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 > 学校 > 太白湖新区 > 济宁市北湖第一小学 > 体育美育 > 体育评价

2021年度济宁市北湖第一小学体育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22-10-09 18:18 信息来源:太白湖新区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2021年度济宁市北湖第一小学体育工作报告

2021年已经接近尾声,现将北湖小学近一年来体育工作做如下汇报:

一、学校体育总体情况

1.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情况,体育课开足、开齐情况

济宁市北湖第一小学体育课程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实践性特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努力构建较为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方式,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选择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以下特性: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综合性。

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时间由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活动时间组成。具体安排如下:

(1)早操:每天上午第一节课周一一年级、周二二年级、周三三年级、周四四年级、周五五年级进行20分钟时间跑操,10分钟诵读经典。10分钟安全教育。

(2)大课间:除周一升国旗外,周二至周五上午第二、第三节课之间安排30分钟的全校课间操,即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

(3)体育课:一、二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其中包括特色体育武术课每周一节;三至五年级每周2节体育课。

(4)课外体育活动:放学后不少于30分钟的课外体育活动。

(5)眼保健操:在每天上午第二节和第三节课之间和下午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之间,一天组织学生做好两次眼保健操。

本校一、二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其中包括特色体育武术课每周一节;三至五年级每周2节体育课。学校为保证体育课能开足、开齐,体育教师共8名,外聘体育教师4名。

2.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

(1)各校学生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早操:每天上午第一节课周一一年级、周二二年级、周三三年级、周四四年级、周五五年级进行20分钟时间跑操,10分钟诵读经典。10分钟安全教育。大课间:除周一升国旗外,周二至周五上午第二、第三节课之间安排30分钟的全校课间操,即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体育课:一、二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其中包括特色体育武术课每周一节;三至五年级每周2节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放学后不少于30分钟的课外体育活动。

(2)每年组织区级阳光体育活动、竞赛情况:

每学期将组织学生进行队列队形比赛、春季运动会。

(3)参加国家、市级阳光体育活动、竞赛情况:

(4)学校“一校一品”及区级特色活动情况:

每天进行足球的训练,组织学生参加足球比赛。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1)本校学生各学段、分性别综合评价情况:

体质检测人数2046人,一年级:及格率:97.4%,不及格学生主要存在问题是女生体重肥胖、50米跑和坐位体前趋不及格。

二年级:及格率:90.9%,不及格学生主要存在问题是一个男生肥胖,坐位体前趋成绩较差不及格的占。

三年级:及格率:77.8%,不及格学生主要存在问题是女生立定跳远、坐位体前趋成绩较差。

四年级:及格率:92.1%,不及格学生主要存在问题是男生坐位体前趋成绩较差、体重超重和肥胖。

五年级:及格率:82.7%,不及格学生主要存在问题是男生肺活量和女生400米成绩较差。

(2)本校近三年数据变化趋势对比情况:

自从体质健康测试以来,我们学校学生三年整体体质数据曾上升趋势。

4.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要明确列出现有体育教师数、与学生的生师比及2021年新招入体育教师数)。

体育教师共8人,外聘体育教师4人,一二年级学生的生师比97.57%,三四五年级学生的师生比272.6%。2021年新招入体育教师2人

5.教学条件保障情况、场馆设施等情况。

每学期我校都安排体育教师进行线上教研研修,外出教研活动学习,每周周一下午第一节课进行集体备课,每学期将进行校级每人一节公开课,课后还将集体评课。学校现有篮球馆,室外篮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场、足球场、舞蹈房等场馆。

6.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对体育总支出59754专用37831场地7700工作14223。

二、校园足球工作开展情况

1、校园足球师资情况:

专职1人:陆猛硕(校外)   

兼职2人:张谭(在校老师)    

高寒(校外兼职老师)          

2、参加校园足球比赛情况

班级联赛4场(班级友谊赛)

校级比赛1场(校长杯):参赛队伍三四五年级所有班级每班8人    

区级比赛1场(区长杯) :参加队伍1队  男队15人     

市级比赛1场(市长杯):参加队伍两队  男队:15人    女队:11人                     

3、校园足球场地情况:

校园足球场地:11人制标准足球场,可分2个五人制足球场,1个八人制场地。                 

4、参加师资培训情况:

陆猛硕2015年参加中国足协D级教练员培训,2018年参加中国足协C级教练员培训。张谭2016年参加全国校园足球骨干教师培训,2017年参加济宁市校园足球教师培训。陈腾2019年参加济宁市足球裁判员培训

5、学校每年足球经费投入情况  

五人制足球网,十一人制球网(985元);体育器材及配件足球等(3770元);体育用品篮球足球等(4200元);参加市长杯足球比赛买东西的花销(12108.5元)包括服装、比赛服、药品、运动服和足球。

6.足球特色校建设及发展情况:

我校一直以传统的校园足球教学为目标,非常重视校园足球的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不断在教学中观察、反思、探索校园足球的课程体系。学校将足球技术、战术、足球规则、裁判等内容融入到校园足球的教学中,从而建立更加完整、更加专业化、也更加适合本校校情的课程体系、课程的体系化、精准化也是该校取得辉煌成绩的原因之一。

(1)我校校园足球建设情况:

