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任城实验小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厚德以立教 行稳以致远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济宁市任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2023年7月
厚德以立教 行稳以致远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济宁市任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本学期,依据省市区教研工作精神,学校秉承“厚德教育”核心理念,以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新课标精神为导向,以助推教学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规范教学常规为根基,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校本教研及培训为抓手,坚持“五育并举”均衡发展的育人模式(即“以德为先”“以智为本”“以体为重”“以美为贵”“以劳为基”),努力打造“和润课堂”,全面提高教师课程实施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健康 自信 乐学 明理”的任城实小优秀少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树立“大思政”育人观,学科融合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
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此,我校倡导“大思政”育人观,实施学科融合育人。
(1)思政课程与学科课程相融合;国家课程各学科虽教学内容不同,但最终都指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课程作为“源头活水”,需要引入各学科课程的“田地里”才能起到“植根润苗”的育人效果。如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田园生活,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田园生活的美好和情趣,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感悟最美乡村、大美中国,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这一大单元的学习中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再如,数学课程上学习对称一课,可以迁移到北京故宫,在情境讨论、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古代艺术的大气端庄,从而感受中华文明的灿烂与辉煌。
(2)思政课程与德育教育融合;思政课要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思政教师、班主任结合党的二十大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开展德育活动,实现思政育人。设计“致敬英雄”“童心共筑中国梦”等主题活动,活化教材,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其次,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入学礼、毕业礼等开展感恩教育、劳动教育、生命教育,铭记自我成长珍贵瞬间,感悟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日新月异的发展。
(3)思政课程与地域文化相融合;李鸽主任设计的”走进汉文化博物馆”研学活动,黄校长引领,姜楠主任、王丽伟老师参与的“承岐黄薪火 扬中医文化”,季主任设计,马灿老师参与的“观济宁博物馆 点亮心灵之光游运河之都 品文化古城——研学旅行”活动都是很好的思政与地域文化融合教育的活动案例。班主任发挥家长委员会的力量,开展研学游活动,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走向广阔的学习空间。
(4)思政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与历史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历史博大精深,是涵养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沃土。思政教学中,充分挖掘相关资源,融入教学;“学习伴成长”主题可以融入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故事,培养勤学精神;“我爱我家”主题,巧妙引入古代名人家风家训小故事,传承良好家风,培养良好品德。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在思政教学鲜活的教学情境之中,为课堂教学打下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文化亮色。
二、聚焦核心素养,共研大单元教学
(一)潜心研读课标,践行课标理念
新课标是教学改革的指路明灯。为了更好地领会和贯彻新课标,准确把握课标新变化、新要求,落实课标新理念,让核心素养落地,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校开展了一系列“学课标、讲课标活动”:首先是业务领导、骨干教师进行新课标培训,其次,各教研组通过开展“自主学课标”和“集体教研讲课标”活动,对新课标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悟。第三,学校组织2次课标考试,以考促学,加深对课标理念的理解。在任城区课标测试活动中,我校获得第三名的优异成绩。
(二)立足大单元,深化校本教研
本学期,学校以“核心素养导向的大单元教学”为研究重点,深入开展校本教研。学校着力打造“和润课堂”,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将育人目标融于学科实践活动之中,沟通知识学习与价值生活的联系,将评价镶嵌教学始终,充分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获得最高学习效能。
1.任务群驱动,经历自主探究
“和润课堂”注重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学习任务群为统领,强调真实情境、真实任务,引领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倡导“做中学”“用中学”,真正使学生获得素养提升与能力发展。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家国情怀”这一单元,教师在教学时巧妙设计了“践行二十大 少年有担当”语文实践活动的学习任务群,结合本单元的学习,通过“爱国诗词诵一诵”“爱国故事读一读”“爱国人物海报做一做”“爱国书信写一写”一系列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领学生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诵读、积累、探究、表达,真正实现了“素养为纲、育人为本”的创新课堂。
2.巧设学习活动,实现深度学习
