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800004312191Y/2023-0208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济宁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 | 组配分类 | 工作计划 |
成文日期 | 2023-01-03 | 失效日期 | |
有效性 |
济宁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工作计划
今年以来,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现代港航物流发展指挥部的指导支持下,立足服务港航经济发展,聚焦项目攻坚和政策研究工作,贯彻落实现代港航物流突破战略,抓重点、出亮点、创品牌,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先后获得国家级知识产权2项、省市领导批示3次、省市级荣誉6项、国务院及省市部门工作简报刊发12次、省市级通报表扬18次。
一、2022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项目建设全速推进。一是对上争取成效显著。5个项目列入交通部水运“十四五”规划,位列全国地市第一位;争取中央、省级补助资金3.56亿元,位列全省第一位,受到市干部队伍建设指挥部通报表扬。二是在建项目提前完工。湖西航道(下级湖段)改造工程于9月30日提前一个月交工验收,京杭运河(济宁至台儿庄段)“三改二”工程于10月15日提前半月交工验收,京杭运河济宁以南段140公里主航道、湖西下级湖段27.6公里航道全线达到二级通航标准,通行2000吨级船舶、万吨级船队,通航能力翻倍。市挂图作战总指挥部推进保障办分别授予月度流动红旗。白马河航道改造工程航道疏浚工程全部完工,较计划工期提前两个月。三是前期项目顺利推进。成立前期项目指挥部,一个项目一个专班,盯紧时间节点加快推进。京杭运河济宁至东平湖段航道“三改二”工程取得项目建议书批复,完成工可报告及社稳报告编制,开展了土地预审;湖西航道(上级湖段)改造工程取得项目建议书及立项批复,完成初步设计文件编制并进行了内审,开展了洪评、环评、生态等专项报告编制。编制完成支流航道扩建工程建设方案,委托设计咨询单位开展工可报告编制,年底洙水河、北大溜航道完成工可报告编制,复兴河航道扩建工程完成立项。
(二)政策研究支撑有力。成立了港航政策研究室,出台了《关于加强港航政策研究工作的意见》,政策研究工作有序推进。一是研究起草相关政策文件。先后收集梳理国家、省市港航政策60余项,编印了《港航政策汇编》,借鉴南方水运发达地市经验做法,结合济宁港航实际,研究起草了政6项策文件,其中,《济宁市绿色港口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已由市环委会下发,《集装箱船舶、新能源船舶优先过闸政策》已报至省交通厅,《济宁市扶持内河水运集装箱发展实施方案》已报至市政府;《船闸监督管理实施细则》《济宁市绿色航道建设指导意见》《济宁市水运企业集约化发展指导意见》等3项文件正在修改完善。二是开展系列专题调研。开展了济宁航道基础设施调研,起草了《关于加强航道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建议》,超前谋划了航道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库(18个项目,概算总投资239.05亿元)。开展了金乡、嘉祥、鱼台港航发展调研,起草并报送了《鱼台、金乡、嘉祥港航规划建设调研报告》。承担省、市政府重点课题调研任务,开展了现代港航物流发展调研,起草了《济宁现代港航物流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已上报市政府办公室和省政府办公厅。三是精准做好统计分析。建立了市县企三级统计网络,完善了统计指标体系,开发了“e统计”系统,全市200余家港航物流企业实现直报直统,深入港航企业开展调研,全面分析港航经济运行动态,制发了统计分析年报1期、简报10期,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1至9月份,全市港口完成吞吐量4299万吨,同比增长 24.1%;集装箱完成35891标箱,同比增长140.9%。
(三)智慧港航转型升级。一是打造智慧港航“济港通”平台。立足内河航运优势,聚焦现代港航物流突破战略,围绕“智慧港航+”,依托数字化航道建设,投资2.76亿元敷设沿运河光纤408公里,安装航标遥测遥控设备161套,视频监控175处,创新构建了以“一图一站三平台”为整体构架的智慧港航管理与服务体系,打造了全省内河首个济宁智慧港航“济港通”平台,研发运行了“云船检”“云监测”“e交付”“e统计”“港货郎”等33套子系统,线上提供40余项便民服务,92项业务实现一网通办、全网共享,实现了调度指挥“一图覆盖”、港航动态“一触可视”、信息服务“一网运行”。7月份上线试运行以来,“济港通”平台关注用户突破5万人,注册港航企业208家、水运企业163家、营运船舶6900余艘,培训船厂、港口、水运企业1500人次,线上电子巡航103次,发布服务信息2000余条,大宗商品物流信息由线下变为“云端”,供需双方线上高效对接、精准匹配,有效解决了船找货难、货找船难的行业难题。二是建设数字化航道。新建全省内河第一条数字化航道、第一张水陆融合电子航道图,开发AIS、雷达、北斗定位、视频监控、智能卡口系统,在一张图上呈现航道、船闸、港口等综合信息,实现了通航智能监管、航道电子巡查、船舶自动定位。“三改二”智慧航道作为全市唯一通过初选的“交通强国科技示范工程”,已进入省厅现场评估阶段。三是推进智慧港航标准化建设。联合省交通运输事业服务中心、中交水规院,起草完成《山东省内河智慧港口建设技术规范》《山东省内河智慧航道建设技术规范》,正在积极筹备专家评审,力争上升为省级地方标准。
