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8007381606177/2019-29645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济宁市农业农村局 | 组配分类 | 工作计划 |
成文日期 | 2019-07-22 | 失效日期 | |
有效性 |
2018年全市农业工作总结
党的十九大以来,济宁市认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抓住历史机遇,发挥农业大市优势,坚持以产业兴旺引领乡村振兴,紧紧围绕“三个平台、四个一批、一个机制”,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培育农业新动能,加快创新农村体制机制,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有序开展,济宁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图片展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成效进行大篇幅集中展示。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23.86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农业增加值311.84亿元、同比增加2.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55元、同比增长8.2%,高于城镇居民收入0.9百分点。
一、围绕转型升级,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全面推进农业转型升级,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品牌引领、效益突显的现代农业产业新格局。一是优结构,增加特色农产品供给。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抓好“两区”划定和省级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平台项目建设,积极应对温比亚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据农情调度,全市粮食总产540万吨,实现“十五连丰”。发展特色高效经济作物,建成400万亩蔬菜、100万亩大蒜、78万亩大豆、60万亩稻米、60万亩花生、1亿平方米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大蒜产量128万吨、食用菌鲜菇产量110万吨,良种繁育基地达到60万亩,“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化、优质化发展趋势凸显。任城列支5000万元扶持都市农业发展、鱼台列支2000万元发展绿色稻米,邹城、嘉祥、泗水、汶上、曲阜等均设立了1000万元县级资金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二是提质量,全力推进“双安双创”。抓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推进省、市、县三级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互联互通,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全市省级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21万亩,居全省第四位。泗水县顺利通过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验收,全市共有9个县市区顺利通过国家省级质量安全县核查验收。济宁成功创建为“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三是强品牌,不断提升“济宁礼飨”影响力。抓好“济宁礼飨”品牌质量控制体系、传播体系、渠道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成功举办了首届农民丰收节、中国鱼台毛木耳大会、鱼台龙虾节、太白湖冬捕节等22次节庆活动,济宁礼飨走上80对高铁列车。汶上芦花鸡入选2018年“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微山大闸蟹入选首批“山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邹城蘑菇区域公用品牌和8家企业产品品牌获省知名农产品品牌,全年新认证“三品一标”120个、总数602个,面积430万亩,新认证数量为历年来最高,品牌农产品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
二、围绕增添动能,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培植壮大农业“新六产”,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一是推动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成立现代高效农业推进专班,组建以中国工程院邹学校院士领衔的专家顾问团,编制完成《现代高效农业专项规划(2018-2022)》,开展农业新旧动能转换企业包保活动,定期跟踪服务重大项目建设,实行挂图作战。二是发展农业“新六产”,引导县市区根据各自特点,有所侧重集中打造循环型、终端型、体验型、智慧型、园区型等多元化模式,曲阜、梁山、泗水、邹城完成了新六产规划编制。在省内率先实施试点示范,确定了22个示范点,列支1300万元进行奖补。通过乡村产业振兴“三个平台四个一批”重点调度,龙头企业发展十分迅速,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36家、总数1262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65家、市级592家,实现年销售收入1086亿元。通过抓龙头培育、主体融合,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全市农业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36.8亿元,阿里巴巴、京东等农村电商陆续入驻,泗水、鱼台获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乡村旅游蓬勃发展,10个村庄成功创建AAA级景区,实现旅游收入126亿元。三是指导园区建设,构建形成国家、省、市三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格局,金乡“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全国第三名顺利通过验收,鱼台获批“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奖补3000万,评选认定了20处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四是抓好农业招商引资,赴北京、杭州等地登门拜访农业500强企业,进行专题招商,益海嘉里、盼盼食品等农业龙头企业先后在济宁投资建厂,落地济宁蓝城南阳湖农场“田园综合体”项目等4个、签订合作项目7个,总投资159亿元。12月在杭州成功举办济宁乡村振兴产业项目暨田园综合体招商推介会,发布《济宁农业》宣传片,现场签约邹鲁文化田园小镇等16个项目、投资236亿元。泗水、鱼台、任城、梁山、邹城等县区积极对接了中化农业、华润集团、鲁商集团、江苏绿港、聚光科技等大型企业,招商成果丰硕,居全市招商办前列。泗水荣获“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鱼台王鲁镇、嘉祥老僧堂镇成功争创“国家农业产业示范强镇”,丰谷米业成为“国家级稻渔示范区”。
三、围绕激发活力,推动农业创新发展
引导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带领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市6652个村(居)全部完成清产核资,累计清理资产293.36亿元;90%以上的村(6536家)成立了新的集体经济组织,超额完成年初任务指标。多部门联合出台《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方案》,从2018年起,市财政每年列支2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空壳村,已扶持200个试点村“破零增收”,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2018年底,全市集体经济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村占比41%,农民财产性收入不断增加。去年10月,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会议在邹城召开,今年一月份,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组专题介绍了邹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验做法。二是稳步推进土地“三权”分置,坚持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积极引导承包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303万亩,流转率37.7%,比去年提高5个百分点。三是扶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请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方案》(济室字〔2018〕26号文件),11个县市区均成立了对接省农担公司的组织机构,帮助新型经营主体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新增市级以上示范场40家,市级以上示范社142家,获评数量位居全省前列。2018年统筹整合市县两级财政资金1.58亿元,保障扶贫开发,新型经营主体带动3811名贫困人口增收。四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牵头制定下发了《济宁市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实施方案》,邹城市与中国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合作,整建制打造农业科技示范县,构建科学高效可复制的科技引领乡村振兴服务体系。建成大豆良种、食用菌、淡水渔业等院士工作站12家,成立了粮油、西甜瓜、绿色防控等18个市级农业创新服务团队,开展千名农技人员服务千名主体“双千工程”,农技人员下乡4700人次,服务面积1224万亩次,打通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四、围绕绿色生态,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持续改善土壤耕作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提请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济办发〔2018〕46号文件),从政策层面指导农业绿色发展。市局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生态环保工作先进集体”。一是持续抓好秸秆综合利用,指导曲阜、嘉祥创建“2018年国家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秸秆禁烧保持良好稳定态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以上。二是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及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推广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增施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全市共有工商注册的植保专业合作社132个,全市拥有各种植保机械51万部,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35%,农药利用率38.3%,水肥一体化总面积达21万亩。三是实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组织开展国家级、省级示范创建,曲阜市郑庄村获得“2018年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嘉祥获“山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梁山获“山东省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2018年共25个单位获得省以上荣誉,居全省前列,我市18个案例入选全省100个生态循环农业典型案例农业发展呈现出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绿色新模式。四是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编制完成了《济宁市美丽乡村总体规划》,县域美丽乡村规划实现全覆盖,村级规划覆盖率达到81%。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达到200个,6-9个村组成的集中连片、特色鲜明的示范片区36处,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28%,其中邹城、兖州、梁山、高新区等美丽乡村覆盖率在50%以上,我市典型做法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栏目专题报道,在年底考核中居全省“第三名”,继续保持了先进位次。今年2月份,济宁市在全省作典型发言。宣传报道实现突破,《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等在济宁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加快乡村产业振兴对策研究》等多篇调研成果获省市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