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十件实事"记者行--助残,用爱重燃希望
残疾人,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身残智障的他们期盼着更多的阳光照亮前行的道路,期盼更多的雨露滋养干涸的心田。
1月1日,气温零下11度。在一栋崭新的居民回迁房里,薛玉东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遥控器,目不转睛地看着电视里的画面。他很久才眨了一下眼,缓缓地放下遥控器,右手吃力地拿起
每个残疾人都有一段令人辛酸的故事。2012年4月12日,那个春天的夜晚原本与往常一样。40岁的薛玉东在小区里做着警务巡逻,突然的头晕恶心让他一下子瘫坐到地上,一旁的同事见状立刻拨打了120。在市第二人民医院,通过抢救,薛玉东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是另一噩耗却随之而来,刚才的脑出血将造成他半身瘫痪、智力下降,这意味着原本聪明能干的薛玉东将成为一个连自己生活都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了,石奎芬感觉像突然天塌了一样,住院费、医药费、康复费、孩子的学费,一张张收据单换走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债7万多元,生活的重担一下子落到了这个40岁的女人身上。以后的路该咋走?石奎芬一时间有些恍惚。“苦难是一所学校。”绝望之下的家庭并没有因此垮下,石奎芬选择了坚强。薛玉东出院后,她遵照医嘱,重拾信心,每天坚持为丈夫做康复锻炼,坚信他终会有重新站起来的那一天。
同年10月份,任城区残联得知此事,立刻到薛玉东家中进行走访,在确定了其病情及家庭状况后,毅然决定把其列为当年的助残计划中,还会同适配器具厂家来到薛玉东家,详细了解其对辅助器具适配实际需求情况,并根据薛玉东的具体病情,培训指导家人正确的康复手法。仅仅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区残联就把轮椅送到家中,为卫生间安装了太阳能、扶手、洗浴椅等辅助器具,单杠、拉力圈等健身器具也安装到客厅。“马桶旁边自从安装上了扶手,他上厕所基本不用我扶了,身体也在一点点地康复,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不会放弃。”村委的关心、残联的救助让石奎芬更加坚定了撑下去的信心。
上午11点钟,在薛玉东北面的8号楼中单元一楼东户,86岁的五保老人李凤英坐在区残联免费配送的轮椅上,布满老茧的双手不停地摩挲着轮椅的扶手。透过明亮的窗玻璃,冬天暖暖的阳光洒在她的脸上。
李凤英是原来薛口村的村民,30年前老伴得急病去世后,膝下无子女的她便成了村里的重点帮扶对象。旧村改造后,村里分给老人一套88平方米的房子,除正常的日用品外,还为她配备了一套家具。李凤英每天去楼下的健身苑散散步、聊聊天,日子过得还算舒心。
就在去年9月份,李凤英在一次回家途中,没看清脚下台阶,一不小心滑倒,造成大腿内胯摔伤,不得已住进了医院。由于年事已高,李凤英完全康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即便如此,村里也没有放弃对她的治疗,出院后,还专门为老人请来保姆照顾她的衣食起居,并在政府的帮助下,配备了轮椅和卫生间的各种辅助器具。
照顾李凤英的保姆告诉记者,冬天小区里的暖气烧得很热,自从残联给卫生间里安装上了洗浴椅和浴霸,她经常给老人洗澡,很是方便。“一分钱也没有,还能得到这么好的照应,我可没少受了政府的恩。要是搁以前,早就没人管、没人问喽!”李凤英抹了把眼泪,再次将目光转向窗外。
任城区李营街道薛口家园的13名残疾人在去年全市全民健身助残工程下也同样感受到了政府带来的安慰和力量。但2012年享受到助残帮扶的不止薛口家园的残疾人。随行的市残联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全市投入资金440余万元,建立县级辅助器具服务站12处,乡级辅助器具服务分站26处,为11001名贫困残疾人免费配发了基本辅助器具,有效恢复了残疾人的生产生活自理能力。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政府伸出助残的手,给我市广大残疾人以巨大的力量。扶残助残工程如挚天之柱,为广大残疾人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它让众多的残疾人增添了勇气、增强了信心,重新燃起了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