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红色农机六十年--兖州农机装备产业发展之路】战略决策当其时

发布日期: 2020-09-07 信息来源: 市农机中心 浏览次数: 字体:[ ]

编 辑:张 鹏 王 雯/审 核:梁 超  终 审:赵 旭/监 制:刘 建  兖州区融媒体中心

      1960年5月8日山东拖拉机制造厂奠基建设奏响了兖州农机产业蓬勃发展的华丽乐章 

     转眼,六十年过去了。六十年岁月短暂而漫长,六十年岁月充满艰辛、坎坷和沧桑。对于兖州农机人来说,六十年岁月也收获着芳华与荣耀。

     回顾兖州红色农机六十年,小编不禁有个疑问,当时全国八大农机厂之一的山东拖拉机制造厂,为什么会选址在一个小小的县城,山东省滋阳县(后来的兖州县)………

     1960,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刚刚迎来建国十年华诞的新中国到处激情洋溢,朝气蓬勃。第二个五年计划深入实施,新中国工业基础体系建设全面铺开,各条战线捷报频传。而作为传统农业为基础的兖州县更是迎来重大的历史机遇。这年的5月8日,国家大型企业——山东拖拉机制造厂在兖州正式开工建设,时任山东省副书记邓晨曦亲自为开工典礼剪彩。山拖的开工、建设、发展有力助推了新中国农业机械化战略的进程,也奠定了古老兖州现代化工业的基础,更拉开了兖州农机产业发展的曲折、振兴帷幕。

(时任山东省副书记邓晨曦亲自为开工典礼剪彩)

    原山拖农机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景生告诉我们,山东拖拉机厂当时是国家的一个重点建设项目,纳入了国家规划,由机械部牵头规划设计。当时国家的总体构想是在全国布局建设八大拖拉机厂。山东拖拉机厂是继洛阳拖拉机厂之后,也就是中国第一拖拉机厂之后,建设的八大拖拉机厂之一, 简称为山拖。

    对于中国农业的发展思路,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进行过周密的调查和深邃的思考。早在1937年的《矛盾论》一文中,毛泽东就提出了“农业机械化”的观点。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国内建设的发展,这一思路逐步清晰明确。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主席就机械化等六个问题专门写了一篇《党内通信》,明确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从而为我国农业的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

    然而,对于如此重大,事关中国农业发展方向和国计民生的国家战略工程,设想中的中国第二拖拉机厂也就是山拖为何选址在一个小小的县城进行建设呢?

    据张景生说,当时选址在兖州,是出于三方面考虑,第一,兖州是国家重点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业比较发达。并且兖州全境平原,非常适合农业机械化的试验、示范和推广。第二,就是兖州地理位置重要,交通发达,京沪、津浦铁路线穿境而过,是辐射苏鲁皖豫及鲁东、鲁西的枢纽,便于农机产品的集散、辐射。第三,兖州历史上,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时的国际形势比较复杂,在此建厂恐怕国家有更深的考虑。

    按照国家农机战略布局和战时需要,经过缜密的设计,山东拖拉机厂共分为三大厂区,主厂区设在兖州县城北部10公里处,发动机分厂设在县城城区西南,同时另在30公里外的济宁市区设置一家分厂。


    不知是巧合,还是着意的提前布局,对于山拖的建设,其实早在1960年的前四年就已开始着手准备。历史的视角指向1956年,国务院批准在山东省滋阳县,也就是后来的兖州县建立“中匈友谊农业机器拖拉机站”。


    1958年,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在滋阳县成立中匈友谊拖拉机站,并附设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学校,从此这里也成为了山东省乃至全国农机人才培养、成长的摇篮。

    上图中的房舍是当年匈牙利专家曾经工作生活的地方,它位于山东拖拉机制造厂发动机分厂的院内。如今,这座静静的房舍已经空无一人,然而它却是兖州现代农机发端的历史见证。当人才储备,多方经验积累达到一定厚度并与国家战略相契合,山拖的开工建设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兖州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