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普育回民小学劳动教育开展情况
济宁市普育回民小学劳动教育开展情况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为切实落实劳动教育课程和劳动实践,学校多措并举,努力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和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设劳动教育课程。
为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开设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程,每周每班1节。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进行劳动教育。
二、开辟劳动教育基地。
为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在每班开辟“绿色氧吧 ”、“鲁班工坊”、“我是非遗小传人”、“文化的长河——越河文化”等劳动教育基地,学生通过体验种植绿色植物,美化教室;通过体验绘制、锯切、打磨、搭建等木工工序,掌握了木工技巧,初步形成不畏艰辛,积极探索,追求创新,精益求精的劳动精神,提高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培养工匠精神;通过体验非遗项目,掌握玻璃画、扎染、剪纸、刺绣的技巧,提升文化自信,做好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推广;通过了解越河文化,感受济宁运河、越河的兴衰变迁和学校发展的历史。
三、开展校内劳动实践。
学校把劳动教育实践贯穿于整个学校生活,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劳动。
1.每周让学生轮流参与校园保洁、花园除草、花草修剪、花草移栽、垃圾分类处理等实践活动;
2.每天让学生参与班务整理、个人书桌整理、班级卫生打扫等实践活动。
3.结合传统节日、24节气等节日,开展主题活动。
四、开展家务劳动实践。
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并要求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