①构建具有本校特色足球的教宅和训练模式

目前我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校园足球的发展、利用好体育院校、俱乐部的力量。转变家长思维,向家长宣传校园足球的特色优势,提高他们对足球的认知度,引进更加专业的足球教练、专家等。目前,我校的足球教学和训练模式得到了广泛专家的认可,但是还没有很成熟的校园足球特色模式,我们需要从比赛中、教学中、专家的建议中提炼出更适合本校特色的足球教学和训练模式。

②倡导全体师生参与,抓好校园足球的普及

举办校园足球比赛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通过让学生踢足球、写足球、讲足球等校园足球活动,使学生充分了解到校园足球的文化底蕴,从而提高学生对校园足球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结合新时代、新要求、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探索、改进和完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发展规划。

③创新足球培养模式、制定专业化的课程体系

校园足球的培养模式一直都是采用比较传统的训练方式,足球训练课上更多教练员传导的只是基础的教学内容、如触球、颠球、绕杆、射球等简单的基本技术动作或者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对抗战术。并没有应用于实际的比赛当中。久而久之这种传统训练方式、只会让学生对足球运动失之热情。

(2)我校校园足球发展情况:

①学生对校园足球热情不高

如今,尽管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比较吸引眼球的字眼,倡导学生们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但是由于学生们面临着巨大的社会竞争力、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越来越高,父母都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入比较有名的学校就读,大部分时间都给学生报辅导机构。完全占用了学生的课余活动。学生们压根就没机会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久而久之就对体育锻炼失去了兴趣。

②学校、家长对校园足球的不重视

很多学校为了所谓的升学率根本不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如今高校里升学率的竞争、学校为了提高本校的升学率。甚至把原有的体育课程换成文化课、以各种理由为学生找不上体育课的借口、学校、家长的的态度抑制了校园体育的发展。同时也使得学生们的体质一落千丈,学校、家长的不重视、往往给学生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

③学生学习训练时间少

学生在学习和训练中没法做到均衡,学生们在进行足球训练时体力的透支,会导致他们在课堂上无法集中精力去听课、学习和训练的对半并没有很好的协调好,再有充足的训练时间时,学习的时间就减少。

三、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情况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总务主任、德育教导等参与,组成了场地开放工作领导小组。

学校制订了《校园场地开放制度》。由分管副校长负责场地开放的总体协调与安全工作,总务主任负责开放的具体安排以及体育设施、场地的维护和管理,德育教导负责学生假期活动的策划与组织。这样对场地开放活动的安全、管理等各项工作进行了具体细化,大家分工明确,各尽其责,协调合作,保证了学校对外开放工作的顺利进行。每天下午16:30-18:00,双休日8:00-17:00,让学校教师在工作之余可以锻炼身体,更好的投入到教育工作中。

四、改革经验与突出成效

1、精耕细研,加强体育教师培训

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认真落实工作会议精神,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为目标,以改革教研方式、创新教研机制为动力,加强学校体育教师的培训。

2、多方努力,体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学校开展了特色体育课程和多种多样的社团培训,如:篮球、足球、武术、乒乓球和轮滑,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进行选择。新课程的开设不仅丰富了体育课程,而且更好地满足了学生对体育课个性化、多样化、特色化的需求,使学生更加喜爱体育课,并从体育课教学中获得运动技能,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为了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我校还增加了早操与晨诵,学生积极参与展现出了我校师生的完美精神面貌。

3、提供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集中备课”、“名师课堂”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教学展示与比赛形式,它们能有针对性的发展常态化课堂,提炼教学经验,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在学校体育组老师积极引领下,先后组织多次进行“集中备课”和“师徒结对”活动,充分发挥了主导性,适时进行准确、多角度动作示范,引导学生互评互纠,成功突破教学重难点,达到了教学目标。

五、主要问题与分析

场地不足,资金短缺,这是多数学校的普遍问题,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体育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近几年来,青年教师逐年增加,但思想教育、业务培训缺乏强度和力度,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还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对待学校的工作往往是课时无保证,课程无进度,教学无计划,体育课处于一种“放羊”式的状态。

改善当前学校体育工作落后状况,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全民健身计划,开满体育课,上足体锻课,充分应用现有的体育设施和器材,加强体育教学研究和体育活动的指导,切实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有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2、二、加大教育投入,购置必备的体育用品和器材,建立和完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的维修、保养和使用的管理制度。

3、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大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的力度。

六、下一年度发展思路和整改措施

1.学校要全面规划好体育课程、体育课堂、体育活动等,保障体育师资配齐到位,提升体育课堂效率,让每一位学生真正能掌握至少2项体育基本技能。

2.规划好课后服务,引导体教融合。结合自身实际,因校制宜设计课后体育服务项目,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兴趣培养,开发校内外体育资源,构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后体育服务内容,确保课后锻炼和课余训练正常开展。

3.强化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确保《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上报工作,成为学校体育常态化工作,完善学校体育评价机制,为制定学校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发展规划、科学开展学校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4.继续开展武术进校园活动。大力推进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武术进校园、进课程、进大课间,因地制宜开展武术教学、训练活动,切实推进武术项目的普及和提高。将武术充分融入学校体育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