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2370800664437539U/2020-53333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 | 组配分类 | 重点工作执行落实 |
成文日期 | 2020-10-23 | 失效日期 | |
有效性 |
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2020年度重点工作执行落实情况
(一)持续优化招标投标营商环境。(省对市综合考核指标)
进展情况:今年以来,在市放管服改革工作指挥部的领导支持下,中心聚焦招投标营商环境中的堵点难点痛点,坚持部门联动、市县一体的工作格局,紧紧抓住电子化这个“牛鼻子”,梳理问题找差距,对标先进求突破,以强有力的举措推动我市招投标营商环境向好向优发展。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形成部门联动市县一体工作推进格局。招投标营商环境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横向涉及综合管理、行业监管和交易平台,纵向涵盖各县市区,点多面广。为统筹协调推进全市招投标营商环境优化工作,确保实现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中心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改革发展的“一号工程”来抓,针对去年营商环境评价中存在的招投标综合管理与行业部门缺失和县级工作短板,我们成立了由发改、住建、交通、水利、自然资源和规划、市场监管等9个部门28名同志参加的专项工作推进组,由牵头部门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和市住建局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各责任部门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细化责任,分工到人。各县市区也相应调整组建了县级工作推进体系,形成了部门联动、上下一体、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二是多措并举,全方位开展问题查摆。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与需求导向为原则,坚持以市场主体满意为目标,针对2019年营商环境评价反馈的问题认真对照检查,共梳理出涉及电子化流程、行政监管平台、投诉受理等方面的问题20余条;分别召开了有关市直部门、县市区、招标代理机构、投标企业等多个层次、多个类型座谈会10余次,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共梳理出招投标领域涉及电子交易系统、电子监管系统、投标和履约保证、投诉受理处理、营造公正交易环境、服务流程等6个方面的83项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算好任务帐、时间帐,分门别类开“处方”,为下一步整改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压实责任、对标先进,全力全速抓整改提升。根据梳理排查出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细化责任分工,明确时限节点,实行限期整改和销号管理制度。同时,加强对县市区业务指导检查。针对去年县市区排名普遍靠后的问题,我们派出4个工作组到问题较多、任务较重的8个县市区开展督导调研,现场办公,即时解决问题。目前,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不见面开标”、电子签章、业务规则和交易系统双统一等多项工作已全面落实到位,大大提升促进了我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水平和质量。
下步打算:一是在对当前的关键问题、突出问题即时整改的基础上,从体制机制方面探索建立优化招投标营商环境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充分发挥招投标综合管理部门、行业监管部门和交易平台的各自职能优势,形成齐抓共管、一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和氛围。二是充分利用多种新媒体渠道,加大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和群众的知晓度、认同感。认真研究政策落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准“痛点”“堵点”,推出更多切实管用、有利于解决企业问题的改革举措。三是进一步督促并配合各行政监管部门按照时间节点,做好电子监管平台建设,实现招投标行政监管部门电子监管平台、服务平台与交易平台之间的全方位对接,实现各招投标行政监管部门对交易活动的在线监管,进一步提升监管效率和水平,维护健康有序的招投标交易市场。四是大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改革创新的精神体现到工作的各个方面。要在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提前预判新情况,研究应对办法和治理措施,使招投标监管服务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进行,同位延伸。
(二)继续加强电子化建设水平。
进展情况:一是全流程电子化助推我市招投标领域营商环境提档升级。今年4月14日,市直管市政道路设施日常养护提升工程施工项目创下了644家投标企业参加网上投标的最高竞争度纪录。如此高的参与率,归功于“全流程电子化”带来的优势。今年年初以来,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依托电子签章、电子身份认证、信息加密、标准化的标书制作工具等信息技术,实现了招标项目备案登记、招标文件下载、投标文件上传、开标、评标、中标结果公示、中标通知书发放、合同签订等招投标所有环节的全程网上办理,降低了招投标成本、提高了投标便捷度和竞争度、提高了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化配置质量和效率、遏制了围标串标。同时,对通过市、县两级公共资源电子交易系统发布电子招标文件进行交易的各类项目,取消招标文件工本费,进一步降低投标成本。二是实现CA数字证书跨平台、跨部门、跨区域互认。中心积极与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多CA统一认证平台对接,实现CA证书全省互认,市场主体只需办理一次CA证书即可在全省范围内参加投标活动。同时,住建、水利、交通等招投标行业监管部门依托CA证书开展相应领域招投标项目的行业监管,实现了CA证书的跨平台、跨部门、跨区域互认,大幅降低了投标成本,提高了投标便捷度和交易竞争度,规范了各部门的网上监管,确保了招标信息、投标信息、监管行为的网络安全。三是全面推行“不见面开标”模式。