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800004311076F/2021-0872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济宁市教育局 | 组配分类 | 部门文件 |
成文日期 | 2021-05-07 | 失效日期 | |
有效性 | 有效 |
济教字〔2021〕25号济宁市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各县市区教育局,济宁高新区、太白湖新区、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业发展局,市直各中小学校:
现将《济宁市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济宁市教育局
2021年5月7日
济宁市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
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发〔2020〕7号)和《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材〔2020〕4号)精神,落实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劳动教育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以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劳动教育的各项要求,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把劳动教育贯通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推动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深度融合,探索形成具有济宁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劳动观。
二、工作目标
遵循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开展劳动教育。牢牢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内涵和总体目标,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建设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打造具备理论讲授、训练带教和实践指导能力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共建共享一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遴选一批市级劳动教育项目先进示范学校,打造富有济宁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健全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逐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普遍重视,共同参与,多方联动的劳动教育新格局,全面提高育人总体水平和质量。
三、重点任务
(一)建设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方案,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准确把握劳动教育总体目标,区分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内容进行必要统筹,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学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每学年不少于16学时。
坚持劳动教育与各学科教育教学融合推进,深入挖掘学科、专业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充分结合当地资源,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开发开设家政、烹饪、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实践类拓展课程,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劳动实践,使劳动教育适应未来劳动形态与职业格局。
(二)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每学年设立集体劳动周,学校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小学一、二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
充分挖掘校内日常学习、生活等场所的劳动教育元素,丰富校内劳动教育资源。组织学生根据校情开展校园种养植,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图书整理和食堂帮厨等活动。结合学雷锋纪念日、植树节、劳动节、中国农民丰收节等节日开展劳动主题教育,定期举办“劳模大讲堂”“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大国工匠报告会”等劳动榜样进校园活动,综合运用讲座、宣传栏、新媒体等手段,加强校园劳动文化建设。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结合党和国家重要纪念日、团队日活动、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等,组织学生学工学农。积极争取社会各方力量支持,为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搭建活动平台,组织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敬老院和公共场所等开展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
将劳动教育纳入家校合作共育内容,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引导家长转变观念,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教育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一起做。安排适量的家庭劳动作业,指导家长每年有针对性地教会孩子 1 至 2 项生活劳动技能。
(三)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课堂教学范式
构建“学校+基地”“培训+实践”劳动教育课堂教学范式,推动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劳动实践深度融合。学校要依据课堂教学需要,科学选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并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讲解说明、淬炼操作等关键环节。基地实践注重以体力劳动为主,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与项目化教学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学会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发现问题、论证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个性化劳动报告。组织市级劳动教育典型课例展评,面向教学一线,遴选典型劳动教育案例和鲜活经验,依托山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济宁市教育赛事平台,建设数字化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库,推广优秀课例、案例。
(四)建立富有济宁特色的劳动教育清单
落实落细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结合我市实际,拟定了《济宁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清单参考项目》(见附件)。各县(市、区)教育局、各学校要结合本地或本校实际,立足自身优势,强化特色,组织专家和名师,分学段、分场域细化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和目标要求。坚持一体化原则,注重不同年级任务的衔接,精心设置劳动教育清单,为学生创造适合学、大胆做、有智慧的劳动机会。
(五)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人才队伍建设
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根据劳动教育需要,为学校配备必要的专任教师。广开渠道,开门办学,积极聘请能工巧匠和各行各业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全员培训体系,开展劳动教育教师专项培训。
加强劳动教育教学研究,配备专兼职教研员,组织经常性教研活动,引导教师转变劳动教育观念。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优质课(基本功)评选以及名师送课活动,助推教师实现师德修养与专业素养同步提升,提高教育效果。
