以上 | - |
三、城乡发展 | ||||||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预期性 | 50362 | 5.6 | - | 与经济增长同步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 | 预期性 | 82.7 | - | 82.5 | - |
四、粮食能源 | ||||||
粮食播种面积 | 万亩 | 预期性 | 75.52 | - | 75.1 | - |
粮食产量 | 亿斤 | 预期性 | 7.98 | - | 7以上 | - |
煤炭产量 | 万吨 | 预期性 | 528.51 | -1.32 | 554.9 | 5 |
五、民生福祉 |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 万人 | 预期性 | 1.5 | -12.6 | 1.4 | - |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 张 | 预期性 | 6.27 | - | 7.5 | - |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 人 | 预期性 | 4.07 | - | 4.17 | - |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 个 | 预期性 | 4.7 | - | 5.1 | - |
六、绿色生态 | ||||||
PM2.5 | 微克/立方米 | 约束性 | 39 | 4.9 | 41 | - |
优良天数比例 | % | 约束性 | 68.3 | 3.6 | 66.7 | - |
优良水体比例 | % | 约束性 | 100 | - | 100 | -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 | 约束性 | 四年累计-21.88 | -7.27 | 完成 任务 | -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 约束性 | - | -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