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三天光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发布日期:2016-08-12 17:45 信息来源:张宜祥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作者张宜祥,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本文发表于《济宁日报》2016年8月12日6版)

周末,我捧起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不经意地翻阅了几页,却深深地被海伦的坚强与善良所感染,竟爱不释手,要决心读下去。于是,花了一天的时间,我走近海伦的生活,跟随她的脚步,聆听她的故事。

海伦.凯勒,1880年6月27日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的一个小城----塔斯甘比亚。海伦出生1岁零7个月后,不幸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刚开始,海伦的情绪非常暴躁,常常发脾气,对生活充满了失望,她内心渴望得到生活的爱,渴望得到光明。直到海伦7岁时,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到来,才燃起了她对生活的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海伦在老师和亲人的帮助关爱下,打开了心灵之窗,认识了许多事物,学会了使用盲文阅读和写作。她凭着坚强的意志,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考入哈佛大学,并走向社会,成为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应了她的心声,“知识就是爱和光明,它给人以爱,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因此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把别人耳中的音乐当作我的交响乐,别人唇上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

海伦的身体虽然不自由,但她的心灵是自由的。她虚构了奇迹的期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她说,“我不会把时间浪费在后悔和渴望上,因为有太多的东西要去看。”第一天,她怀着感恩之心,要看到仁爱而又温柔的老师和亲朋好友,好好端详他们的面孔,把他们的音容笑貌铭刻在心中。还要看一下温暖的家,自己读过和听过的书籍,到附近的森林进行一次郊游,漫步在回家的小路上。第二天,她怀着敬畏之心,要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成白昼的动人奇迹,仰望太阳用光芒来唤醒沉睡地球的万千景象,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要去参观博物馆、戏院或电影院,了解人类和自然界的真实面目。第三天,她怀着平常之心,要在现实的世界里,在从事日常生活的人们中间度过平凡的一天。站在热闹的路口,观察了解人们的生活。还要环城游览一番,到贫民窟、到工厂、到公园,深入调查幸福和悲惨的景象,体验一下人们的喜怒哀乐。

海伦虚构的“三天光明”匆匆地过去了,她一定收获了很多很多。试问,作为一个身智健全的人,自己的“三天光明”又做了什么呢?又有什么收获呢?然而,现实中又有多少不珍惜光明、虚度年华的人啊。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是海伦以一个盲人给有视力的人一个温馨提示。善用自己的眼睛吧,何止是“三天光明”。作为身智健全的人是多么幸福快乐啊。我们要珍惜光明,珍惜光阴,像海伦那样热爱生活,用眼睛发现生活的真善美,用耳朵聆听时代的音符,用双脚丈量现实的大地,用双手描绘未来的远景。我们要像海伦那样怀有感恩之心,感恩父母双亲,是他们给以生命,扶育成人;感恩老师,是他们给以知识和智慧,培养成才;感恩兄弟姐妹和朋友,是他们给以快乐,理解友爱;感恩社会,是社会给以力量,明白担当;感恩挫折和失败,是它们给以成长和成熟,战胜自我。我们要像海伦那样怀有敬畏之心,敬畏地球,像保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向往和平,反对战争;敬畏科学,崇尚科学,让科学之光照亮世界,造福人类;敬畏法律,尊法学法知法守法,依法约束自己的社会行为,承担起社会义务和责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我们要像海伦那样怀有平常之心,珍惜拥有的现在,热爱生活,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用积极的心态迎接困难和挑战,在平凡的人生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为人类为社会多做贡献;像海伦那样奉献爱心,关爱他人特别是有生活困难的人,让社会大家庭充满爱,充满温暖。

“也许人的本性就是这样,已经拥有的不知道珍惜,而总是去追逐不属于我们的东西。” 让我们铭记海伦的忠告吧, 以最后“三天光明”的心态,思考人生,珍惜拥有,舍弃非分念头,挣脱束缚灵魂的枷锁,勇敢地面向未来,并立即付诸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