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80074985039X5/2020-56564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济宁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 组配分类 | 承诺10 |
成文日期 | 2020-11-11 | 失效日期 | |
有效性 |
【10】济宁市创新实施建设项目审批“零费用”改革助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近年来,济宁市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牢牢抓住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这个“牛鼻子”,创造性实施了开工前“零费用”改革,大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审批流程进一步简化,审批效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压力明显减轻,营商环境不断改善。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一直是各级政府“放管服”改革发力的重点领域,也是长期困扰企业的“老大难”问题。流程长、手续杂、部门多,这些都是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的痛点堵点;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成本一直是企业投资考虑的关键因素,企业最头疼的问题是“缺钱”。以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的某住宅小区建设项目为例,改革前,企业需要在开工前完成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估、水土保持方案审查、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等中介评估审查,并且缴纳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水土保持补偿费、工伤保险、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等相关费用,涉及的评估审查费用和相关规费可以达到数千万元的规模,其中,仅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一项就达到5700万元,给企业周转资金带来了巨大压力。
改革就是要啃硬骨头。济宁市委市政府坚持“换位思考”,从企业最关心、最头疼、最着急的问题着手,综合运用“政府统一评估”和“后置缴费节点”等改革举措,创造性的做好“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成功实现了企业开工前“零费用”,从项目立项到拿到施工许可的审批全流程中,企业无需缴纳任何评估审查费用和行政事业性收费,轻装上阵,先行开工。
一是政府“统一评估”,在评审事项上做“除法”。本该由企业自己出资完成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震安全性评价等中介服务事项,现在由政府先出资,提前完成本级区域化评估评审,替企业完成建设项目审批过程中涉及的有关前置性评估评审工作。以山东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为例,济宁高新技术区开发区管委会提前完成了土地勘测、土地估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震安全性评价等8项区域评估,企业入驻后可直接运用结果,不再办理上述评审事项,为企业直接节省成本250多万元。目前,仅济宁高新区就已在382500亩土地范围内实施了区域评估,30余家企业使用了区域评估成果。同时,政府统一购买施工图审查、综合测绘等中介服务,企业无需再为相关评审事项缴纳中介费用。
二是大力实施告知承诺,在开工条件上做“减法”。将以往核发施工许可证前缴纳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工伤保险、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等行政事业性收费与办理施工许可证脱钩,不再作为办理核发施工许可证的前置条件,推行告知承诺制,只要建设单位承诺缴费日期即可先行办理施工许可证,相关费用可先“缓缴”或“延缴”,进一步为企业降低开工门槛,减轻了企业资金压力。同时深度整合审批事项,在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登记和施工许可合并办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了人防工程质量监督登记,将施工许可申请材料从原来的7件100多页压缩到1张电子申请表,相关材料通过工程审批系统共享推送、政府部门内部核查、现场检查等方式进行核实。实现了办理施工许可“1张申请表、0费用、即时办结”,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还是以前面提到的40万平方米住宅小区建设项目为例,改革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费用在施工许可证到手之后再缴纳,仅资金利息等成本就可节省400余万元。同时,对企业来说更为重要的是,与改革前相比,约6000万元的各类费用可以“延期”6个月缴纳,极大的缓解了资金周转压力,有力保障了项目资金链的稳定。
三是全面强化跟踪核查,在事中事后监管上做“加法”。发挥企业作为“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作用,将更多时间和精力转移到事后核查和监管工作中,即办理施工许可后,政府各部门及时对企业履行承诺的情况进行全面核查,承诺人未按约定履行承诺的,将失信行为记入企业的信用记录并向社会公示,必要时依法追究承诺人的相应责任。同时加强审批与监管的衔接力度,开发审管互动平台,审批完成后,结果信息第一时间自动推送至监管部门,构建“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审管一条线”的建设工程数字化审管互动体系,使审批与监管信息互通,相互监督,达到了“审批事项快准入、事后监管不放松”的良好效果。
四是多措并举改进效能,在政务服务上做“乘法”。线下设置“审批专区”,线上开发“审批系统”。为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在全省率先启动相对集中许可权改革,市县两级全部组建行政审批服务局,将发改、国土、规划、住建等13个部门承担的工程建设领域80个审批服务事项和相关的咨询受理、技术审查、现场勘查、审批发证等环节“整链条”划转至市行政审批服务局集中实施,形成“一窗受理”“集成审批”模式。通过对接各部门业务系统,搭建起济宁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实现了“一网通办、全程代办、并联审批、全程监督”,今年4月,济宁市工程审批系统在全省率先对接“爱山东”APP,施工许可从“网上办”升级为“掌上办”。同时,各级政务服务大厅全面推行帮办代办,通过项目管家、上门服务、绿色通道等方式,真正实现企业办事“只进一扇门、只到一个窗、只上一张网、最多跑一次”。
目前,“零费用”改革已在济宁全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建设项目中全面推开。今年以来,已运用“零费用”模式办理施工许可161件,共涉及可后置缴纳的城市建设配套费等费用7.2亿元,企业开工成本大幅压减,满意度大幅提升,获得感不断增强,营商环境大幅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