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十件实事记者行“医”惠,助百姓驱霾
记者 张彦彦 12月20日下午,济宁迎来了今年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轻盈的银色六角花瓣纷纷扬扬于天地之间,大地瞬间铺上了白色的地毯。在银装素裹的世界中,市第一人民医院白色的大楼显得有些模糊,医院门口熙来攘往的人流,清晰地显示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渴求与向往。
下午4点半,6
在询问了郝素敏具体病情以后,小周指引她来到大厅办理住院手续。“您好,请拿出您的身份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证,需要办理‘先看病,后付费’吗?”工作人员热情地向郝素敏介绍。“嗯,办理。”这已是郝素敏第五次采用“先看病、后付费”的方式住院了。很快,郝素敏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先看病,后付费”就诊模式住院费结算协议书》上签好字,便径直来到乳甲科住院病室。
郝素敏是市中区某重点小学的一名退休教师,今年9月份查出患有乳腺癌。一阵心理的“地震”过后,向来乐观的她并没有失去快乐生活的心态。“以前我的身体很好,打针吃药都很少。刚查出这个病,便来到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做化疗。当时自己带着凑好的钱准备交押金时,办理住院的工作人员就告诉我,可以‘先看病,后付费’。”尽管化疗让身体变得有些虚弱,病痛中的郝素敏向记者说起第一次住院的经历时,思维和记忆依然十分清晰。
先看病,后付费?这让第一次听说的郝素敏有些诧异。经过工作人员的详细解说,郝素敏渐渐明白了市委、市政府务实为民的一片苦心: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不方便、看病不放心”这一民生问题,我市在全国首家以市为单位全面推行“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服务模式,凡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员,符合“先看病,后付费”条件的患者在医院住院治疗时,无需全额交纳住院押金,只需与医院签订协议书,并提供户口本或身份证原件、城镇职工(居民)医保证、新农合证做抵押即可。对纳入此诊疗服务范围的患者,相关科室对住院费用每日实行“一日清单制”,并在出院前预先告知患者所需承担的大体费用,以便准备资金。“前几次住院总共花了一万三四千块钱,都是用的这个方式,这样除去医保报销,最后我自己只交30%左右就行了,方便得很。”模式的便捷,让郝素敏感觉非常舒心。“医院没有专人去催款,患者都很自觉,现在有一半的患者都选择采用这种就诊方式住院。”市第一人民医院财务部副主任魏震说。自去年8月份“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模式试运行以来,市一院累计垫付住院押金4000多万元,受惠患者19000多人。
郝素敏只是我市推行此项政策的受惠者之一,截止到11月底,全市262家各级各类医保、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已全面实施这一模式,累计受益人群74万余人,各级医疗机构先行垫付资金19.62亿元,未出现1例恶意逃费的患者。
受益于惠民政策的,并不仅仅是住院的患者。
下午5点多,山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门诊室里,医生孙绪华正在向前来就医的患者张伟亮询问病情。孙绪华已记不清张伟亮是今天接诊的第几十个病人了,自从她所在的社区服务中心成为全市第一个开通“门诊统筹”的机构以来,孙绪华比以前更加忙碌了。
由于天气骤寒,张伟亮咽炎复发、不时咳嗽。孙绪华为张伟亮作了详细的检查,为其开具了病历单,并指引他去旁边的药房划价、拿药。“竟然便宜了这么多。”第一次使用“门诊统筹”看病的张伟亮走出药房,手里拿着开好的药品详单,减免数额让他有些吃惊。
“输液要好几天,总费用是214.5元,除去一些不在报销范畴之内的药,医院垫付了78.98元,我自己才需要交135.52元,这让利于民的政策好啊。”张伟亮不由得发出感叹。“自从今年7月份开通‘门诊统筹’以来,大家普遍都觉得好。现在已有2300多人前来就医,共垫付资金12余万元。这样的政策,就应该多出台。”虽然累点,但孙绪华还是为这项政策的实施竖起了大拇指。
据了解,我市进一步推进医疗惠民工程,要求全市255家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进一步简化就医流程,加快医保信息平台建设,规范医疗费用结算程序,实现参保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门诊医疗费报销50%并联网即时结算。目前,已签约的参保人员都已进入医疗待遇享受期,截止11月底,全市共有52万参保人员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并签订医疗服务协议,18082人次享受门诊统筹待遇,医疗总费用260万元,医疗保险基金报销111万元。
对郝素敏、张伟亮们而言,“先看病,后付费”、“门诊统筹”、百名医疗专家进农村等一项项医疗惠民政策,如温暖灿烂的阳光,帮助百姓驱散了疾病的阴霾,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安康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