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济宁市教育招生考试十件实事
2022年,是教育招考战线极其特殊、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组考安全、疫情防控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一年来,全体教育招考人勇毅前行,并肩奋战,保安全、排隐患,斗疫情、迎挑战,实现了“招考安全零事故、疫情防控零失误”双赢。现梳理2022年全市教育招考十件实事。
一、被省教育厅评为山东省优秀招生考试机构。全市坚持最高办考标准、组织最强监考队伍、拿出最严组考举措、营造最优考试环境、执行最精防疫政策,圆满完成了74万名考生、247万科次和高考、中考、研考、成考、自考、学考、教师资格笔试面试等18项考试任务,录取初中后高职高师新生7721人,受到了考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二、全省2022年度教育考试工作会议唯一市级作典型经验交流。在4月22日召开的全省2022年度教育考试工作会议上,济宁市作为16个市唯一地级市代表作典型经验交流。会议由省政府副秘书长黄红光主持,副省长孙继业做了重要讲话。省教育厅、省委网信办、省公安厅、省卫生健康委负责同志发言,济宁市、胶州市、山东师范大学、德州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同志交流发言。
三、复杂疫情下史上最难研究生考试圆满顺利。全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阳性考生越来越多,涉考人员轻伤不下火线、带病坚持工作。考生报名22699人,2次办理省外借考343人,协调安排48个核酸检测点,启用40个备用考场,成立了由7个副县级领导为组长的19个巡视检查组,成立了2600人的监考预备队,试卷保密值班连续30天,顺利从招研高校收发试卷近4.8万份,实现了“应考尽考”“平安研考”工作目标。
四、全市中考、成考等考试改革稳步推进。明确了由招考机构承担全市高中段学校招生报名、文化课考试、线上录取等任务,配合基础教育教部门,实行了由纸质报名、人工审核转为网上报名、录取的招生新模式,调整优化了考试科目顺序、科目考试时间,取消了指标生户籍限制,降低了随迁子女在济宁城区参加中考的门槛,提升了群众对教育招生考试的满意度。同时,针对成考、艺考、学考等考试,采取了“属地报名、属地办考”方式,改变了考试编场模式,调动了办考主动性、积极性。
五、创新实施教育考试“1+2+1+N”安检法。研究制定了《济宁市国家教育考试考点安检工作实施细则(试行)》,实施了“1+2+1+N”安检法:生源学校组织在考点门外对考生进行诚信守法教育,即第1次诚信守法安检;封闭区入口和考场门口进行2次常规安检;考生入场后开考前1次安检;开考后的N次随机安检。另外,还有1次智能手机安检。此安检法,得到省教育招考院的高度关注和兄弟市同行的学习借鉴。
六、空军招飞工作位列全省第2名。2022年,有6名济宁学子脱颖而出,光荣加入祖国蓝天方阵,我市空军招飞工作领导重视,措施有力,县区配合,录取人数位列全省第2名,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招飞局济南选拔中心的大力表扬。同时,济宁作为全省3个(济南、青岛、济宁)招飞省定民航招飞初选站之一,精心组织,优质服务,密切协作,圆满完成了5所民航本科招飞院校的招飞任务。
七、教育考试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成效显著。制定了《济宁市教育考试安全工作专项整治行动“十查”任务清单》,从考试指挥、管理制度、队伍建设、考试组织、考试保障、部门联动、疫情防控、应急处置等10个方面开展了专项整治。把每年5月份定为“教育考试安全宣传月”,通过开放考务指挥平台、开展高考政策咨询、展示防作弊设备,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考生家长等参与,有1.6万多人参加了平台开放活动。全市考试违法作弊案件明显减少,考试环境得到优化净化,考试组织平稳有序。
八、出台《济宁市国家教育考试工作人员资源库管理办法(试行)》。坚持“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数量充足、专兼结合”工作原则,对入库条件、培训、管理、奖励等作了明确规定,建立了现场监考、电子监考、流动监考、安检人员、总控室监控人员、考点现场巡查人员、考区网上巡查人员等7个监考人员资源库。目前,资源库人员选拔、规章制度等正在完善中。
九、高质量完成标准化考点功能提升项目。出台了《济宁市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功能提升项目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全市共投资1600万元。在省级标准化考点的基础上,建成考试联动指挥系统,实现省、市、县、考点四级实时联动;完善标准化考点功能,解决了屏蔽覆盖不全、使用效果不佳等问题;建成安检区域巡查系统和智能安检系统,确保“手机不入场,试卷不上网”。
十、党建和反腐工作有新成效。全体职工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党建引领,实施“阳光招考”。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三重一大”。利用“学习强国”“灯塔党建在线”等平台,党员干部理论水平得以提升,被授予“2021-2022年度全市理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积极参与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单位连续10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全力做好疫情封控,8名民情书记14天吃住在社区,参加了33次“民意5来听”活动。畅通咨询信访渠道,热心贴心服务考生,接听咨询电话12000人次、政务服务便民热线2793个,妥善处理考生诉求1230件。援疆、四进干部扎实开展工作,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撰稿:张会丽 审核:李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