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370800004433559K/2020-5691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济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组配分类 政府工作报告落实
成文日期 2020-10-17 失效日期
有效性

济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落实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三季度工作进展、取得成效、后续措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展高端装备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等)

发布日期:2020-10-17 信息来源:济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序号任务目标主办单位工作进展及取得成效后续措施
第1条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科技孵化器、中试基地,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省级以上平台、高新技术企业分别新增20家以上。扶持40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新增“专精特新”企业40家。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1. 制定印发了《2020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引导我市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
2. 新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7家,6家企业列入国家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推荐名单。
3. 目前正开展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荐工作。
已完成相关工作
第4条咬定“工业立市、制造强市”不动摇,编制“制造强市”规划,集聚最优质资源要素,加快工业大市向制造强市迈进。实施集群“三链融合”计划。建立分级主抓机制,市级层面主抓高端装备、高端化工“两高”千亿级产业集群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两新”战略性产业集群,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1、2020年4月份启动济宁市制造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已委托咨询机构赛迪顾问编制了济宁市“制造强市”五年发展规划项目方案。6月份邀请赛迪顾问,会同各产业专班对“制造强市”规划进行了集中研讨;目前赛迪研究院已进行了先期调研,已初步形成济宁市制造强市“十四五”发展思路,并起草了规划提纲。同时做好“十四五”对上争取工作,将《济宁市重大工程项目汇总表》、拟纳入《山东省“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重大事项提交省工信厅,并向省厅做了当面汇报。
2、5月份围绕“两高两新”产业集群建立了项目库,每个产业梳理了2条左右优势产业链,编制了产业招商方案,画出了链条图,确定了领航型企业,分析出缺失或薄弱环节,并制定了下一步工作计划,7月份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分析。
3、7月开展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专题调研活动,进一步摸清我市主导产业发展现状,查找存在问题,厘清发展思路;
4、8月出台《关于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开放创新发展的意见》(济发〔2020〕16号),明确主导产业、实施“链长制”管理、培育领航型企业,力促“231”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制造强市建设的有力支撑。8月底筹备成立济宁市“231”产业集群培育指挥部;督导县市区成立产业集群工作专班并正式运行,指导县市区建立九个一工作机制,重点推进“链长制”建设。目前6个产业工作组依托市工信局5个产业科室和市能源局新能源科已实体化运作,形成了“231”六大产业集群年度推进计划,梳理了30条核心产业链,明确了重点招引企业目录和实施项目。9月份组织召开了全市产业集群培育培训会,10月份成立了博士人才联谊会,作为“231”产业集群市级智库。
正常推进相关工作
第5条高端装备产业集群。以工程机械、矿用机械、农机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智能机器人为重点,突出“整机+零配件”上下游协同,提升推土机、挖掘机、商用车、专用车、农业机械等成套设备本地化配套率,推进山推5G智慧园区、小松发动机尾气处理、重汽增产扩量等牵动性项目建设,打造国家新型工业化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1.制定了高端装备产业集群2020年工作推进计划,明确了济宁高新区工程机械产业园、邹城市矿用机械产业园、兖州区农机装备产业园、梁山县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济宁高新区邹城市智能机器人产业园年度发展目标。
2.筛选建立了山推5G智慧园区、小松发动机尾气处理、重汽商用车增产扩量等40个高端装备产业重点项目库,定期调度,重点跟踪,靠上服务,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步伐。
3.梳理绘制细分产业链条图谱,指导实施产业链整合延伸、配套分工的固基强基工程,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4.推荐山推股份SRP90splus摊铺机等13个产品公示成为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34项科技成果获山东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
