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800004311068L/2017-2558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济宁市统计局 | 组配分类 | 统计分析 |
成文日期 | 2017-03-20 | 失效日期 | |
有效性 |
供给侧改革显成效 新兴动能不断蓄积 ---2016年济宁市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2016年,我市工业牢固树立发展新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贯彻落实稳增长、促投资、降成本各项措施,实现稳定发展,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效益稳步向好,为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奠定了基础。
一、工业经济稳中趋缓,月度波动幅度较大
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24户,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6.30%,比三季度放缓0.10个百分点,比2015年回落1.65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增速0.52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15位。
从月度运行趋势看,2016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月度增速波动较大,大致呈现“W+M”型走势。2-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月度增速逐月下滑,1-2月为年内最高点增长7.16%,5月为全年最低点增长5.22%,仅高于2009年1-2月增速0.5个百分点,是金融危机以来的次低点;6-8月,月度增加值增速逐月回落,8月同比增长6.22%;9-12月同比增速呈现“下-上-下”的态势,9月与12月持平,12月(6.02%)比5月提高0.80个百分点,是年内次低点;年内增速除了2月略高7.0%、5月跌破6.0%外,其余月份当月增速都在6%与7%之间徘徊,全市规上工业全年保持相对平稳运行。
二、结构调整不断深化,产业发展分化明显
(一) 能源行业占比下降。2016年能源工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8%,高于2015年4.18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同比增长1.14个百分点,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由2015年末的30.45%下降至28.77%。
分行业看,能源工业三大行业增加值增速“二增一降”。2016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0%,比三季度提高0.40个百分点,高于2015年10.81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1.90个百分点。受前期去产能政策影响,部分煤企限产停产,导致全市原煤产量同比减少6.34%,随着下半年煤炭需求增加及煤价大幅上涨(上涨超1倍多),两项因素相抵,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呈现恢复性增长。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增加值增长0.70%,增幅比三季度(下降4.30%)扩大5.0个百分点,比2015年(下降10.59%)扩大11.29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下降9.50%,降幅比三季度收窄4.80个百分点,而2015年增长4.18%,影响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0.77个百分点。
(二) 非能源行业支撑增长速度。2016年非能源工业保持平稳较快运行,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1%,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5.18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持续提高,成为保障全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的稳定器。
分行业看,各行业发展分化较为明显,一些传统行业回落较大。受去产能政策影响,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持续负增长,2016年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由2015年增长33.71%转为下降15.10%,下拉全市规上工业增速0.12个百分点;受华勤橡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主要产品订单减少影响,橡胶和塑料制品业10月份以来持续负增长,2016年该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30%,三季度和2015年分别增长7.10%和26.88%,下拉全市增速0.38个百分点。
代表消费与升级的工业行业保持较快发展。2016年纺织服装服饰业增长13.90%,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0%,医药制造业增长13.70%,食品制造业增长9.40%。
(三) 传统产品生产依旧低迷。随着去产能政策的推进,2016年煤炭、钢铁、船舶、有色金属等行业主要产品产量均同比下降,其中原煤产量同比下降6.34%,钢材下降16.40%,民用钢质船舶下降49.97%,电解铝下降35.17%。同时,受市场需求不足影响,食品、饮料、焦炭、建材、轮胎、发动机、发电量等主要产品产量同比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熟肉制品下降69.48%,营养保健品下降39.80%,啤酒下降10.73%,饮料酒下降8.52%,乳制品下降5.28%;焦炭下降14.10%;砖下降39.80%,商品混凝土下降7.82%,夹层玻璃下降6.39%;橡胶轮胎下降7.68%,发动机下降18.14%,发电量下降6.30%。主要产品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反映出我市传统工业经济仍处于低迷状态。
