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简体 繁体 ENGLISH
返回首页 | 三农动态 | 农村发展 | 气象信息 | 三农政策 | 农业特色 | 农业知识 | 农村新貌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三农频道>>三农动态
【微山县】关于对韩庄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调研

2009-12-24 08:37:23 访问次数:


 

 

 

调研时间:近期

调研地点:韩庄镇

调研人:韩庄镇政府

调研内容:当前我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一 、韩庄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展情况

韩庄镇总面积170.9平方公里,其中湖区面积95.8平方公里,辖80个行政村,总人口6.28万人。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韩庄镇党委、政府把新型农村社区和住房建设作为打造新农村建设亮点的重要基础工作来抓,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率先在塘湖区域和韩庄二街率先开展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大手笔建设,大力度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塘湖社区辐射塘湖、微湖、柳庄三个农村党总支,17个村,1.5万人,服务半径3公里。其服务中心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下设“一厅九室两市两栏一园一校一场”。“一厅”:即综合服务大厅,为居民提供救济救助、合作医疗、党员服务、矛盾调处、劳动保障、村镇建设、村帐镇管、法律服务等八项便民事务的“一站式”服务;“九室”:即党员服务室、三农服务室、协会室、调解室、计生室、警务室、卫生室、图书室、文体活动室;“两市”:即生活超市、农资超市;“两栏”:即社区事务公开栏、科普宣传栏;“一园一校一场”:即幼儿园、居民学习和文化健身广场,为农民群众提供零距离服务。目前,综合服务大厅已正式投入使用,其他配套设施及亮化、绿化工程也先全部完成。该社区的居民楼也正在紧张建设中,一期工程规划建设居民楼4幢,总面积13000平方米,可容纳住户130户,预计201071投入使用;二期工程规划建设居民楼4幢,容纳住户200户,预计201151投入使用,居民区全面建设完成后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届时,塘湖社区将成为设施功能齐全,集居住、休闲、教育、娱乐等为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使社区建设初显规模,集聚效应初步体现。

二街社区辐射韩庄总支12个村居,1.1万人,辐射半径2公里。该社区总投资1800余万元,计划高标准建设建筑面积达2m2的居民楼4栋和3000 m2的社区服务中心1处,可入住居民196户,实现900余人集中居住,节约用地30余亩。目前,二街社区已完成服务中心和2栋居民楼的建设,98户群众喜迁新居,第三栋居民楼建设也正在紧张施工中,春节前有望竣工交付使用。

二、经验做法

在工作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深入宣传,广泛动员。新型农村社区与住房建设工作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并涉及拆迁补偿等群众敏感问题,需要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响应与配合。为此,我镇出动宣传车150余次、张贴宣传画报300余份,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2000余张,通过深入宣传,广泛动员,精心部署,层层发动,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为我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同时,为进一步优化社区发展规划,镇党委政府组织党员干部针对社区各村特点一起讨论研究,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中实现共同发展。二是加强领导,严格考核。成立了镇新型农村社区和住房建设攻坚行动指挥部,负责建设工作的具体指导协调和督促,坚持周调度会议制度和一线督导、现场办公的办法 明确了责任分工,初步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有关部门配合的领导体制。同时,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纳入村级考核以及包村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认真组织实施,严格考核奖惩。三是市场运作,突破瓶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运用市场机制开发资源,筹集资金。积极引进外地客商参与社区建设,鼓励企业和个人以资金、设备、技术、信息等方式投入社区建设,并让社区建设的投资方享受我镇在土地、贷款、证照、税收等方面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同时,利用腾出的空闲地或规划中的商住用地进行开发,所筹集的资金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从而有效解除了制约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瓶颈。四是整合政策,优先投入。对上级支持的涉农项目和资金加以整合,做好与社区建设的结合文章,并优先投入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集中捆绑使用,实现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五是集聚人才,建章立制。结合新分村居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镇党委、政府决定将18名村居大学生全部安排到塘湖社区,配合原有工作人员做好社区服务工作,从根本上加强了社区服务大厅为民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同时,我镇还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的意见》、《关于成立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意见》、《关于建立农村社区党总支的意见》等文件,建立了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当前困难分析