今年以来,港航经济发展整体势头持续向好。但是,客观地讲,济宁港航整体“大而不强、大而不优”,与北方内河航运中心的功能定位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港航生产水平不高。“小散低”港口多,微山湖周边的“小散乱低”港口多达33家,占运营港口的73%。港口经营理念落后,煤炭运输占比超过80%,货种单一,45家港口中贸易港、物流港仅有10家。临港产业发展滞后,出港货物、进港货物比高达2.26:1,回港船舶空驶率超过70%,没能形成“钟摆式”运输。二是基础设施存在短板。虽然济宁以南段主航道实现了二级通航标准,船闸实现了双线运行。但是,主航道济宁至东平湖段、湖西航道上级湖段还未达到二级通航标准,洙水河、复兴河、北大溜河等重要支流航道等级普遍偏低,千吨级船舶难以实现干支直达。三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在水运集装箱补贴、新能源船舶修造、集装箱和新能源船舶优先免费过闸等方面,还未出台相关扶持政策。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限制了我市港航经济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在推动港航经济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
二、港航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当前,国家和省市高度重视港航经济发展,济宁正面临因运河再度繁盛的重大战略机遇。从国家层面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交通部《关于加快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的意见》提出,要“加快京杭运河等干线航道扩能升级”“加快货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大宗货物、集装箱铁水联运和江海联运”。水路运输运能大、成本低、能耗少、污染小、占地省的优势更加突出,内河水运市场将强势增长。从省级层面看,目前,小清河复航工程基本建成,京清运河、穿黄河北延工程也在积极推进,济宁通江达海的南北双向通道即将打开。从市级层面看,现代港航物流战略已上升为全市“三大突破战略”“九大战略”之一,举全市之力发展现代港航物流。可以看出,济宁现代港航物流业正处在战略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全力补短板、强支撑、保安全、增绿色、优服务、添动能,推进港航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明年工作安排
2023年,市港航中心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市现代港航物流发展指挥部工作要求,立足服务港航经济发展,以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强力攻坚现代港航物流,更大格局建设山东对内陆和国际开放的桥头堡”为目标,以“抓重点、出亮点、创品牌”为总要求,聚焦“项目建设、政策研究、智慧港航”三大重点,扬优势、补短板、促提升,力争2023年港口吞吐量突破55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万标箱。
一是推进基础设施升级。争取湖西航道(上级湖段)和京杭运河济宁至东平湖段“三改二”工程列入部“十四五”规划正选项目,开工建设复兴河、洙水河、北大溜河等3条重要支流航道,加快建设微山三线船闸。所有新建港航基础设施项目全部配套信息化工程,推进航道船闸提档升级。
二是加强港航政策研究。充实政策研究专班力量,全面梳理分析国家、省市最新港航政策,结合济宁实际,起草扶持港航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制发港航政策研究专报,为港航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增加县级智慧统计端口,丰富统计指标体系,特别是将港航企业营收、利税指标纳入统计范围,制发高质量港航经济运行统计分析简报,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撑。
三是加大智慧港航应用。把智慧港航作为“牵引性”工作,理顺智慧港航“1+1+N”、调度监测“1+5+N”、系统应用“1+33+N”工作体制,立足惠民利企,加大系统推广应用,拓展应用场景、丰富系统功能,研发公铁水多式联运数字交易、金融服务、保险服务等平台,提供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深度服务,持续擦亮“济港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