(四) 新动能优势不断蓄积。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全市工业经济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新动能优势不断蓄积。围绕汽车、电子、机械化等加快发展的装备制造业,推动高新技术对传统制造业的提升,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16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5%,比2015年加快4.15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4.88%,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长0.82%)增速4.06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1.40个百分点;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29.87%,占比自“十二五”以来逐年攀升。
从产品看,代表工业发展新方向、技术附加值高、符合消费升级方向的产品生产形势良好。2016年通信及电子网络用电缆增长59.95%,锻件增长32.53%,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增长28.82%,单晶硅增长27.46%,化学农药原药增长27.18%,改装汽车增长19.04%,传感器增长16.85%,纯苯产量增长15.52%,工业自动调节仪表与控制系统增长14.64%,高压开关板增长12.94%,玻璃纤维纱增长12.43%,光学仪器增长10.56%。
(五) 大中型企业影响运行趋势。2016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产值同比增长0.25%,结束了2015年以来产值累计负增长局势,1-8月份增速转正,和全市规上工业同步转正。
从上图可以看出,大中型企业运行左右着全市规上工业经济运行走势,全市规上工业月度走势基本与大中型企业对工业影响的变化趋势一致。
2016年全市252户大中型企业中,有61.51%的大中型企业产值同比正增长,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21.08个百分点。其中,44户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突破十亿元,比去年增加3户;十亿企业中,产值实现增长的企业33户,占比为75.0%,比去年提高26.22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止跌回升为全市规上工业经济在四季度实现企稳注入强心剂。
(六)造血与断奶并行不断推陈出新 。造血为工业发展注入活力。对好的行业大力支持发展,如加大对石墨烯、新能源产业支持和投入等;对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前景的企业,在发展中存在困难的,积极帮扶和支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积极培植新企业,2016年月度共新进规上工业企业67户,完成工业总产值41.92亿元,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为94.54%,拉动工业经济增长0.77个百分点。
断奶实现工业发展提质增效。具有壮士断腕的气概,对产业落后,发展前景差的企业和行业,不再进行政策、资金和生产要素等刺激和帮扶,积极指导企业转型升级、破旧立新,退出落后生产,转型发展。2016年末,共有宁大钢结构、里能鲁西矿、鲁电水泥等182户落后产能及不达标企业退出规上工业,这182家企业影响2016年产值增长3.23个百分点。
三、企业利润增长加快,经济效益稳步向好
(一) 企业销售稳步向好。2016年全市规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15.66亿元,同比增长-0.83%,增速较2015年和年初分别提高2.76个和1.88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4.57个百分点。
从行业看,全市36个行业大类中,20个大类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影响全市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较大的行业依次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下拉全市规上工业收入增长2.28个百分点,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下拉0.94个百分点,纺织业下拉0.59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拉0.35个百分点。煤炭行业的恢复性增长一定程度上缓冲了全市规上工业收入下滑步伐,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上拉全市规上工业收入增长1.02个百分点,纺织服装服饰业上拉0.95个百分点,食品行业上拉0.60个百分点,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上拉0.52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上拉0.24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上拉0.21个百分点。
(二) 企业利润触底回升。今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降幅逐月收窄,并从5月份起由负转正,结束了自2015年2月份以来的负增长。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67.33亿元,同比增长7.65%,由2015年下降转为增长,提高15.06个百分点;从2月份开始增幅逐月提升,至全年最大,较年初提高15.11个百分点;与全省相比,增幅高出6.46个百分点。
从行业看,全市36个工业行业大类中,22个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增长面为61.11%,较年初提高5.56个百分点。其中,5个行业由年初增长转为下降,7个行业由年初下降转为增长;1个行业增长较年初提升,12个行业有所回落;4个行业下降幅度较年初减缓,7个行业提升。
利润的增长更多依赖于煤炭、炼焦等能源产品价格反弹及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低基数和市场有所回暖等因素影响。与年初相比,2016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拉动工业利润增长5.20个百分点,拉动率比上半年提高16.01个百分点;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拉动增长4.28个百分点,比年初提高2.83个百分点;造纸和纸制品业拉动1.46个百分点,比年初提高0.64个百分点;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拉动增长0.76个百分点,比年初提高1.86个百分点。