3月12日,我市“不见面开标”系统正式上线运行,首个依托该系统的建设工程招标项目——洸府河湿地提升施工工程在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圆满完成。来自全国各地的108家投标企业在网上参与了此次投标,真正实现了开标“不见面”、投标“零跑腿”。“不见面开标”系统依托数字签名、分布式存储等信息技术,实现了电子投标文件加密上传、投标文件远程解密、唱标单远程展示、评审系数随机抽取、开标结果在线确认、远程询标互动、开标过程在线同步观看等功能,打通了建设工程招投标全程电子化工作的“最后一公里”。该系统不仅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最大限度减少了开标活动人员流动和交叉感染风险,在降低投标成本、节约社会资源、提高投标便捷度和竞争度、提高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质量和效率、遏制投标企业与评标专家串标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建设工程、政府采购、医疗器械、综合交易等各领域交易项目均已实现“不见面开标”模式。四是全面推行电子签章在交易各方、各环节的应用。自6月1日起,中心启用招标人、代理机构、投标人、行政监管部门等多主体电子签章,将电子签章广泛应用于招标项目备案、项目进场登记、预约开(评)标场地、招标信息发布、中标公示、中标通知书发放、合同签订等多环节。过去需要交易主体奔走多方盖章的资料全部采用电子签章的模式办理,降低了各方主体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和便捷度,强化了招标人和代理机构的主体责任意识。交易成本的降低和便捷度的提高,也极大的提高了各方交易主体参与我市项目的积极性,提高了投标竞争度和外地企业中标率,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以最大程度发挥,通过充分竞争,交易价格形成机制更趋完善,中标价格更趋合理,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升。五是拓展电子化手段在交易各环节的深度运用,维护交易公正性。在项目开标前,电子系统通过电子密钥的方式进行控制,确保了投标企业数量、名称和投标文件内容的严格保密;在评标环节,研发了专家自助评标系统,系统内嵌IP与MAC地址标书比对、清标、暗标评审等电子软件,对投标文件进行检查,为评标专家提供准确、翔实的判定依据。研发建设工程技术标暗标错位评标系统,通过对主观性评审因素节点化、目录化的标准化处理和计算机的重新排列组合,使专家很难识别标书的归属性特征,防止专家打分倾向性。评标专家打分超限预警软件对专家打分情况进行核查分析,对超出其他专家打分平均值20%的情况予以提醒,督促评标专家复核分值或作出书面说明,有效避免了“关系分”、“人情分”出现。为防范企业资质、业绩造假等不法行为,提高评审效率,中心建立了投标企业信息库。交易活动前,企业按照各自类别,自行将资质、业绩等信息录入企业信息库,全程接受交易相关各方和社会公众监督。评标时,企业信息库与电子评标系统自动关联,便于评标专家查看核验。评标后,经专家审核通过的业绩、荣誉等信息自动转入中标公示模板对外公示。评审专家系统随机抽取、语音通知、密封打印,有效保证评标专家信息保密。在服务器设置安全堡垒机等技术防护措施,做到所有登录系统信息可追溯、可查询。六是上线运行山东省政府采购网上商城济宁分站。8月11日,山东省政府采购网上商城济宁分站暨齐鲁云采网上商城济宁分站正式上线运行。商城依托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技术,面向济宁市各级政府部门、单位,实现小额通用货物、工程、服务全流程网上交易及监管。商城提供网上超市采购、批量采购、定点采购三种采购形式,覆盖集中采购的主要模式,可满足采购人采购数额、采购数量、采购紧急程度、专业需求等多个角度的需要。
下步打算:一是在市、县两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已全面推行建设工程项目招标投标“不见面开标”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化系统,加速推进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推行暗标错位评审,从技术上遏制围标串标,优化评审方式,进一步提高项目评审质量。二是严格按照放管服改革工作指挥部要求,督促并配合各行政监管部门按照时间节点做好电子监管平台建设,实现招投标行政监管部门电子监管平台、服务平台与交易平台之间的全方位对接,实现各招投标行政监管部门对交易活动的在线监管。三是大力推进市县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一体化。统一优化市县两级电子化交易系统、业务流程、操作规范、技术标准,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县(市、区)工作的调研督导,尽快实现市县两级交易平台规则制度统一、业务流程统一、电子化交易系统统一、信息发布统一、专家抽取统一的“五统一”建设目标,不断提高各县市区分中心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三)全力保障市挂图作战重点项目招标采购工作。
进展情况:针对突发疫情,中心严格落实《<济宁市政务服务“战疫情、保民生、促发展”22条工作措施>的通知》要求,对疫情期间确需进行的重点招标采购项目建立“绿色通道”。根据项目需要,中心工作人员24小时待命,全力配合招标采购人和各行政监管部门做好相关工作。为尽快全面恢复我市建设工程项目开标评标活动,中心召开专题会议,要求最大限度缩短开发时间,“不见面开标”系统于3月12日正式上线运行,比预期提前了1个半月,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开标活动人员流动和交叉感染风险,为我市建设工程项目如期开工建设和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提供良好服务。1-8月份,市直管市政道路设施日常养护提升工程、崇文大道跨宁安大道项目、济宁京杭大数据产业园基础设施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的招标工作全部顺利完成。
下步打算:一是提前介入精心准备。建立重点项目招标工作联系对接制度,靠前服务、全程协办、凡是政府投资重点工程项目,提前与招标单位对接,介绍招标相关政策和程序,进场登记环节实行容缺受理、即办即到,项目招标投标相关手续当天查验完毕。信息发布、场地安排等业务流转环节实行优先导办。严格场内交易秩序管理,开标评标服务及时规范,做细做实重大项目进场交易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二是强化服务精细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优化交易主体信息注册、现场督察、交易手续查验、专家抽取、开标、评标、资料存档等各项业务流程,规范办事流程,以更好地服务重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