自加强新时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以来,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群众反响强烈。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结合笔者调研分析,当前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几个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土地方面。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首先得有建设用地,但村庄内建设用空闲地多为插花地,面积较小,不适合搞建设。如以较大空闲地为基础,将周围民房拆迁,从而腾出足够面积空闲土地用于居民楼建设,又很难解决这部分先期拆迁户的拆迁和安置问题;如占用村庄外的其它集体土地或耕地,虽然所需土地面积能得到保证,但办理土地使用用途转换手续相当繁琐。其次,建设社区居民楼占用土地为村集体土地,故无法为购房群众办理产权登记证,群众买房不放心,住房不安心。

二是资金方面。首先是前期的拆迁安置和规划设计资金都投入很多,应有谁买单;其次是居民楼建设所需资金数额具大,农村当地的建筑公司不具备开发的经济实力和资质,而外来建筑商一方面对投资农村社区建设没有热情和信心,另一方面即使投资也常与当地建筑公司发生矛盾;第三是居民楼住房价格的确定虽然是政府主导,多方协商的结果,但终究是有市场机制参与,价格会高与群众自建房价格,而且即使下步对群众原有住房进行拆迁开发,能给群众的补偿款也远不够购房款,从而降低了群众购房的积极性,所以虽然近几年来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以农民现有的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在购置住房时仍感力不从心。第四是目前国家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财政扶持政策可以说是“撒芝麻盐”,且不清晰,兑付奖励资金时环节多,时间长,没有达到扶持政策应有地明显效果;此外,国家在农村社区建设方面也没有相关的贷款优惠政策。

三是认识方面。在当前农村社区建设中,由于群众认识不到位,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区建设的顺利进行。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个别群众认识错误,甚至有不良动机存在,认为政府拿钱投资建设区,所征用的土地应当给予高额的补偿,甚至用一些极度不合理的要求阻碍社区建设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传统小农意识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认为社区居民楼建成后,没有了院落,农业生产工具、粮食将无法进行存放,心存后顾之忧;第三,群众对农村社区居民楼权属问题存在担忧,认为没有产权证的住房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子孙后代的权利无法得到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民购房的积极性,加之对原有住房拆迁后的用途、村委会是否会从中牟利等问题认识不明确,加大了社区建设难度,从而可能会拖延建设进度。

四、几点建议

(一)多方联动,挖掘、整合资源,为村落社区建设提供物质和资金保障。由于一些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建设农村社区所需资金地方政府无法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在宏观层面上继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确保新农村社区建设资金链条的长效循环。

(二)做好农村社区规划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必须坚持高起点、高品位、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原则,这就需要上级领导把农村社区规划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新型村镇共建等工作结合起来,充分考虑村庄搬迁、合村并点、旧村改造、空心村治理、自然村合并等因素,编制农村社区规划,形成梯次合理的农村社区村庄布局。

(三)尽快完善社区建设用地政策。由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牵涉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等群众敏感问题,稍有不慎就会牵动社会稳定这根敏感神经。但是,当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征用及拆迁补偿方面的相关规定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多为调控型规定,没有对社区建设这类公益性用地拆迁补偿作出明确规定,这就在一定层面上增加了农村社区建设难度。结合笔者调研情况,建议针对农村社区建设用地方面尽快对现有法律、行政法规进行完善,尤其是对公益性用地拆迁补偿标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明确,为社区建设保驾护航。

(四)政府牵头,形成合力。社区住房建设中需要办理的各种手续,以往的做法是由镇政府或开发商去县直各部门办理,费时费力,效率低下。根据调研情况,建议县里成立由县有关领导牵头的整合规划、房产、土地、建设等部门于一体的“农村社区建设便民服务窗口”,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办理的各种手续提供一站式办理。

(五)集聚资金,突出重点,有的放矢。针对市县两级新型农村建设扶持资金的发放问题,笔者认为,应当突出重点,选取有代表性、群众反响较好的能突出反映新农村建设成效的社区重点扶持,从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避免天女散花,众生期盼现象的发生;同时,应降低奖励扶持的标门槛。重点社区的做大做强,不仅符合党中央新农村建设的初衷,同时也能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增强竞争建设意识。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于本站 | 网站声明 | 隐私声明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7  www.jining.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山东济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地址:济宁市中区红星中路19号 邮编:272019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