受上游煤炭行业价格快速上涨影响,电力行业影响利润增速4.15个百分点,较年初(下拉2.79个百分点)影响增强1.36个百分点;纺织行业受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原料价格大幅波动、制造成本依然较高等复杂的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影响利润增速1.38个百分点,较年初(上拉1.47个百分点)影响增强2.85个百分点;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影响利润增速1.10个百分点,较年初(上拉0.23个百分点)影响增强1.33个百分点。
(三) 企业扭亏成效突出。2016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165户,同比减少4.07%;企业亏损面6.28%,比2015年减少1.49个百分点。36个大行业中,24个行业中有企业盈亏相抵后亏损,其中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和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实现全行业扭亏为盈。2016年亏损企业亏损额20.67亿元,较去年同期减亏19.54亿元,同比由2015年增加46.23%转为减少48.59%。从主要行业看,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业等四大行业减亏幅度较大,合计较去年同期减亏20.3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7.76倍,医药制造业增长3.29倍,造纸和纸制品业增长2.3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31.48%,2017年应高度关注四大行业生产形势,在抓好企业开工生产的同时,应高度关注企业经营效益质量,确保行业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四、供给侧推进一年间,改革成效初显现
(一) “去产能”断臂求发展。全面落实国家、省推进钢铁、煤炭两行业“去产能”任务,对该化解的产能坚决化解,对该核减的存量主动核减,以更大力度实现市场出清,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统筹解决好去产能带来的影响、煤炭库存偏高等问题,年内圆满完成了1558万吨煤炭、30万吨粗钢产能压减淘汰任务。2016年钢材、水泥熟料产量分别下降16.40%、6.19%,原煤产量同比减少6.34%。
尽管从短期看,“去产能”会导致工业增加值总量下滑,税收大幅减少,生产企业成本增加,不良贷款率上升。但从长远看,产业结构得以优化,产品供需矛盾得以缓解,企业经营扭亏增收,环境污染得到改善。9月份,济宁工业生产者出厂当月价格指数结束了长达54个月的月度负增长,自9月份首次正增长后持续攀升至109.3%,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和购进价格指数差距逐月缩减至2012年1-3月以来的最低。自8月份以来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生产者当月出厂价格指数均由负转正,且逐月提高至12月的140.5%,累计价格指数12月首次转正102.5%,市场销售情况好转,2016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利润快速增长34.35%。
(二) “去库存”腾出新空间。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长6.86%,较2015年下降0.60个百分点。产成品占用流动资金的比例为8.60%,比2015年下降0.24个百分点。36个大类行业中,22个行业产成品存货同比减少,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造纸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占比较大的行业产成品存货同比下降,10个行业产成品存货同比减少6.40%。产成品库存的加速出清,为企业后期发展腾出了空间,也为企业顺应市场,调整结构减轻了压力。
(三) “去杠杆”释放新活力。针对“去杠杆”,全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商业银行通过利用资本市场化解、联合运作、企业并购重组、信托处置、中介机构业务外包以及资产证券化等手段处置不良资产。积极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激发实体经济发展动力。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负债合计同比增长5.39%,较2015年减少5.87个百分点。企业财务费用进一步下降,同比下降4.81%,其中利息支出同比下降9.53%,企业费用负担进一步减轻。
(四) “降成本”挤出新效益。严格执行国家、省关于降低企业成本有关政策措施,开展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和落实税费减免政策专项行动,大力减轻企业税费、融资、社会保障、物流等方面成本;积极申报企业直供电试点,48家工业企业列入省电力直接交易试点用户,为企业减少电费成本,围绕“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税负成本、财务成本、要素成本和物流成本”精准发力,最大限度为实体企业松绑减负。2016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同比下降1.34%,降幅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0.51个百分点。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3.04元,同比减少0.44元,较全国水平低2.48元。企业盈利状况好转,2016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66%,同比提高0.52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0.69个和0.90个百分点。
五、短板仍突出,制约了工业发展