正常推进相关工作
第6条高端化工产业集群。以7家化工园区为依托,围绕延伸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产业链条,推动世纪阳光有机颜料、七洲绿色化工等项目尽快投产,打造国内重要高端化工产业基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指导化工园区做好转型升级和问题整改工作,抓好项目联审,稳步推进化工项目建设,促进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企业提质增效。世纪阳光有机颜料项目主体已经建完,有序进行设备安装;七洲绿色化工项目已完成土建施工。正常推进相关工作
第7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以高新区、任城、曲阜、微山为重点,全力培育海富电子、新风光电子、纬世特、晶导微电子等企业,启动建设济宁智能产业园,打造全省信息产业发展高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海富电子、新风光电子、纬世特、晶导微电子等企业重点项目列入“6501”培育工程,在政策上给予重点倾斜支持,积极协调解决项目进程中问题。济宁智能产业园项目正常推进。正常推进相关工作
第8条新材料产业集群。以第三代半导体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碳基新材料等为重点,支持瑞城宇航、远山半导体、益大科技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打造国内知名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1、对我市新材料产业企业及项目基础情况进行摸底调研。2、 起草新材料产业产业链培育方案,促进产业集聚发展。3、按期调度加睿晶欣半导体产业园、瑞城宇航高模量碳纤维等重点项目进展,协调解决存在问题,促进项目顺利建设。4、开展全市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调研,形成调研报告,进一步摸清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5、协助起草“231”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明确发展目标与实施路径,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正常推进相关工作
第9条县市区层面在积极参与“两高两新”产业集群培育基础上,围绕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绿色食品、新能源、节能环保、教育服务等优势产业,每个县市区重点培育2-3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1、4月份组织县市区依据产业基础提报2-3个特色产业集群;
2、7月开展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专题调研活动,进一步摸清我市主导产业发展现状,查找存在问题,厘清发展思路;
3、8月出台《关于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开放创新发展的意见》(济发〔2020〕16号),明确主导产业、实施“链长制”管理、培育领航型企业,力促“231”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制造强市建设的有力支撑。各县市区聚焦“23l”产业集群,参照市级工作体系,成立指挥部和产业集群工作专班,并正式运转,目前13个县市区均已搭建“231”产业集群培育指挥部体系。
正常推进相关工作
第10条实施工业“双千技改”计划。聚焦“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方向,实施1000个工业技改项目,引导企业实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支持企业加大绿色环保节能改造投入,助推1000家企业加速转型。市级层面筛选100个重大技改项目“一企一策一专班”重点培育,大力推广“零增地”技改,支持重点产业集群协同技改,提升集群协同创新、协同发展能力,推动制造业内涵式发展。市工业和信息化局1、做好工业和技改项目储备工作,按照细分产业分类管理。年初制定了年度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导向目录,筛选出百项重点技改项目,6月初进行了滚动调整,组建省级“四个一批”项目库。1-9月份,百项技改重点项目推进顺利,已累计开工100个、开工率100%,完成投资218.08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02%,领先时间进度27个百分点;
2、3月份依托山推、荣信、益大新材料对我市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材料“两高两新”现代优势产业链发展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梳理产业链骨干企业、专精特新配套企业、产业链短板等,全面了解产业链经济效益;
3、4月份推荐21家企业申报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领域股权投资项目,对企业扩大口罩、防护服生产进行的技改投资开展奖补。2月份至今已落实三批技改防疫奖补资金,共计631.62万元;
4、5月份梳理筛选工业技改重点融资项目17个,融资需求45.6亿元,在全市重点项目政金企合作对接会议上重点推介其中6个项目;8月梳理筛选重点制造业技改融资项目84个,融资总需求75.82亿元,并在9月1日济宁市政金企合作对接暨基金助推先进制造业发展推介会上,重点推介其中10个项目;
5、6月份征集拥有智能化技术改造专业服务团队、服务商企业,并对智能化技术改造服务商实行分行业入库管理,目前已征集智能化技术改造服务商23家;
6、设立工业技改投资基金,会同市财政局起草《济宁市工业技改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并组织县市区在线提报工业技改投资基金投资项目,建立项目储备库,目前已征集71个项目。
