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370800004431684E/2020-5238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济宁市气象局 组配分类 其他规划
成文日期 2020-09-24 失效日期
有效性

济宁市气象局2020年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20-09-24 信息来源:济宁市气象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部署“十四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的起步之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全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重要指示精神、李克强总理批示精神和胡春华副总理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省气象局长会议工作部署,始终坚持“抓发展、促和谐、强管理”,加快推进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开创我市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加强顶层设计,以全局统筹科学规划为方向指引

(一)全方位加强总体布局。对标建设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锁定目标、聚力攻坚,扎实推进年度建设任务,积极打造亮点工程。发展现代农业、生态环境特色服务领域,夯实预报、观测、服务等业务基础,不断提高气象保障地方事业发展能力。深入开展“项目落实年”“人才科技年”“科学管理年”三项活动,推动台站搬迁等重大项目建设,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确保气象现代化建设蹄疾步稳,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内劲十足。

(二)全面完成“十三五”项目建设。对标“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深入开展“项目落实年”活动,做好“十三五”规划评估工作。完成济宁新一代天气雷达项目建设,确保汛期前投入使用;加快推进兖州局、微山局整体搬迁。完成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全面推进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做好各类自动观测设备的建设、升级、改造工作,全面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三)精准谋划“十四五”目标任务。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职能定位和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目标要求,全面对接山东省气象局和济宁市“十四五”规划任务,做好“十四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精心凝练一批发挥济宁优势、体现区域特色、具有战略支撑作用的发展项目,带动气象事业整体进步、全面发展。

二、走好兴业之路,以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为主攻方向

(一)着力提高“监测精密”水平。深入推进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完成天气现象视频智能观测等自动化建设和技术升级。完善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观测系统建设,强化数据质量控制。加快标准格式气象数据应用,完善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探索适应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的技术装备维护维修机制,全面推进鲁西南保障中心建设。优化观测备件管理体制机制,推进装备和信息网络实时监控。升级市、县气象广域网络和区域站通讯模块,提高数据传输能力和信息网络安全。将综合业务竞赛作为2020年重点工作,加大投入,下大决心、谋大动作、出大成效。

(二)着力提升“预报精准”程度。优化预报业务流程,协同发展陆地、环境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加强数值预报产品的解释应用和卫星、雷达等资料的应用,提高网格预报客观订正、预报产品智能加工能力。建立预报准确率和预报技巧相结合的智能网格预报质量综合评定考核机制。开展暴雨预报机理研究,依托一体化平台,加强灾害性天气实时监测和临近预警业务,提高预报预警的提前量和精准度。做好“三性”天气的预报预警和短期气候趋势预测,加强天气预报技术总结和基层预报业务培训等工作。

(三)着力增强“服务精细”能力。加强决策气象服务业务能力建设,建立以效益反馈评估为导向的产品供给机制。围绕全市煤炭、化工行业等专业需求,拓展专业气象服务领域,为济宁机场建设提供气象服务保障。优化服务信箱,提高12121电话语音服务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推动气象信息服务传播与新媒体有机融合,发展微信、微博等多媒体气象服务供给矩阵,提升影视天气预报和气象短信的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

三、发力重点领域,以提升气象保障能力为重要抓手

(一)提升乡村振兴气象保障能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着力构建有效联动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智慧精准的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完善现代农业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做好耕播收种等关键农时专题气象服务,围绕粮食作物、特色作物等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服务。开展金乡大蒜、邹城食用菌、鱼台稻米等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技术研究,实现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多点开花、齐头并进。

(二)提升生态文明气象保障能力。围绕新时代、新发展、新需求,优化业务布局,加强能力建设,提升污染防治攻坚、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气象保障服务能力;继续深化与环保部门合作,完善联合会商和应急联动机制,开展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分析预警和重污染天气应对服务;深化协作联动机制,着力提升服务能力,推进环境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优化环境气象业务布局和应急联动机制;推进服务绿色发展的气象保障能力建设和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

(三)提升防灾减灾气象保障能力。主动融入地方防灾减灾管理体系,健全部门联动、高效协同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充分发挥气象第一道防线作用。建立健全以预警发布、应急响应、应急保障为主要环节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体系,推动气象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完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提高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推进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实现全市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全覆盖。

(四)提升军地应急气象保障能力。共建军地应急气象服务保障体系和联络保障机制,将服务范围扩展到人工影响天气、重大活动保障和防灾减灾救灾等领域。建立军地共享资源目录,强化会商交流和灾害性天气联防工作;利用省局一体化平台,开发出适用本地部队的气象专业应用平台;定期开展预报员交流学习,深化科技创新和科研合作,联合开展区域能见度、大风及强对流预警等技术研究和项目申报工作。

四、驱动创新引擎,以增强人才成长活力为主要依托

(一)完善科研创新机制。开展“人才科技年”活动,完善科研项目管理等制度,提升申报课题质量,完善学术创新激励机制,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动科研攻关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开展济宁智慧气象平台系统建设,积极推进创新成果业务转化应用。充分发挥气象学会作用,加强学术交流和科普宣传工作。

(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大骨干人才、青年人才培养力度,建设一支有规模、成梯次、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不断提升气象现代化建设软实力。结合气象专业领域发展和知识更新需求,推进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的专项培训举办全市综合气象业务技能竞赛,全力备战第十一届全省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三)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干部选拔任用、职称评聘等管理制度,建立以能力、业绩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落实3-5年人才战略规划,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成长机制,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成长环境。

五、深化气象改革,以提升科学管理水平为重要手段

(一)强化气象社会监管能力。深化气象领域“放管服”改革,推进行政审批“一网办理”,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升“互联网+监管”气象社会治理水平。理顺防雷安全监管职责,深化部门联动、联合检查,加大气象执法检查力度,做好防雷、施放气球监管和探测环境保护工作。

(二)深化气象事业管理改革。坚决落实中央“过紧日子”要求,明确财务工作规则,统筹资金收支管理,注重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落实市县两级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强化地方财政保障能力,力争地方气象事业经费稳步增长。探索创新气象科技服务考核奖励机制,激发活力、挖掘潜力,不断提高自有资金保障能力。

(三)提升气象科学管理水平。深入开展“科学管理年”活动,修订内控管理制度,完善目标考评体系及监督监管机制,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推进局务公开制度化、规范化,坚持把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作为公开重点,做到应公尽公、不留死角;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六、强化政治建设,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基本统领

(一)深入推进党的建设。认真落实部门管党治党主体责任,严格按照党建与业务“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要求,深挖政治建设与业务工作的结合点,推进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深度融合。完成标准化党支部建设任务,推动向先进党支部和过硬党支部转化提升,不断增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持续强化正风肃纪。压紧压实“两个责任”,强化日常监督和警示教育。坚持不懈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锲而不舍纠正“四风”问题,持续深入推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整治。不断提高巡察审计工作质量,加大巡察审计结果运用,加强风险分析,着力解决管理漏洞和廉政风险问题。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力度,综合运用“四种形态”,严格执纪,精准问责。

(三)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不断推进气象文化、体育阵地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营造“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浓厚氛围。大力宣传气象部门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充分展现新时代气象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工作作风。高度重视文明创建工作,做好市局及部分县局省级文明单位争创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市气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市及上级部门部署要求,积极参加街道、社区及部门疫情防控。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正常的工作节奏,导致很多工作进度延迟。疫情要战,工作要干,我局将按照中央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要求,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事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确保2020年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