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告别被称为“农人炼狱”的“双抢”,中国农业正在经历什么?
新华社 周楠
9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双抢”之变:从“累得脱层皮”到“当甩手掌柜”》的报道。
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双抢”仿佛是个来自上古时代的词语。但在老一辈农民,甚至部分“80后”的脑海中,被称为南方农民最繁重农活的“双抢”,是几代人永远难以磨灭的记忆。
湖南省华容县三封寺镇的一处“双抢”现场,收割机将稻谷卸到运输车上。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周楠摄
什么是“双抢”?
水稻的生长发育对温度条件要求高,因此在早稻成熟后,必须马上抢收、抢种,为晚稻的生长抢出时间,以便充分利用夏秋的光热。否则一旦延误了农时,晚稻收成将大减,如果遇到“寒露风”天气,甚至可能绝收。
“‘双抢’是一场与天气的较量,对身体是巨大的考验。”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三封寺镇的“70后”种粮大户邓昌富一说起“双抢”,就开启了记忆的闸门。“双抢”期间正值“三伏天”,是南方一年中气温最高、又潮湿闷热的时段,火辣辣的太阳炙烤,闷热让人气短乏力。
“‘双抢’还要防着各种意外事件,心脏受不了。”湖南省汨罗市的“80后”种粮大户向铁青回忆,收回来的稻谷要露天晾晒,但夏天的天气说变就变,太阳刚刚还在炙烤,转眼间就乌云密布,雷声大作,农民只能赶紧丢下手头的活,从田里拔出泥腿,飞奔向晒谷场,抢在下雨前将稻谷收回去,不然稻谷被水冲走或浸泡,会造成很大损失。
有一次遇到急雨,几千斤稻谷被冲进路边的泥沟,疲惫又心酸的向铁青蹲在路旁嚎啕大哭。还有一次,一个女人手上缠着绷带找上门来,说向铁青晒在路边的谷子导致路滑,她骑摩托车摔倒受伤了,要求赔偿医药费。虽然对方没有直接证据,但自己理亏,只好赔了6000元。“‘双抢’期间,还有洪水、风灾,这些意外都可能造成巨大损失,让人身心煎熬。”他感慨道。
“双抢”苦在哪?
回忆“双抢”经历的文章并不鲜见,作者们用“农人的炼狱”“文字无法描述的辛酸”来形容“双抢”之苦。
夏天天亮得早,农人们五点左右起床,用头天晚上的剩饭填饱肚子,马上就出工。八点钟左右,太阳变得炙热,开始进入“桑拿模式”,汗水反复流出来又蒸发掉,衣服上布满盐霜,一直得坚持到十点左右才收工。
晚上的农活不比白天少,要收晾晒的稻谷,挑回家后,再用手摇式风谷车清除稻谷的杂质。大人们晚上还要去田里“守水”,即守着水源和自家田,确保稻田得到足够灌溉,便于及时栽插晚稻。“水源紧张,不守就灌不到水,有时为了抢水还会发生纠纷。”李俭梅告诉记者。
这种苦也体现为超高的劳动强度。“老家人都说,一个‘双抢’搞下来,人要累得脱层皮。”少年时代多次参加“双抢”的北京“白领”何林说,从收割到晒谷,从犁田到插秧,每个环节都是重体力活。以收割为例,必须弯着腰,不停挥舞手中的镰刀,在火辣辣的阳光照射下,哪怕腰酸得直不起来,也不敢停留片刻。“就像身后有一头狼在追你,自己已经没了力气,还要拼命往前跑。”何林这样打比方。
这种苦也体现为飞快的节奏。“走路要小跑,吃饭不停筷子,碰到邻居都不敢闲聊,生怕耽误时间。”向铁青说,一到“双抢”,劳动和生活的节奏自动进入“倍速”模式。
“‘双抢’锻炼了我的意志,成为我坚持拼搏的精神动力。”李俭梅这样解释“‘双抢’又不苦”,“从读书到参加工作,每次遇到困难,我就会想,‘双抢’的苦我都能吃,还有什么扛不过去呢?”
我们是不是在告别“双抢”?