7、8月份在泗水县举办山东省工业企业技改服务对接活动暨济宁市智能化技术改造培训班,9月份成立济宁市技术改造服务商联盟、举办山东省工业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技改济宁高新区现场会,整合济宁市智能化技改资源,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技改服务;
8、9月份印发《济宁市智能化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济工信字[2020]45号),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经济实现智慧化转型重塑;
9、9月份组织县市区申报2020年度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机器换人”专项资金项目,共申报62个;10月份组织县市区申报省级重大技术改造贷款贴息项目,共申报6个;
10、10月份成立6个专题调研组,由局领导带队,到各县市区就扩大制造业技改投资开展专题调研督导。  
正常推进相关工作
第11条实施产业“数字赋能”计划。建立全市工业大数据平台,全面开展工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深化“6501”培育工程,放大华为大数据中心引领效应,推进区块链、大数据、工业互联网、5G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支持山推向智能化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打造20个“上云标杆”企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运行办、工业互联网科、电子信息科、软件科)1、实施产业“数字赋能”计划。 联合山东万腾公司,打造全市范围机械加工行业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组织召开了济宁市机械加工行业设备上云暨工业互联网推进会、济宁市工业互联网研讨会(万腾站)暨腾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布会,邀请工信部、省工信厅相关司处领导,省电子信息产品检验院专家解读国家政策,重点企业分享成功案例。在济宁注册成立山东万腾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运营“腾云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济宁市机械加工行业数控设备上云,为中小企业提供设备上云、产能共享、大数据分析和产业链金融等服务,目前已累计接入试点49家企业,配置350台试点网关。
2、5月份联合市财政局下发第二批上云标杆企业奖励项目申报通知,经过技术评分、财务审计,8月4日公布了济宁市第二批上云标杆企业名单,共实施奖补200万元。
3、9月份对山东联诚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进行资金奖励,共计200万元。
4、组织开展2020年两化融合重点项目奖补工作,拟对9个项目进行奖励,现正进行财务审计程序。
5.截至6月底,已基本建成“亩产效益”工业大数据平台,各县市区已完成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分类综合评价。目前,平台已完成对嘉祥县、高新区规下企业的评价,已完成对3306家规下企业名单的采集。平台正在建设完善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产业地图等模块功能。
正常推进
第12条实施企业“雁阵培育”计划。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快兖矿氢能源研发中心、如意莱卡新材料产业园、太阳纸业新材料产业园、华勤高档轿车轮胎二期等项目建设,加强与山能集团合作。以“510”企业培育工程为引领,筛选25家企业重点帮扶,培育过百亿企业2家、过50亿元企业4家。加大13家高成长性企业培育力度,新筛选7家高成长性企业重点扶持。积极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人才等难题,持续增强发展活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技改办、中小企业科)1、7月底分9个调研组逐个产业在全市开展了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专题调研活动,实地调研“510”工业骨干企业、高成长性企业,了解产业上下游企业及产业链协同、产业链的薄弱环节等内容,分产业形成了调研分析报告;
2、依托“山东技改在线”举行山东省“技术改造+新设备”供需对接线场会(济宁专场),对我市联诚精密、永生重工等5家”510”企业技改新设备产品大力宣传。8月初在泗水县举办山东省工业企业技改服务对接活动暨济宁市智能化技术改造培训班,对我市“510”等龙头骨干企业进行智能化技改知识培训,并从中选择5家重点企业进行现场调研诊断;
3、将“510”企业重点项目纳入市百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库、省技改导向目录,跟上服务,集中推进,定期对项目融资、用地等情况进行摸底,并在全市重点项目政金企合作对接会议上进行推介。截至9月底已完成投资218.08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02%,领先时间进度27个百分点。
4.配合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等部门用好各级应急转贷基金,缓解企业资金周转难题。1-10月份,应急转贷基金累计为我市145家企业提供159笔过桥资金、借款规模10.64亿元。
正常推进
第13条加快工业企业“小升规”步伐,对主营业务收入1500万元以上的准规上企业,加强指导调度,落实奖补政策,力争全年新增纳统规上工业企业300家。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截至10月末,全市共新增规上工业企业78家。目前正在进行年度第一批集中纳统企业审核工作,预计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0家。正常推进相关工作