和润课堂倡导学生真实的、有意义的、高质量的深度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指出,“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巧妙设计学习活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是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如在学习《古诗三首》中的《凉州词》这首诗时,教师设计了“品悟沙场豪情”的学习活动,首先引导学生初步感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句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深入点拨:一个“醉”字让你体会到什么?学生在反复诵读、体悟的过程中,从“醉”字感受到将士们面对战争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一腔豪情,深切感受到了将士们浓浓的家国情怀。
3.教学评一体,发展核心素养
和润课堂倡导教学评一体化的评价方式,教学评价紧密结合教学目标,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评价任务来改进和调控教与学的活动,从而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围绕“立足新课标,共研大单元”我校多次召开专题研讨。语文学科,业务领导结合新课标及具体教学案例进行了大单元教学培训;数学学科赵华娟、杨振昌老师分别进行了课程纲要培训、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培训。综合学科宋艳艳、韩峰娟、张艳宇、孔盼、李振启五位老师分享了自己所教学科的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考。研讨会的召开使老师们明确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思路以及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实施策略,推进了学校大单元教学改革。今学期,各教研组继续围绕“大单元教学”这一专题深入开展研究,解读课标,分析教材,创新课堂,共同成长。2月10日,数学学科进行了“聚焦新课标,共研大单元”专题教研;华娟老师进行了两个半小时的教材培训;效果非常好!2月14日,语文学科举行学校大单元教学备课专题教研,王君君、魏潞老师进行大单元备课展示;赵华娟、魏潞、李亚敏老师分别在任城区小学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备课研讨会上进行经验交流和展示。
三、科学双减提质量,创新管理促发展
(一)创新作业管理,力促学生发展
为落实双减政策,发挥作业育人功能,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我校把作业管理作为“五项管理”的突破口,推进作业的优化设置与创新,加强作业管理,制定了“作业设置与批改制度”“作业公示制度”“学科作业设置指南”。要求学科教研组长会同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具体学情科学设置作业;根据作业难易、不同学生学习差异,通过集体研究,合理预估每项作业平均完成时间,明确一周学科作业总量,形成每周学科作业计划。此外,要求教研组坚持家庭作业上报审核制度,提升作业设置的质量。
学校基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出作业设置“基础作业+拓展作业+特色作业”的模式;基础类作业,重在夯实基础,扎实巩固所学知识。拓展类作业,重在举一反三,拓展延伸,深化理解;特色作业,鼓励学生联系生活、走向实践,创意表达。如:语文学科的“遇见秋天”创意明信片、“生活中的发现”观察日记、“中国民间故事成果展”;数学学科的“数学思维导图”“趣味数学小报”;英语学科的“创意手抄报”等等。
在作业批改与反馈方面,一是学校要求对于布置的作业教师全批全改,批改规范,鼓励用激励性评语或图文并茂的小奖章,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二是作业的反馈与讲评要及时,作业中典型、共性的错误要集体进行讲评,个性的错误要面对面反馈。
(二)“四点半”课程超市,助力双减实施
学校利用课后服务平台,将“快乐周三”“快乐周五”定为“四点半”课程超市时间,开设了“汉文化传承”“读书明理”“杏林本草”“生命健康”“科技探索”等十余门课后服务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课,课程主要由承担课后服务的教师负责实施,每周2课时。
丰富的课后服务课程,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升了课后服务的质量。汉文化传承子课程衍生的“走进汉碑”获山东省优秀校本课程案例一等奖;读书明理子课程衍生的“家校共读”获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兰精灵课本剧”被评为济宁市精品课程;生命健康成长子衍生的“快乐体育”获山东省中小学线上体育教学优秀案例一等奖。
(三)创新考试评价,引领双减落地生根
为更好地落实双减精神,学校对一、二年级学生实行以 “落实双减,快乐闯关”为主题的游学乐考活动,活动将学科知识与闯关游戏巧妙融合,旨在通过趣味闯关的方式,让每个学生在期末检测中都能体验到学有所成的快乐。
活动中,老师们精心准备了检测性强、趣味性浓的闯关题目,如“阅读探秘岛”“古诗大闯关”“美图脱口秀”“数学实践园”等闯关活动,在妙趣横生的活动中考查学生的古诗积累、课文朗读、阅读理解、口语表达、平面图形、空间想象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整个过程采用了游戏化、趣味化通关得星的形式,对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成果进行整体评价。
四、校本培训多轨并行,成就厚德乐学教师团队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为此,学校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师德工程、名师工程、读书工程、青蓝工程赋能教师专业成长。做“有情商、有情怀、有情义、有情智”的任城实小四有好教师是老师们的精神追求。
(一)线上线下共研修,多样培训提素养
本学期,学校教师参与国家省市区级线上培训20余次,线下培训10余次,教师将学习收获运用到实践教学中,用以改进教学,提炼有效的教书育人方法。此外,学校还多次组织教师参加外出参加教育教学培训,学习新知识、新理念、开拓新思路,在交流中博采众长,取长补短;让老师们能够面对面聆听专家的教诲,在专家的引领下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二)青蓝相约,共促成长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我校青年教师团队越来越强大,为更好地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一方面,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广骨干教师的教学经验,让骨干教师带动青年教师的成长。另一方面,采用“师徒结对”的形式,师傅对青年教师从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基本功训练等方面跟踪指导。要求青年教师每学期完成“四个一”,即,读一本教育专著,每周听师傅一节常规课,每学期上一节高质量的青年教师汇报课,写一篇高质量的教学反思。
五、科研引领谋发展,精研深思笃前行
学校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的发展道路,立足学校实际,着眼大环境,聚焦真问题,开展“主题”式大教科研研究。“主题式”大教科研研究以主题为单位,聚焦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以科学的方法在教学的实践场开展主题研究。研究的形式注重多样化。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量化与质性相结合,日常与研究相结合。