(一) 有效优质供给仍需提升,需求仍显不足。导致需求不足的主要因素:一是无大的生产项目引入,落地的大项目很少,石墨烯等优质的产业还没有形成有效产能;二是出口回落,2016年全市规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3.81%,“一带一路”倡议发展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生产拉动;三是产能利用不充分。停产半停产企业较多,产能利用不充分,尤其是煤炭、建材和有色金属等行业尤为突出,全市有945户(含全年无生产67户企业)企业生产下滑;四是研发投入不够,技术水平与国际标杆较大差距,产品创新仍需加快。
(二) 企业停产、减产影响大,工业接续力量亟待加强。尽管能源工业增加值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中占比连续下降,但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要能源产品价格的大幅下跌。2016年济宁有69家企业全年停产,停产面为2.63%;878家企业产值比上年同期减少,减产面为33.46%,停产减产企业合计产值同比减少584.77亿元,影响产值增速10.78个百分点。
同时,新建企业也是工业经济发展有效补充。2016年全市年内新建入库企业67户,较2015年减增29户;合计完成产值41.92亿元,占规上工业0.77,占比较2015年减少0.38个百分点;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9户,占比为13.43%,数量和占比均低于去年;户均产值0.63亿元,较2015年减少0.02亿元。工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大企业、大项目的强力助推,以弥补能源经济发展不足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 资金紧张,制约发展。根据调查显示,由于市场需求不足,竞争加剧,资金回笼慢,融资难,融资贵,不少企业资金紧张,甚至部分龙头企业流动资金也紧张,仅极少数企业资金充裕;应收账款回收慢,仍是买方市场,2016年规上企业中应收账款同比增长8.08%。调查显示,多数企业不同程度出现流动资金紧张。
(四) 国家宏观调控影响较大,支撑发展新动力不足。一是受房地产行业增长放缓、库存较高、市场低迷等因素影响,建材、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上下游行业发展也同步放缓。另外随着下游市场需求减弱以及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作为我市传统优势高耗能行业电力、炼焦、化工行业持续下行,需求明显减弱、产能利用明显不足、价格明显回落的态势对全市工业生产影响较大。二是部分重点区域工业发展动力不够。兖州区和微山县是我市主要工业区域,2016年这“一区一县”实现产值均同比负增长,增幅较2015年均大幅回落,合计影响产值增长3.43个百分点。三是重点骨干企业生产动力不足。2016年我市超亿元老企业710家企业中190家减产,减产面为26.76%。四是大中型企业不够多。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2624家,但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大中型企业只有252家,缺少“航母”企业。2016年产值过百亿企业仅6家,较2015年减少2家;最大企业兖矿集团最近几年也只在400亿元左右徘徊,500亿元以上企业一家也没有,引领作用比较欠缺。五是新投产企业少。由于正式投产的重点工业项目较少,我市2016年入库的新增规模工业企业很少,因此新生动力严重不足。
(五)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进一步推进,结构调整依然在路上。一是2016年推进扎实,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实现根本性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的重点,需要进一步推进,深入推进三降一去一补,提高效益,升级产品,优化产品结构,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二是先进制造业比重偏低,新动力虽已露锋芒,但实力仍弱。三是工业品出厂价格结束了连续下降的态势,全年总指数(PPI)99.3点,有所回升,但没有根本好转,同比仍下降0.7%。四是企业管理费用依然较高,同比增长15.82%,比主营业务收入高16.65个百分点。
综合上述因素,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发展的形势不容乐观,困难与压力依然较大,稳增长需要双重发力。
六、加快工业发展的建议
2016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7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攻坚”到“深化”的关键之年,同时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根据山东省两会最新精神,2017年全市上下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推动改革迈向纵深。
(一)政策托底,自减压力。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清理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沉疴宿疾,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去杠杆、降成本政策,通过清理收费、扩大直供电、加大运力等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增强发展信心,特别是充分调动民营企业生产积极性。
(二)增强内力,提升动力。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按照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方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有效投资,跟进项目建设,抓好产能释放,确保企业稳产增产。同时,坚持品牌战略,提升产品质量与附加值。增强经济发展内在动力,推动工业经济保持相对平稳运行趋势。
(三)借助外力,形成合力。积极借助新型商业模式和物流体系,拓宽销售渠道,特别是加大对本市机械、食品、纺织服装等产品的对外推广力度,扩大市场范围,鼓励企业走出去。此外,大力倡导产业链上下游互相配套,互采互用,在项目引进上注重产业链的补充和延伸,形成产业间良性循环互动、1+1>2的合力效果。
(四)着眼长远,保持定力。按照“稳能源、促化工、兴电子、强制造、扩新兴、优传统”的工业发展新思路,着眼长远,精心谋划,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抓好新支柱产业培育,坚定不移的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