第23条做实招商活动。坚持联合上级部门、联合大型央企民企、联合国家级商会协会策划招商活动,积极参加第二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儒商大会等重大活动,办好中日氢能源论坛、工信部创客大赛、教育部全国高校产学研年会、“四新”经济洽谈会等重点活动,到位“十强”产业内资400亿元以上。市商务局、市投资促进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1.2020年10月22日,在苏州举办“2020济宁(苏州)高端化工产业招商推介会。
2.2020年10月30日,在济宁举办2020“创客中国”智能制造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暨“济宁高新杯”工业互联网创客擂台赛、2020智能制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
正常推进相关工作
第39条更大力度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开展助力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行动,建立重点企业“一对一”双向联系服务机制,抓好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政策落实,合理降低用能、物流、融资等要素成本,落实关心关爱企业家十项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打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市工业和信息化局1. 起草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省委经济运行应急保障指挥部文件精神加快推动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的指导意见》,帮助我市中小微企业科学有序复工复产。
2. 建立覆盖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一对一”联络员机制,对150户重点企业建立县级领导包保机制,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
3. 4月2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中小微企业座谈会,听取意见、分析形势,引导我市广大中小微企业坚定发展信心,共渡疫情难关。
4. 4月2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优秀企业家表扬暨双招双引大会,表彰先进、倡树典型,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关心关爱企业家的浓厚氛围。
5. 6月底,在全市开展“帮企业解困、促生存发展”活动,由县级领导带队,赴14个县市区督导调研,为企业排忧解难、献计出力,推动我市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6. 7月中旬,开展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专项督导行动,调度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单位支持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发展有关工作情况,确保惠企政策落地落实落细。
7. 9月份,组织我市企业参加全省中小企业对标学习活动,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7. 兑现“瞪羚”企业、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等各类奖励资金630万元,确保政策红利得到最大释放。
正常推进相关工作
第64条加快5G基础设施布局。新建5G基站4000个,实现主城区、县城核心区、开发区(化工园区)、高速高铁沿线5G网络全覆盖。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提前3个月完成全年建设任务。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予以高度肯定。已完成相关工作
第102条整合重组砖瓦窑、水泥、石材生产企业。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石材压减进展情况:全市需压减的643家石材加工企业,截至9月23日,已全部压减完成,任务完成率100%,涉及压减任务的8个县市区全部压减到位。下步措施:一是10月1日达不到第五版《导则》要求的企业,一律停止生产。同时加大暗访和督查力度,如有虚假关停,严肃查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二是下发《济宁市石材加工行业加快整合整改达标工作推进方案》,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按照《推进方案》明确的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确保令行禁止。三是允许企业关停后按五版《导则》继续实施整改或参与整合重组,达到规模以上企业标准,并进入园区。但入园企业总户数,必须控制在《实施方案》规定的任务数之内。
水泥粉磨企业整合重组情况:9月30日已将水泥粉磨企业整合重组方案下发各县市区,各县市区已制定方案,并按照市工信局通知水泥粉磨企业于10月31日后断电停产整改。整改合格的经县市区工信局初验,市局复验合格并公示后才可以生产。
石材压减任务已完成,企业实质性整合和园区建设正常推进。
水泥粉磨企业整合重组正常推进
第111条强化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风险防控。推进“素质固安”工程,完善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突出抓好煤矿、消防、危化品等重点领域安全,坚决打好化工行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攻坚战、煤炭行业智能化改造(机器换人)攻坚战,加强灾害监测预警、救援处置,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市应急局、市能源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市安委会成员单位化工园区村庄搬迁共涉及21个村庄,已于6月底前全面完成。已完成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