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3708007381606177/2022-0391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济宁市农业农村局 组配分类 政府工作报告落实
成文日期 2022-04-01 失效日期
有效性

济宁市农业农村局落实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一季度工作进展、取得成效、后续措施(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等)

发布日期:2022-04-01 信息来源:济宁市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序号

工作事项

完成情况、取得成效及后续措施

责任单位

进展状态

85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遏制“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推动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多途径、多渠道补充耕地数量,新建高标准农田87万亩、基本实现全覆盖,粮食产量稳定在97亿斤以上。

粮食生产:(1)研究制定了《2022年全市小麦田间管理技术意见》,成立了以局班子成员为组长的7个帮包技术指导组,今年以来全市已开展技术指导服务2300余人次。(2)印制小麦促弱转壮保丰收技术挂图、明白纸、病虫害防治彩页等技术资料4万余份;发动各村在早晚农闲时间,利用“大喇叭”开展小麦管理技术宣传。(3)组织开展全市种粮主体技术培训,今年以来已累计培训4700余人次。(4)持续深入抓好“攻坚克难夺取夏粮丰收百日行动”,聚焦重点区域,紧盯关键农时,坚持因地因苗精准施策,实施分类管理,落实防灾减灾与稳产增产关键技术措施,力争适期播种小麦多增产、晚播小麦不减产,千方百计夺取夏粮丰收。(5)扎实开展“两增两减”虫口夺粮促丰收行动,重点抓好小麦“五病两虫”防控,努力将小麦条锈病等重大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 5%以内。(6)争取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项目23万亩,居全省第3位;研究制定了我市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全市技术指导,培训技术骨干及种植主体2600余人次。(7)争取省级财政资金1058万元,用于小麦春季农业生产,落实“一喷三防”、普追返青肥等措施。(8)目前,墒情适宜,小麦生产形势稳定,苗情转化升级好与预期,据3月28日苗情调度分析,全市一二类苗合计占比90.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目前,已落实春管面积1830万亩次。  

高标准农田建设:2022年3月10日,省农业农村厅批复下达了我市87万亩高标准农田年度建设计划。我市于3月21日,下发了《关于下达2022年度农田建设任务及做好相关工作的通知》。针对实施方案编制工作,以会代训,召开了由各县市区分管负责人、业务科长、土肥、计划财务、方案编制单位等参加的视频会议。要求各项目县市区编制项目实施方案,争取早开工、早见效。

农业保险:(1)积极与省厅对接,做好完全成本保险政策推进落实,我市10个产粮大县已获批开展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2)积极联合市财政局、济宁银保监局于2021年12月联合下发了有关通知。督促承保保险公司,按照要求做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承保工作,确保政策落实到位。(3)积极与县市区对接,要求县区农业主管部门与县区财政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尽量减轻农民负担,努力扩大投保面积。其中邹城市、太白湖新区、经开区实现农民三大粮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零负担,全市各有关县区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投保工作正积极推进中。

种植业管理科

农田建设科

计划财务科

正常推进

86

积极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全力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化肥农药减量增效:(1)制定了《济宁市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农药减量控害技术方案》;2月份发布小麦早春病虫草害发生趋势和“一喷早三防”绿色防控技术意见;3月份发布第2期“大蒜病虫草害发生趋势及绿色防控技术”和第3期“济宁市韭菜豇豆芹菜(三棵菜)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据统计全市共发布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预测预报52期、绿色防控技术意见24 次、技术明白纸10.3万份、宣传彩页2.23万份、电视讲座或预报20期;(2)完成水肥一体化新增面积13172亩,商品有机肥施用量达到1.76万吨;(3)配方肥施用面积66.8万亩,全市共发布肥料配方19个,安排肥料试验示范共9处;(4)并举办2次培训班进行科学施肥培训,邹城市2022年春季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培训会议。嘉祥测土配方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田间课题培训,共培训100人。

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1)市级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动员部署会议,市农业农村局成立工作专班,集中办公;(2)下发了《国家农安市创建市直部门责任分工》、《国家农安市创建局属科站责任分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提报资料指导性清单》,稳步推进创建工作;(3)依托市电视台、进社区、赶大集、出租车、公交车等方式,不间断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宣传工作,1-3月份,开展国家农安市创建宣传周活动1次,赶大集活动4次,印发创建工作简报7期;(4)3月份,组织召开了济宁市创建国家农安市培训暨推进会议,培训市县业务骨干54人;(5)3月份,分组开展国家农安市创建督导检查工作,下发政府督查通报10期;(6)3月份,组织开展国家农安市创建新闻发布会1次,解读创建相关工作;(7)印发了《2022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年内拟抽检农产品不少于4000批次。

土肥站

植保站

质监科

正常推进

87

开展农用地重金属污染排查整治。

完成2021年度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台账整理及报送工作;下发《关于转发<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进一步做好2022年耕地安全利用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安排部署2022年耕地安全利用工作,要求相关县区开始编写2022年度受污染耕地实施方案等。