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教师工作考核体系,分类完善评价标准。支持推荐符合条件的劳动教育课教师申报各级各类人才工程、省市优秀教师等先进评选,将教师开展和参与劳动教育情况作为职称晋升、岗位竞聘、年度考核、评优树先以及绩效分配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六)健全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制度
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分学段制定劳动教育评价标准。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对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可靠。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鼓励、支持各县(市、区)教育局、各学校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
(七)多渠道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场所
结合当前济宁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际,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遴选培育一批市级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推动设立一批县区级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各县(市、区)教育局要统筹规划和配置劳动教育实践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和职业院校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农村地区可安排一批土地、农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地区可确认一批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支持学校进行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逐步建好配齐劳动实践教室、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劳动场景,让每个学生亲历劳动过程。
四、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县(市、区)教育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组建劳动教育专家团队,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体系,统筹劳动教育清单制度落实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保障机制、“家校社”协同机制,规范和引导学校加强劳动教育活动,确保劳动教育的时间、师资、经费、场地、设备等落实到位。
(二)强化推动落实
各中小学校要落实国家、省、市政策要求,结合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对劳动教育进行整体设计、系统规划,制定学校劳动教育总体实施方案,明确劳动教育组织体制、目标内容、课时安排、主要实践活动安排、过程组织与指导及考核评价办法等。基于学生年段特征、阶段性教育要求,研制“学校学年、学期劳动教育计划”,对学年、学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作出具体安排,实施好劳动周等集中劳动,细化有关要求。
(三)做好安全保障
各县市区教育局、各学校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散共担机制,引导利用社会捐赠资金等设置劳动教育安全风险基金,支持学校举办者或学校投保校方责任险,有条件的可购买校方无过失责任险,引导家长为学生购买人身保险等,做好学生安全保障和风险化解工作。学校要把劳动安全教育与管理作为组织实施的必要内容,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和法律服务机制,健全救助机制。
(四)加强督导评估
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对区域有关部门保障劳动教育情况以及学校组织实施劳动教育情况进行督导,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开,作为衡量区域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对被督导部门和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开展劳动教育质量评估监测检查,为改进劳动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附件:济宁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清单参考项目
附件
济宁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清单参考项目
一、家务劳动
(一)小学低年级段
1.学会独立洗漱(刷牙、洗脸等);学会清洗简单小物件(茶杯、碗筷、袜子、内衣裤等)。
2.初步学会垃圾分类。
3.初步学会工具、玩具、书籍、衣物分类摆放等。
4.学会整理自己的书包、抽屉、橱柜;学会简单整理床铺、叠衣服、裤子、系鞋带等。
5.能在饭前摆碗筷,逐步做到帮家人盛饭,饭后收拾餐桌。
6.能辨识蔬菜、食物的好坏和药品的保质期。
7.学会养一盆花,自己定时浇水或养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学会喂养。
(二)小学中高年级段
1.能独立完成个人盥洗;逐渐掌握叠衣服、系鞋带、洗小件衣服等生活技能。
2.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并正确投放。
3.积极参加扫地、拖地、擦桌子、倒垃圾、晾晒衣物等家务劳动。
4.学会制作凉菜、果盘等简单烹饪技能,能够协助父母做饭。
5.饭前主动帮家人盛饭、摆碗筷,饭后主动收拾碗筷、清理餐桌等。
6.学习养护绿植知识,能按时为家里的绿植浇水、施肥和修剪;定时喂养、帮小动物清理卫生。
7.学会布置房间,学会开关门锁,管理好室内外公共卫生等。
8.能协助父母照顾家中老人和年幼弟妹。
(三)初中阶段
1.房间保持干净整洁;床铺、衣物摆放整齐有序;坚持自己洗衣服。
2.正确进行垃圾分类,形成习惯,积极宣传;能将物品科学分类,并主动向他人普及相关知识等。
3.知道清洗和护理书包、羽绒制品、鞋子、皮具等特殊材料物品的方法。
4.掌握蒸煮煎炒等基本的烹饪技巧,每学期掌握2-3样拿手菜或面点的制作。
5.会使用螺丝刀、小锤子等工具修理简单的物品。
6.学会简单的针线活,能自己钉扣子、缝补衣物。
7.熟练掌握科学种植1-2项技能;懂得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定时喂养并清理卫生,在种植养殖劳动中体验探究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体验人与动植物的密切关系。
8.会泡制茶叶、咖啡等日常饮品,懂待客之道。
9.外出旅行能收拾行李,包括证件、衣物、生活用品、常见药物等。
(四)高中阶段
1.能换洗被褥、窗帘等较大的日用家纺;能科学规划家居收纳,保持房间整洁、清爽。
2.知道日常生活小电器的维护方法,如拆洗电风扇、清洁微波炉等。
3.学会分辨蔬菜、肉类等新鲜程度,了解日常市场采购价格。
4.学会红烧、煎烤等较为复杂的烹饪方式;学会制作馒头、蛋糕等简单的面点;能够为家人烹饪三菜一汤,能小范围招待客人。
5.学会理财,能够管理家里一周的生活开支,起草生活用品采购清单;组织安排家庭活动,拟定家庭出游计划和出行攻略,并做数据分析,给出可行性建议等。
二、校内外劳动
(一)小学低年级段
1.参与适当的班级集体劳动。
2.主动维护教室内外环境卫生,做好分工的值日等。
3.照顾身边的动植物,关爱生命,热爱自然。
4.有志愿服务意识,乐于帮助别人。
(二)小学中高年级段
1.参加校园教室、厕所、操场等公共区域的卫生保洁、垃圾分类处理、绿化美化等劳动。
2.适当参加社区环保、公共卫生等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3.适当参加课外校外劳动,认识常见的劳动工具。
4.参与体验父母的工作,了解劳动的艰辛。
(三)初中阶段
1.定期开展校园包干区域保洁和美化。
2.在劳动中养成节能环保的意识,能产生节能的金点子。
3.知晓常用的工具结构,会简单修理日常劳动工具。
4.定期组织助残、敬老、扶弱等服务性劳动,初步形成对学校、社区负责任的态度和社会公德意识。
5.通过值周班、先锋岗等形式承担学校秩序维护、植树护绿、食堂帮厨等活动。
(四)高中阶段
1.爱护学校公物,协助老师做好设施设备维护。
2.自主设计班级文化,创意改造班级用品。
3.策划校内重要活动,承担志愿服务等。
4.积极参加大型赛事、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济教字〔2021〕25号济宁市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doc
济教字〔2021〕25号济宁市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