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秸秆不还田 反成农民“增收链”

发布日期: 2021-09-22 信息来源: 市农机中心 浏览次数: 字体:[ ]

    又是一年金秋季,又是一年丰收时。9月17日,兖州区小孟镇西桑园村地里,一台自走式玉米穗茎收获机来回穿梭,不时将收获的玉米和粉碎后的秸秆倒入货车内。

    地头上,孟园农业合作社的村民正在将玉米秸秆通过机械设备进行粉碎、压缩、打捆、包膜,变成一个个圆形的饲料包。梁山县的养牛大户刘成利以每吨300元的价格收购,正将饲料包装车运往自己的养牛场喂牛。

    “咱们合作社仅卖玉米秸秆、小麦秸秆一项,每年能有五、六十万元的进项。在农村秸秆遍地,想着明年我们再扩大生产,将附近10余个村的秸秆都收过来,做成饲料出售,市场前景很好。”兖州孟园农业合作社经理魏海涛介绍。

    以往的秸秆还田或焚烧,对于农作物生长和大气污染产生相当大的弊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何将秸秆进行综合利用,是农村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济宁市兖州区是一个粮食高产大县,也是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县区。兖州积极推广自走式穗茎兼收玉米收获机械,在收获玉米的同时,将玉米秸秆切碎收集打捆运出,作为畜牧饲料。

    小孟镇西桑园村党支部书记李彬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一农户3亩农田,穗茎兼收玉米收获机每亩地作业费用为120元,农民可以将自家的玉米秸秆抵给农业合作社每亩70元,现在农民每亩地收割作业费仅有50元,3亩地节省了210元的成本。这种方法有利于将玉米秸秆有效收集变废为宝,又为农民节省开支,增加了收入。

    李彬说,对于没有采用穗茎兼收玉米收获机械作业的地区,合作社以每斤7分钱的价格向农户收购玉米秸秆,每亩地产玉米秸秆3000斤,农民同样得到210元左右的收益。

    农业合作社在秸秆离田中,通过机械设备进行粉碎、压缩、打捆、包膜、转运,也能从中赚到不少的收益。兖州大安镇来顺农机专业合作社投资购买了2套秸秆打捆包膜设备,将秸秆打捆包膜储存,随市场行情适时销售,平均每吨卖到300元左右,行情好的时候能卖到每吨450元,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据来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邓来顺介绍,2套秸秆打捆包膜设备,除去雇佣农民每天80元等成本,当年就收回投入,还有盈利。

如今,废弃的秸秆变成了畜牧养殖的“宝”。“除了供应周边县市区畜牧养殖基地外,秸秆饲料还销往安徽、宁夏、甘肃等省,市场需求量比较大。”魏海涛介绍。

    “推广‘秸秆离田’模式,有利于发展高效生态循环农业、保障粮食稳产高产、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区农机服务中心主任吴卫新表示。

    目前,兖州30万亩农田,全部实现了秸秆综合利用。农户卖出秸秆有收益,农业合作社把秸秆做成饲料卖出有收益,村集体从合作社中有收益、被雇佣农民打工有收入,“秸秆离田”模式,形成了一条农民增收“产业链”。(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孟一 通讯员 张美荣 张树锋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