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800004230559Q/2021-07618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济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组配分类 | 规划纲要 |
成文日期 | 2021-03-05 | 失效日期 | |
有效性 |
【解读】《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一、政策背景
我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按照中央工作部署,为更好地完善规划体系,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般要求县(市、区)级以上政府应当制定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济宁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科学编制并组织实施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二、决策依据
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等几大领导班子对规划编制工作高度重视,先后召开一系列会议进行研究。市委、市政府成立高规格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谋划、亲自推动,8次听取专题汇报。市人大两次组织规划视察活动,市政协召开了规划专题议政会议。根据国家、省对“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牵头编制了《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三、出台目的
实施五年规划是国家制定的伟大决策,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远景目标和方向。《规划纲要》的编制,用于指导济宁如何在国家、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部署下,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及时抢抓发展机遇,对“十四五”时期我市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科学描绘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市的宏伟蓝图,制定我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路线和重点,并确保具体措施决策能落地、能实施,凝聚全市广大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向着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市的目标阔步前进。
四、重要举措
《规划纲要》明确了13项战略任务:一是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突出济宁创新谷核心作用,深化“一区一业一所”发展模式,建设一批产业集群创新中心,塑造“一核多点多线”的协同创新格局。二是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转型和动能转换,聚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锚定“231”产业集群,聚焦建设全省先进制造中心、北方内河航运中心、鲁南金融中心、数字经济高地等城市产业名片,推进实体经济、服务经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构建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提升现代化基础设施水平,建设全国重要综合交通物流枢纽。构建以主城区为核心的“一圈六放射”通道布局和“陆铁水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超前布局智能互联的新型基础设施,建立可靠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增强多元能源供给能力。四是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重点以兖州国际陆港、大运河“一点一线”为牵动,打造国际性物流枢纽节点城市,成为全省全国双循环格局中“重要一极”和“战略支点”。五是积极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充分激发市场经济体制活力。建设高效服务政府和高标准市场体系,争创国家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示范区,构筑现代化建设的强劲动力。六是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引领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美丽宜居乡村。七是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提升济宁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构筑市域“一心两廊三带”空间发展格局,推进济宁都市区深度融合发展,加强县域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打造鲁南经济圈龙头城市、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八是加快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凝聚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重点打造孔孟文化轴、运河文化轴“两轴”,改造提升“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一街”,加快突破尼山片区、太白湖旅游度假区“两区”,高标准建设鲁源小镇、南阳古镇“两镇”,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九是全面扩大高水平开放,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加快搭建对外开放平台,培育发展陆港经济、通道经济、枢纽经济,争当全省内陆城市对外开放新高地。十是统筹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重点突破南四湖滨水“蓝心”、都市区生态“绿心”建设,形成“一环八水绕济宁、十二明珠映古城”城市大生态格局,筑牢美丽济宁生态基底。十一是切实加强公共服务保障,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把济宁建成全省一流、国内知名的医疗教育名城。十二是统筹推进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济宁。十三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市,加快推进法治济宁建设。
联系人:张茂斗 联系电话:2348802
正文:济政发〔2021〕6号 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