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日报、光明网:把握发展趋势重点突破“六化” ——关于加快推进兖州农业机械产业集群发展的几点思考

发布日期: 2016-04-08 信息来源: 市农机中心 浏览次数: 字体:[ ]
 
    ■韩春恒
  兖州区农机工业自上世纪60年代起步,在国家和省市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推动下,产业规模快速提升,产品结构渐趋优化,逐步形成了大中马力拖拉机、小麦玉米收获机械等产品为重点和配套零部件农机具同步发展,门类较为齐全的集群式发展模式。2013年,兖州区农机产业集群被省政府列为“省级产业集群”。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为农机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兖州区农机工业特别是大马力拖拉机、耕整种植及收获机械也将迎来有利的发展机遇。然而,机遇总与挑战并存。受国家政策拉动,自2004年以来,农机购机补贴总额连年保持快速增长,我国农机产业也经历了发展的黄金十年,但随着市场趋于饱和,传统农机产品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利润降低,农机产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加之,国际著名农机企业从高端产品入手,布局中国市场,以及国内大型农机企业集团,加大技术进步和市场开发力度,汽车、工程机械等行业的一些骨干企业也加快向农机产业领域扩张等因素影响,我国农机市场格局正发生重大变化。
  具体到兖州区农机产业,则存在比较规模小、生存压力大;产业链条短、集群程度低;传统产品多、创新能力弱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为此,针对兖州农机产业发展现状,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把握发展趋势研制适销对路产品

  一是发展适合家庭农场经营需要的中小型、轻简化配套农机具,形成高中低端产品共同发展的格局;二是鼓励农机主机生产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成套装备集成为主转变,积极开发生产高效节能环保、多功能、智能化、资源节约型农机;三是发展大马力、全天候、履带式大型拖拉机、收获机等农业机械。重点包括大型拖拉机、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及关键零部件、关键零部件、新型高效配套农机具、农产品产后加工机械设备等。

  瞄准主要任务重点突破“六化”

  产品智慧化。我国农机产品要想适应节约型农业生产,并追赶国际水平,智能化将是实现弯道超车的最佳选择。一是大力改进完善驾驶系统,按照减噪、防尘、便捷操作、可视化的要求,提高驾乘舒适性;二是运用物联网技术,搜集作业数据,进行分析检测,农机企业通过数据分析指导客户下一年的精耕细作。三是安装我国自主开发的北斗导航系统,实现卫星定位、自动导航等功能,同时反馈即时作业的真实画面和模拟信号,达到全天候作业的要求。
  生产智能化。作为“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十个领域之一,未来农业机械装备行业将率先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组织生产制造。兖州农机企业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在大中型拖拉机、收获机械、大型农机具及关键零部件生产上推广建设工业4.0数字化生产车间。一方面做好产品工艺路线的构建和优化,科学编排生产顺序,实行有节奏、按比例地混合连续流水生产;另一方面,引进新型传感器、工业控制系统、工业智能机器人和先进的涂装生产线,以智能装备代替人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协作本地化。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主要来源于专业化分工协作。推进专业化分工协作,要围绕龙头企业搞纵向延伸,围绕主导产品搞横向拓展,围绕新上项目搞完善补充,逐渐形成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和区域品牌优势。政府有关部门围绕提高本地配套协作率搞综合服务,一方面建立高效联结的信息沟通机制,通过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互动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大企业的配套需求和产品转让生产目录,调度中小企业配套需求;另一方面建立政策驱动机制,对集群内企业,设立协作配套补贴标准,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调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两个积极性。
  市场国际化。今后一段时期,兖州农机企业要结合国家“一带一路”规划,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对外援助和当地国际合作项目,努力开拓国际市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东南亚、南亚、中亚等地区设立办事和服务机构,与当地华人商会建立广泛联系,以此带动优势农机产品出口。
  治理规范化。目前,兖州区大部分农机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法人治理不完善,财务规范性差,严重制约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想进一步做大做强,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建立以规范的公司制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当务之急。通过推动开展规范化改制工作,达到农机企业产权明晰、财务规范、管理水平提升的目的,从而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改善融资结构,实现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
  经营互联网化。信息经济时代,互联网正在快速改变甚至颠覆各行业的传统商业模式。农机行业固然有其本身的特殊之处,如淡旺季分明、目标客户群体固定、农忙时期快速维修等,但在互联网的大潮下,农机企业决不能置身事外,而是要主动适应新形势,用互联网的思维去重新挖掘生产、销售、管理和售后的各环节潜力。一是要利用互联网打破信息的不对称性格局,竭尽所能透明一切信息,在农机手培训、农机跨区作业、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垫付、快速维修等业务中引入互联网思维。二是对生产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大数据进行整合利用,掌握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动态,快速反应,使得资源利用最大化。三是开展电商业务,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利用电商渠道梳理线下的代理商和服务网点,实现线上导入、线下跟进,从而快速锁定目标客户。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保障措施

  首先,加大支持力度,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农机产业事关农业、农村发展大局,要高度重视农机产业发展,将其作为支撑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之一,加大指导、调控、监督、服务工作力度。一是要对农机企业在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二是要实行宽松的财政和信贷政策。引导信贷机构对重点农机企业在相同的条件下优先贷款、贴息或提供周转金。三是引导农机企业寻求合作伙伴,拓宽农机企业招商引资及合资合作渠道,通过优化重组来吸收国内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增强产品优势,解决部分农机企业因机制、资金、技术困扰发展难的问题。
  其次,加强示范引导,培育行业排头兵。改变兖州农机产业“散乱小”的局面,政府应加强引导,开展多种形式的试点示范,达到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以点带面的效果。一是组织开展数字化车间工业4.0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推进农机企业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大数据共享等试点应用,对试点项目承担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二是筛选组织部分农机企业率先开展规范化公司制改制试点,鼓励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在改制过程中给予税费减免、财政奖励、金融服务等政策支持。三是组织实施农机产业本地协作配套提升示范工程,通过选取一个整机龙头企业,组织一批本地配套产品,拉长一个产业链条,带动提高农机集群本地配套率,对效果明显的示范企业运用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给予奖励扶持。
  最后,强化公共服务,打造兖州农机区域品牌。一是组织农机企业抱团参加各类展会,扩大行业内影响力。与中国农机协会加强沟通协调,在全国春秋季农机展上,争取打破农机产品分类展览界限,设立以区域划分的兖州农机产品主题馆,助推兖州农机制造向品牌化发展。二是积极开展工业电商服务。充分发挥好品山东中国(兖州)农机产业集群馆的平台凝聚作用,抓好企业电商人员实操培训,与阿里巴巴、慧聪网、中国制造网合作,开展“兖州农机产业推广周”等形式多样的网上推介活动,进一步增加兖州农机曝光率,树立提升整体品牌形象。三是加快培育高素质的产业工人。依托济宁工业技师学院,设立符合实际生产操作需求的中短期高级产业工人培训班,为产业的不断升级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作者单位:济宁市兖州区经济和信息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