科教科

环保站


正常推进

88

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蔬菜和食用菌产量达到700万吨。

(1)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引进、推广蔬菜新品种20余个;(2)引进新技术、新成果10余项,设施新材料2种;(3)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到各项目县、乡镇开展了辣椒、韭菜等蔬菜和食用菌生产关键技术、安全科学使用农药、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培训,培训各类蔬菜、食用菌生产人员1500余人次;深入蔬菜生产一线,指导群众标准化生产,科学防治病虫害。

种植业管理科

市农技服务中心蔬菜站 


正常推进

90

加快金乡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嘉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争创国家种质资源库,良种繁育面积达到70万亩以上。

嘉祥国家现代产业园:嘉祥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已经顺利提交了中期评估报告,中央资金拨付2248.5302万元,使用率达到74.94%,创建任务总体完成进度为61.5%。

金乡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成立了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工作专班,建立了示范区创建工作推进机制;起草了示范区创建工作推进方案,对重点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待政府研究后印发;对农业农村部编制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监测指标体系(试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试行)》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修改意见,试填报了2020年相关数据。

种业发展:(1)市农科院、圣丰种业已确定为省级种质资源保护单位;金乡县政府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签订了《农业科技战略合作协议》;(2)2021年兖州区、嘉祥县获批新一轮国家级制种大县,2022年2月汶上县首获批国家级制种大县。2019年兖州、泗水、鱼台获批第一批区域性省级良种繁育基地;(3)4月1日已转发《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开展第二批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认定工作的通知》(鲁农种字[2022]4号)文件,要求有条件的县(市、区)积极组织人员编写提报申报材料;(4)2021年秋季已落实2022年度小麦繁种面积34.4万亩。

发展规划科

种子站

正常推进

91

坚持以工业化思维和市场化手段发展农业,持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县一业”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启动实施产业振兴助企攀登,重点打造“1352”农业全产业链特色集群,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家,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达到6家以上。

(1)3月8日,形成《济宁市乡村振兴产业攀登计划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2)3月9日书面征求市直22个部门的意见建议,并根据意见反馈情况,对《济宁市乡村振兴产业攀登计划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完善;(3)指导各县市区上报市县两级层面拟联系包保的企业,经报市委、市政府领导审定,初步确定了市级层面联系包保的20家企业和县级层面联系包保的100家企业;(4)提前做好该文件上政府常务会研究的准备工作。

产业发展科

正常推进

92

深入实施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全力提升“济宁礼飨”“济宁农发”知名度,争创1个省“绿色发展先行县”、2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农业产业强镇、70个乡土产业名品村,培育1家国家级生态农场。

现代农业产业园:3月1日,邀请山东省乡村振兴服务联盟专业团队来济宁,就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交流座谈,组织任城区、汶上县、梁山县农业农村局分管负责人、发展规划科科长参加,山东省乡村振兴服务联盟相关人员介绍了项目策划、运维及引进政策性资金等方面的思路,三个县市区介绍了农业产业基础情况、产业园申报准备情况,对下步产业园谋划申报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县区正在积极筹备申报工作。

农业产业强镇、乡土产业名品村:积极做好省级产业强镇、乡土名品村申报宣传工作。

品牌打造:(1)积极参与创建“好品山东”品牌,全市共有7个农产品品牌入选第一批“好品山东”品牌名单,数量在省农业农村厅推荐的品牌中居各地市首位;下发通知,组织开展第七批省级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申报;(2)与济宁广播电视台合作开展品牌媒体宣传,制作播出《济宁农品》栏目35期,播出《济宁优质农产品公益广告》6期共1110次,通过央视频、今日头条、抖音、济宁新闻客户端、微信等新媒体发布《质量兴农 品牌强农》19期共计95次,发布《二十四食》4期共计20次,发布《乡村寻味》3期共计15次。  

生态农场:及时向省厅汇报沟通争取,针对国家级生态农场试点相关信息,组织各县市区积极开展国家生态农场申报,指导县市区做好试点承接主体筛选和定向打造,现已组织8个县市区共15个项目进行申报。


市场信息科  发展规划科  产业化科   科教科

正常推进

93

持续放大挂职金融副镇长作用,每个县市区落地2个以上“按揭农业、按揭畜牧业”项目。

截至3月末,全市在建按揭农业、按揭畜牧业项目达到42个,累计完成投资11.96亿元,完成率38.63%。其中2021年按揭项目在建22个(完工8个);2022年新谋划按揭项目开工在建20个,其它新谋划项目有序推进中。全市156名金融挂职干部累计对接农业龙头企业、乡村好青年等新型经营主体9334家,开展普惠金融知识宣传活动4434场次,促成农业项目贷款59.07亿元,挂职工作开展以来新增授信额度122.70亿元。

发展规划科

正常推进

95

完善乡村建设投融资机制,市县列支专项资金,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计划,深入开展村庄清洁、绿化美化,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突破1000个。

(1)起草形成了《济宁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草案),3月24日、3月26日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议研究通过,待审签完毕即可印发。

