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800MB2855352K/2020-5186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 | 组配分类 | 统计分析 |
成文日期 | 2020-07-24 | 失效日期 | |
有效性 |
2020上半年全市文化和旅游经济运行情况
2020年以来,市文化和旅游局坚持疫情防控不松劲、复工复产再抓紧,全面落实“六稳”政策措施及中央、省市关于推进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的一系列重大部署要求,全力以赴保文化旅游市场主体,推进文化旅游产业恢复振兴。自4月份起,全市文化旅游经营单位有序复工复产,截至目前,114家A级景区、38家星级饭店、146家旅行社、13家国有剧场、13个国有文艺院团、6家美术馆、12个文化馆、13个图书馆、48家博物馆、154个文化站、365个网吧、224家KTV全面复工复产。
一、文旅产业经济运行情况
行业整体受疫情影响较大。2020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1360.7万人次,同比下降64.33%,实现旅游总收入113.65亿元,同比下降69.98%。其中:接待入境游客0.82万人次,下降93.53%,实现入境旅游收入91.44万美元,下降96.64%;接待国内游客1359.88万人次,下降64.2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3.59亿元,下降69.85%。文化旅游行业整体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测算,预计2020年全国旅游总人数39.4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9228.83亿元,将比去年同比下降35%和40%。疫情造成2020年旅游总人次的潜在下降规模为26.96亿人次、下降比例40.62%,造成旅游总收入的潜在损失为32725.89亿元、损失比例45.48%,文旅产业成为疫情影响的重灾区。
行业复苏回暖迹象明显。随着疫情的逐步改善,文化旅游业也明显表现出了复苏回暖的迹象。“五一”5天假期全市重点监测的15家A级景区接待游客25.28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782.45万元。对比清明3天假期,全市接待游客游客14.42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395.48亿元。按照日均数据计算,“五一”假期比清明假期游客接待量和营业收入分别增长了5.4%和18.7%,行业整体呈现逐步加速回暖的良好态势。在景区限流30%和跨省旅游尚未放开的情况下,成绩超出预期,有力的展现了文化旅游市场的发展后劲和潜力。
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今年以来,包装招商项目30个、确定目标企业15个、汇总本地有融资需求企业15个,策划招商推介活动6个,梳理招商线索14个,市县两级文旅部门累计对接中煤集团、夫子庙文旅集团等企业集团32家,对接洽谈文旅项目26个,曲阜明故城夜游、华侨城十里画廊2个文旅项目成功签约。31个文化旅游项目纳入市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库,总投资444.85亿元,截止到6月今年以来完成投资50.33亿元,运河天文馆、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九曲湖生态湿地、绿鑫春运动休闲基地、湖滨印象5个项目开工建设,复兴之路文化科技项目、尼山圣地·鲁源小镇项目、微山湖创建5A级旅游景区综合提升工程、匡衡湖健康小镇等一批大项目稳步推进。其中,复兴之路文化科技项目、尼山圣地·鲁源小镇等8个项目纳入省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库,总投资140.4亿元,截止到6月份今年以来完成投资10.61亿元。微山湖创建5A级旅游景区综合提升工程、运河天文馆项目等5个项目纳入省精品旅游专班重点监测项目库,项目总投资128.66亿元,截止到7月底今年完成投资8.85亿元。2个项目纳入省“十强”产业重大支撑性项目管理范围。随着大项目逐步建成完工,我市文旅经济增长动力不断增强。
文旅市场消费动力不断增强。市政府印发《关于促进消费回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济政字[2020]40号),统筹疫情防控和消费需求,列支339万元奖励资金,鼓励景区、旅游饭店、旅行社等旅游市场主体积极开拓旅游客源市场,激发居民文化旅游消费潜力。3月份提前启动的第四届济宁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活动,将活动纳入全市“2020济宁消费季”统筹推进,策划六大系列文旅主题活动,涉及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等90余家企业成功签约,476种文旅产品及服务上架平台。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发放惠民消费券94300张、共计金额214.55万元。在中国旅游日、端午、暑假期间推出降价、免费等多项门票优惠举措,济宁旅游惠民卡使用期限延长至15个月,今年以来共销售旅游惠民卡55721张,同比增长220%。一系列文旅消费刺激措施,使文旅市场恢复明显。2020年上半年,全市餐饮收入112.59亿元,同比下降27.2%,相比一季度收窄了15.5个百分点,实现商品零售额842.62亿元,同比下降10.2%,相比一季度收窄了7.9个百分点。1-7月份,公安持证住宿接待279.72万人,同比下降38.67%,相比一季度收窄了21.02个百分点。