李志强口中的“田保姆”,指的是资阳区旺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这家合作社可提供购种育秧、机械抛秧插秧、统防统治、机械收割、稻谷烘干、储藏、加工、销售等水稻生产“十代”社会化服务。农民按市场价支付服务费,可以当“甩手掌柜”,效益不比自己种要差。“种了20多年田,从没想过‘双抢’可以自己不下田。”李志强感慨。
“双抢”从人力畜力作业变为机械化作业为主。邓昌富的田里,三台收割机来回穿梭,稻谷通过管道卸到运输车上,再送去用烘干机烘干。旋耕机、插秧机在不远处整装待发,只待收割一完成,即可耕地、插秧,完成“双抢”。在各种农业机械主导下,“双抢”流程行云流水,快速而高效。“从育秧到烘干,我们实现了水稻生产全流程机械化,这样的‘双抢’轻松多了。”邓昌富笑着说。
“科技在不断拉远我们与传统‘双抢’的距离。”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说,过去犁地,一个劳动力加一头牛,一天最多耕2亩地。如今,一个劳动力加一台旋耕机每天可以轻松翻耕50多亩地,现代农机释放出巨大动能,“双抢”变得不再匆忙和劳累。
这些年,“双抢”主体发生了很大变化。约10年前,每逢“双抢”,北方“麦客”纷纷南下,为南方水稻提供收割服务,高速公路上的收割机大军蔚为壮观。近年来,南方的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主体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在便于机械化作业的平原地区,这个比例更高。“我们区目前有3965家水稻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面积85万亩,全区水稻生产的社会化服务率达到了90%。”益阳市赫山区副区长蔡丽环说。
“双抢”的劳动强度降低,效率得到极大提升,花费的时间明显缩短,节奏变得相对轻松,社会化服务组织帮助农户摆脱繁重的农活,传统的“双抢”渐行渐远。
万庾镇是华容县的“粮仓”。今年夏天,湖南省农业农村厅预约7月12日到万庾镇开展早稻测产,结果当天到了后发现,水稻都收割完了。一问才知道,当地今年早稻成熟偏早,机收速度太快,“一下没刹住车”,提前两天就收完了,测产组哭笑不得。
她告诉记者,湿谷即收即售,由机器烘干,不用再露天晾晒,“不用担心晒场不够,不用担心突然下暴雨,‘双抢’不再提心吊胆。”她说。
如何应对后“双抢”时代?
“‘双抢’的变化,是我国农业从低效到高效的写照。相比40多年前,湖南目前的水稻收获面积少了约1/9,但总产量却增加约60%,背后正是农业科技加快革新、农业机械化高速发展。”石少龙说。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陈文胜在其著作《论大国农业转型》中表示,近年来,中国农业发展方式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革,突出特征是由分散式向集中式转型,资本与技术要素不断得到强化,进入到生产信息化、经营市场化和全球化的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双抢”之变是这种变革的生动写照。
首先是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还有不少短板,‘无机可用’和‘无好机可用’等现象在一些地方还存在。”在罗锡文看来,水稻生产机械在信息化、智能化、农艺和农机结合等不同程度存在问题,对水稻生产实现现代化带来影响。
“至今还能在一些山区看到农民躬身用镰刀收割水稻、用打谷机脱粒、用箩筐挑稻谷的场景,跟几十年前变化不大,说明‘双抢’的升级空间比较大。”罗锡文说。他建议,要针对不同经营规模、不同地块大小、不同地形,以及不同的种植制度,研制不同类型的农业机械与之相匹配,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的推广率。
第三是种粮主力需要进一步年轻化。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在一些地区已经成为现实,“无人农场”不再罕见,但“人”依然是水稻生产的主体,机械需要人来操作,育秧等环节更需要大量人工。“每年农忙请的人,平均年龄到了60多岁。”邓昌富说。
“种粮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农机装备越来越智能化、精密化,都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张兵驹说。
“总之,‘双抢’是我国水稻生产的重要标志,在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反复要求稳定双季稻面积的背景下,如何让‘双抢’变得更高效和轻松,帮助种粮农民降本增收,提高种粮积极性,是值得高度重视的课题。”石少龙说。
“双抢”不再那么“抢”的背后
从紧张、冗长、艰辛到相对轻松、快速、高效,“双抢”这个被称为南方农民最繁重的农活,近年来发生了巨大改变。受访农业专家认为,我国农业发展由依赖资源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逐步走上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不必再像过去那么“抢”,我们正在逐步远离传统“双抢”。
挥别“双抢”的背后,是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革新。数据显示,十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服务社会化加快推进,将先进适用品种技术装备和组织形式导入小农户,培育95万多个农业社会化组织,服务面积近17亿亩次,服务带动小农户超过7800万户。通过粮食生产服务社会化和生产机械化的强大支撑,“双抢”不再完全依靠劳动强度极大的人力付出,逐渐变得高效和轻松。
但正如粮农、农业干部所反映,“双抢”还面临继续转型升级的挑战。无论是农业机械研发制造水平的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持续完善,还是惠农支农政策的继续优化,都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只有着眼于当前粮食生产流通领域难点,紧扣种粮主体们的所需所盼,才能推动“双抢”更好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