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800004230559Q/2021-07614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济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组配分类 | 规划纲要 |
成文日期 | 2021-03-05 | 失效日期 | |
有效性 |
【解读】《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根据《中共济宁市委关于制定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市政府组织市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广泛凝聚共识、汇集各方智慧,制定了《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一、编制过程
2019年6月,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和市委、市政府要求,市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启动了规划编制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高规格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规划编制历经前期研究、《基本思路》、《纲要框架》和《纲要》等4个阶段。市政府组织市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等高层次机构组成联合起草组,先后召开研讨会20次、行业和界别座谈会18次,市政府4次专题会进行研究,加强对上衔接争取,反复论证修改完善。全面贯彻落实《建议》精神,4轮征求了市人大、市政协、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各部门、驻济单位、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有关企业、高校院所等各方面意见,通过市级主流媒体开展建言献策活动,共征集到各方意见1000多条,真正把规划编制过程变成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发扬民主、鼓舞斗志的过程,形成《纲要草案》。依照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有关要求,分别进行了合法性审核和公平竞争审查。《纲要草案》经市政府第84次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第233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按程序报省发展改革委衔接审核后,2021年1月提请市人代会审查并获得批准。2021年3月,市政府正式印发《纲要》。
二、主要内容
《纲要》按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逻辑主线,描绘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在主体框架和内容设置上,共分三大板块16章,7.5万多字。
第一板块为总论,包括第一、二章。主要总结成就、研判形势,明确了到2035年基本建成新时代现代化强市、未来5年着力实现“五个济宁建设”“八个强市突破”的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二板块为分论,包括第三至十五章。明确了13项战略任务:一是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突出济宁创新谷核心作用,深化“一区一业一所”发展模式,建设一批产业集群创新中心,塑造“一核多点多线”的协同创新格局。二是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转型和动能转换,聚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锚定“231”产业集群,聚焦建设全省先进制造中心、北方内河航运中心、鲁南金融中心、数字经济高地等城市产业名片,推进实体经济、服务经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构建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提升现代化基础设施水平,建设全国重要综合交通物流枢纽。构建以主城区为核心的“一圈六放射”通道布局和“陆铁水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超前布局智能互联的新型基础设施,建立可靠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增强多元能源供给能力。四是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重点以兖州国际陆港、大运河“一点一线”为牵动,打造国际性物流枢纽节点城市,成为全省全国双循环格局中“重要一极”和“战略支点”。五是积极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充分激发市场经济体制活力。建设高效服务政府和高标准市场体系,争创国家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示范区,构筑现代化建设的强劲动力。六是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引领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美丽宜居乡村。七是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提升济宁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构筑市域“一心两廊三带”空间发展格局,推进济宁都市区深度融合发展,加强县域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打造鲁南经济圈龙头城市、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八是加快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凝聚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重点打造孔孟文化轴、运河文化轴“两轴”,改造提升“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一街”,加快突破尼山片区、太白湖旅游度假区“两区”,高标准建设鲁源小镇、南阳古镇“两镇”,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九是全面扩大高水平开放,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加快搭建对外开放平台,培育发展陆港经济、通道经济、枢纽经济,争当全省内陆城市对外开放新高地。十是统筹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重点突破南四湖滨水“蓝心”、都市区生态“绿心”建设,形成“一环八水绕济宁、十二明珠映古城”城市大生态格局,筑牢美丽济宁生态基底。十一是切实加强公共服务保障,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把济宁建成全省一流、国内知名的医疗教育名城。十二是统筹推进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济宁。十三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市,加快推进法治济宁建设。同时,谋划设计专栏24个、图表6个,各领域重大工程项目400余个。
第三板块为总结,即第十六章。主要是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统一规划体系建设,强化政策保障与项目支撑,完善规划推进实施机制,汇聚现代化强市建设强大合力。
联系人:唐岩 联系电话:2348802
文章链接:济政发〔2021〕6号 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