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区农机局“一、二、三、四”培训法管用

发布日期: 2016-09-29 信息来源: 市农机中心 浏览次数: 字体:[ ]

“拖拉机干活没劲的问题解决了,玉米联合收获机割台的调整问题解决了,秸秆还田机皮带调整的问题也解决了,今年三秋生产可以痛快地干个活了。”农机合作社带头人培训班的学员们高兴地讨论着。

兖州作为山东省2016年农机合作社带头人培训试点区,按照山东省、济宁市有关培训要求,紧密结合兖州农业生产实际,积极创新培训模式,采取了“一、二、三、四”培训法,得到了学员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一”就是围绕一个中心,紧紧围绕实践技能操作这个中心。今年农机合作社培训班的主要任务就是实践技能操作,我们结合今年的三秋生产,确定了玉米联合收获、土地深松、小麦免耕播种、农机具冬季维修保养四大农机课题,重点培训学员对机械的操作技能,也就是机械怎么用,怎么修,怎么保养的问题。

    “二”就是做好两个方面的结合文章,即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操作技能水平 ,首先要对机械的理论常识有个了解。对此,我们邀请了省农机推广站及有关农机企业的专家为学员集中授课,深入浅出地讲解农机常识及农机案例,让学员在思想上对农业机械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三”就是推动三个转变,即由室内课堂向田间课堂转变,由学员听老师讲向老师听学员讲转变,由学员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第一个转变避免了理论和实践形成“两张皮”的问题,利用田间课堂,让学员面对机械,把老师讲的理论常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哪里不懂当面提问,老师现场解决,这样的田间课堂重在解决学员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与其他培训方式相比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个转变是让学员唱主角,通过学习,让学员谈谈学习的感受与收获,把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和学习中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学员共同分享,一来加深了自己的学习,二来也可以帮助其他学员解决问题。这样我们的学员不仅仅是学员,同时也是老师了,培训班由原来的一个老师变成了人人都是老师。第三个转变是解决学员学习兴趣的问题。过去常规的培训是学员被动地接受培训,与老师、与其他学员缺乏互动。通过让学员唱主角,学员自己有了责任感,要想把自己学到的东西讲的通、讲的透,让学员明白,让老师赞同,自己必须得下功夫,认真学,这样才不会让自己的主角变配角。

    “四”就是主抓四个环节,即理论集中授课、实践技能操作、农机案例分析、学员分组答辩。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承上启下,相辅相成。理论集中授课,我们采取“上下”结合的形式。“上”就是聘请省农机专家讲前沿,讲发展,讲政策,开阔视野,提高认识,跟上农机化快速发展步伐;“下”就是聘请农机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讲实践、讲操作、讲案例,重在讲学员易于接受的实用技术。实践技能操作,我们主要围绕农业生产实际,组织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大型农机具供学员操作。像我们这次培训中为学员提供了120马力到210马力的各类拖拉机,作业宽幅从200到420的不同类型的深松机,三代不同类型的小麦宽幅宽苗带施肥精量播种机,2行到6行的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青贮机、履带式玉米联合收获机、自走式玉米穗茎兼收与秸秆打捆机、玉米籽粒收获机等50余台次,学员们看到如此大型、如此对类型的农业机械激动不已,在操作的过程中既看到了农业机械发展之快,又看到了自身的发展短板,对学员有着非常大的触动。农机案例分析,主要是检查学员的分析能力,对所掌握技能的消化能力。在实践技能操作的基础上,我们每天都为学员准备三个农机案例供大家分析,学员们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课题进行讨论分析,白天时间不够,学员们回家还要查资料,写纪要,按照农机案例分析的要求,认真的撰写农机案例讨论分析纪要,这个纪要作为学员的学习档案进行存档留存。学员分组答辩,既锻炼了学员的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对学员学习考核的一种重要形式。我们将学员分成三个组,每个组推选两名学员代表本组进行答辩比赛。学员可以选择培训期间的农机案例作为答辩题目进行现场答辩,由专家现场评判打分决出名次。通过分组答辩比赛这种形式,既活跃了学习氛围,又考核了学员的学习效果,同时促进了每个组的团队合作精神。学员代表不仅代表自己,同时也代表了自己的团队,因此学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大提高,都认真准备自己的答辩案例,为自己的团队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