新业态旅游成为文旅产业新支撑。自“五一”起,尼山圣境、微山湖旅游区、泗水万紫千红景、东方左岸假日小镇、太白湖景区、孟府孟庙景区等全市12家景区陆续开展了景区演艺、灯光节、美食节、夜间游乐、篝火晚会、帐篷露营等夜间旅游活动,共接待夜游游客20余万人,带动夜间消费680余万元。大型文创写生综合体—泗水阅湖尚儒研学基地盛大开业,上半年共接待游客15.8余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420余万元。全省首家集装箱特色餐饮小镇—高新区“谷BOX集装箱小镇”闪亮登场,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截止目前,共接待游客约18万人次,带动消费370余万元。夜间经济的发展、文旅新业态的异军突起为文旅产业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二、存在的问题
文旅政策依然紧缩。文化旅游产业恢复具有周期性规律,目前,虽然跨省游已经放开,但国家文旅部依然禁止出入境游,文化演出场馆及影院上座率不得超过50%,景区游客接待量不得超过最大承载量的50%。
文旅消费动力不足。受疫情地域波动及旅游政策有关要求影响,游客在外出游览依然存在观望和恐惧心理、外出旅游的积极性不高,从游客出行方式分析,游客以个人或与亲友结伴出行占比82.82%,仅有4.1%的游客是旅行社组织出游。从济宁客源结构分析,省内游客占比93.59%,其中,市内游客占比63.85%。游客出行多为周边游、本地游,消费带动性差。
项目建设受到制约。受疫情影响,文旅项目建设进度缓慢。文旅部门对文旅项目建设缺少审批管理职能,无法有效解决文旅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土地、资金等实际困难。
三、下半年运行走势
受疫情影响,人们“谨慎型出游”心理将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疫情结束后,旅游各行业将会分层有序恢复,其中与商务公务旅游、与民生需要、与复产复工相关的旅游企业恢复期较短,例如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餐饮等刚需行业将会成为首批恢复行业。而单纯文化旅游行业恢复期相对要长,例如以观光旅游为主的景区、旅游娱乐场所、以实体店为主的旅游购物场所将会持续较长时间的恢复期。本次疫情对以日韩为主要客源国的我市入境旅游带来巨大冲击,下半年,预计国内旅游将会率先恢复,国内游将会呈现精品化趋势。目前来看,由于疫情尚不明朗,旅游市场全面恢复时间尚未明确,加之疫情重创国民经济,对旅游冲击更是具有滞后性,预计2020年我市文化和旅游业将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但近年来我市文化和旅游业发展不断趋于成熟,内生增长动力足,未来旅游收入长期增长趋势不变。
四、下步重点工作
市文旅局将进一步深抓项目建设、大力促进消费,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前三季度实现旅游总收入同比恢复超过40%,全年同比恢复超过50%。
一是突出招大引强,开展精准招商。进一步加大招商攻坚力度,瞄准珠三角、长三角和东南沿海城市等重点招商区域,坚持市县联合,积极对接国内外重点文化旅游企业集团,举办文旅专题招商推介会,组成小分队赴重点目标企业开展登门精准招商活动。加快推进明故城夜游等签约项目手续办理,力促项目尽快落地开工。
二是突出项目支撑,实施龙头带动。进一步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在项目转化上再提速,全力服务尼山圣地·鲁源小镇和济宁复兴之路文化科技项目两大引擎项目建设,全面推进济宁市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建设项目、微山湖创建5A级旅游景区综合提升工程、上九山记忆小镇项目、等闲谷艺术小镇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打造文化旅游精品项目。积极发挥济宁孔子文旅集团在整合全市文化旅游资源方面优势,精心设计规划精品旅游线路,推出济宁优势旅游品牌项目,努力打造成为业内知名企业和产业发展旗舰。
三是突出“全域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抢抓全域旅游发展机遇,编制出台《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微山岛、微山湖湿地公园景点改造提升工程,全力推动微山湖创建国家5A级景区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济宁)建设。指导微山南阳古镇和兖州牛楼小镇创建4A级景区,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城市。抢抓新业态发展机遇,做大做强济宁研学旅游产业集群,突出资源特色,高标准培育提升一批研学旅行示范基地。
四是突出市场营销,刺激文旅消费。抓住跨省游放开有利契机,在主流媒体及重点客源地投放一批宣传广告,选取重点旅游客源城市举办文旅招商推介会。精心组织开展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活动,依托六大主题,科学合理发放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券,提升文化旅游消费市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