(2)《济宁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条例》已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审议,5月1日起施行。

(3)印发《关于切实加强元旦、春季期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近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安排部署村庄清洁行动“春节”战役活动。

(4)筹备召开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现场推进会。目前前期会议事项准备就绪,等待市委、市政府确定具体召开时间。

(5)组织党政代表团赴威海荣成市学习考察农村人居环境经验做法,对标先进锚定方向,把考察的收获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举措。督促指导各相关部门制定任务目标台账。

(6)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集相关成员单位会商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工作、重要事项,形成协同推进、齐抓共管合力。

(7)围绕厕所革命、村容村貌、农业生产废弃物等工作,随机抽取14个县市区143个涉农乡镇(街道)部分村庄进行暗访检查,累计摸排、整改问题线索48189条,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信息化监管系统实施台账式管理,实现即时上传、反馈、整改、审核、销号等闭环处理。

(8)为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起草了《济宁市田园清洁行动实施方案》,目前已完成印发。

(9)2022年新增省级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50个,其中省级示范村47个、市级示范村203个,累计创建省级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50个。

(10)积极对上争取,2022年度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数量居全省第一,中央和省级财政奖补资金4700 万元,要求各县市区强化市县涉农资金整合,重点向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倾斜。

社会事业科

正常推进

96

突出抓好城镇开发边界外社区建设,做好过渡安置群众服务保障,15个社区全部按时建成交付。

(1)健全专班体制机制。3月18日,起草《关于调整济宁市优化村庄布局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工作专班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的通知,报经专班领导同意后拟以两办名义下发。

(2)督促已建成安置区依法依规加快手续办理。3月13日,会同市政府督查室向泗水、梁山、金乡、嘉祥等7个县市区26个安置区发送督办通知。截止3月31日,26个安置区手续已全部办结。

(3)加快推进边界外安置区建设。督促相关县市区全力全速加快施工进度。截至目前,鱼台县别家新村社区、泗水县鹿鸣苑社区已分别于3月29日、30日提前3个月建成交付,剩余13个在建安置区均按建设计划正常推进。

(4)加大督导工作力度。每周一,召开视频调度会,调度安置区建设情况;3月17日-19日,陪同省专班督导组对边界外在建安置区建设情况进行督导调研;3月29日-31日,配合市纪委开展美丽宜居乡村专项监督集中检查活动。

(5)妥善处置涉迁群众反映诉求。重点依托“12345”政务服务热线及时收集处置涉迁群众反映问题。2020年8月10日至2022年4月1日,市“12345”热线累计受理群众反映涉及美丽宜居乡村相关诉求1826件,目前已办结1825件,群众满意1814件,群众满意率99.4%,按时办结率100%。11件群众不满意诉求全部经“12345”政务办认定为不合理诉求。

市美丽宜居建设专班 综合协调组

正常推进

101

强化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出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奖励政策,新培育国家和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家庭农场示范场90家以上。

(1)健全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队伍。对县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家庭农场示范场实施辅导,建立工作台帐,不定期对接指导,促进示范社、示范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2)健全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名录库,将县级以上示范社和示范场全部纳入名录库管理,目前全市创建培育家庭农场县级示范场243家、市级215家、省级65家;农民合作社县级示范社515家、市级375家、省级193家、国家级32家。(3)建立我市2022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能力提升项目储备库268个,扶持县级以上示范社示范场,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4)择优选择60个农民合作社和56个家庭农场重点包保扶持,纳入乡村产业攀登计划。(5)择优选择122个合作社和111个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拟观摩点。

政策改革科

正常推进

102

加快汶上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建设。

指导汶上县拟定全年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开展现状调研。邀请山东山东财经大学教授、专班成员单位负责人和部分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召开了座谈会。研究起草我市《关于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政策改革科

正常推进

104

集体经济收入过50万元村达到900个以上。

(1)按照省厅要求,对全市村级债务情况进行了汇总调研,并上报了全市债务情况数据和报告。截至2021年底,全市村级资产总额为 379.19 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总额104.38亿元。村级债务为42.48亿元。比去年村级债务减少2亿元。全市村级负债超过5000万以上且资产负债率超过70%以上的村5个,较2020年减少2个。省厅合作指导处组成调研组来我市调研,对我市村级债务化解情况给予肯定。

(2)贯彻落实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制度》,起草我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

(3)按照省厅安排部署,开展全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整治工作,目前已下发了工作方案,成立了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工作配档表,设立公开了举报电话和举报邮箱,对全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进行了自查摸排。自开展专项整治以来,共摸排受理了10件涉及“三资”管理信访案件。

(4)按照省厅要求,敦促县市区填报2021年政策改革年报和集体资产清查数据,目前已按照要求将数据上报省厅。

(5)对各县市区农村集体“三资”阳光在线管理平台使用情况进行摸底调度;会同市委组织部及时解决县市区和乡镇反映的系统使用中的业务问题。

(6)对市委组织部发来的《关于加快“村改居”社区全面向城市社区转型的意见》提出了修改意见。


政策改革科

正常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