学校聚焦“同心合力 共读共育”主题,依托课题《家校阅读共同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家校阅读共同体建设“三培养三协同”新理念;实现“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协同;构建了“分层分类”家校阅读内容体系;打造了“23456”家校阅读推进模式。研究成果荣获山东省基础教育教训成果二等奖。今学期,季繁超主任在任城区教科研工作会议上进行了成果推广。
作为山东省首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学校聚焦“中医药”主题以促进学生健康教育生活方式的养成。申报的课题《中医药文化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的研究》已被批准为济宁市规划课题。学校聚焦“教师专业发展”专题,依托课题《以案例研究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研究》,梳理出“读-思-研-行”校本教研模式,该成果荣获济宁市优秀教科研成果一等奖。
同时,学校积极做好各级各类课题的指导与管理,助推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六、多彩活动展特色,五育和融促发展
(一)阳光心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坚持“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理念,逐步探索出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心理健康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三结合”健康教育模式,助力学生关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健康素养。
学校依托《小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的实践研究》等课题的研究,聚焦疫情背景下师生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如,根据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学校“阳光心育”教育团队精心设计心理健康活动课、讲座,各年级开展不同主题的“生命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友谊的可贵,能及时管理情绪,理性面对生命历程中的挫折,学会处理个体生命与其他生命体之间的关系。同时,推出5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各班相继开展了“关爱生命,健康成长”班级辅导活动。活动结束后,学生纷纷写下自己对生命的感悟,自发通过绘画和手抄报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学生在一幅幅可爱的自画像、一幅幅精美“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绘画、一句句“爱国报国,珍爱生命”的誓言中懂得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二)“最美四月天 书香满校园”读书节活动
学校以四月份“世界读书日”为契机,大力开展读书节活动。教师层面开展“书香润心 风景‘读’好”教师读书分享会;学生层面低年级开展“芳华万卷 诗意春天”春日读诗会;高年级开展““最美读书人”故事展”“同心共读 共沐书香”好书分享活动以及“品书香之美 享读书之乐”征文比赛。通过读书系列活动的开展,激发教师读书热情,通过读书丰富自身文化底蕴,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同时引领学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在书香中陶冶情操,获得愉悦,感受成长,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丰富的语言及表达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三)“写好中国字 做好中国人”规范书写大赛活动
我校作为山东省“规范写字”小学联系点学校,为了弘扬祖国汉字文化,提高学生规范、端正书写汉字的能力,引导学生热爱祖国文字和书法艺术,营造书香校园的浓厚文化氛围。我校于2023年3月21——24日举办了以“写好中国字 做好中国人”为主题的规范书写大赛活动。通过本次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展示了孩子们硬笔书法的风采,又培养了学生的书法兴趣和爱好,增强了写规范字、用规范字的意识及学生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良好练字习惯,也是学校汉文化校本课程教学成果的呈现。
(四)“科技引航 奔向未来”科技节活动
以科技节活动为契机,学校开展了信息素养大赛,共分为科创实践、数字创作、计算思维三个类别,设置了科技制作、电脑绘画、创意编程、智能机器人等多个项目。本次活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积极钻研、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展现了学生的科技特长,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七、小幼衔接拓路径,双向奔赴共成长
3月17日上午,任城区小幼科学衔接教学研讨会在我校举行。刘飞老师和谷倩倩老师进行了课例展示,课例立足小幼科学衔接,依据新课标理念,注重生活化、游戏化、活动化的学习设计,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赢得了与会领导和老师们的赞赏。幼儿园业务园长田璐主持了“快乐适应 习惯先行”小幼科学衔接主题论坛。老师们围绕“学习适应”重点交流了“学习习惯养成”“学习活动设计”“班级常规训练”这几个方面的优秀经验。老师们一致认为以课程教学为纽带,立足习惯养成,达成快乐适应,才能促进小幼科学、有效的衔接,使儿童健康快乐成长。领导们的悉心指导、精准点评,为老师们理清了小幼科学衔接的思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本次研讨活动,使老师们达成共识:双向奔赴、科学衔接,一定会让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幸福快乐成长!
回顾本学期,取得了如下成绩:学校被评为“山东省规范写字小学联系点学校”“山东省创新素养培育实验学校”“第三批山东省家庭教育实验基地”,承担了济宁市小学科学“黄河文化融入学科课程教学”研讨活动,任城区小幼科学衔接教学研讨会,小学道德与法治备课研讨会暨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会,明天在我校举行济宁市小学语文“新课程实施推进周”活动;李鸽主任被评为任城区“运河工匠”;孙广洲、刘飞老师在“一师一优课”活动中获省级优课;孙辰老师执教市公开课《地表的变化》;谷倩倩、刘飞在任城区小幼衔接教学研讨会上执教示范课;张龙、王棋老师分获任城区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课一、二等奖;魏潞、赵华娟老师分别在任城区小学语文和数学“新课标 新教材”备课研讨会上作教材培训。10余位学生在济宁市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分获一二三等奖;6名学生在济宁市青少年科技节活动中分获一二三等奖。
厚德立教,行稳致远!在厚德教育学校理念的引领下,在教研中心领导、各位教研员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全体任城实小人定会坚守教育初心,潜心教研、深耕课堂,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不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