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实验中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中生,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劳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二、基本原则
1.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树德”、“增智”、“强体”,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的正确观念。
3.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同时要教育学生,劳动过程中学会自护,确保人身安全。
三、具体要求
1.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固化良好劳动习惯。
2.选择服务性岗位,经历真实的岗位工作过程,获得真切的职业体验,培养职业兴趣;积极参加大型赛事、社区建设、志愿服务、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3.统筹劳动教育与通用技术课程相关内容,从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项目中,自主选择1—2项生产劳动,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养成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品质,增强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
四、具体措施
1.加强宣传,形成浓郁氛围。
每学期初,学校组织教师进一步学习教育方针,认识“五育”发展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从培养目标的高度,更多理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明确劳动教育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学习各地劳动教育的先进经验,增强教育工作的时代感和使命感。同时,利用家长会,宣传劳动教育的意义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家长协助学校开展这方面的教育。
做好劳动教育“三保证”:一是把劳动教育列入工作计划,学期结束时评估;二要订好劳动教材,做到人手一册,技术学科教师负责知识讲授;三要建立劳动教育检查制度,保证劳动教育的常态化,班主任负责监管。从而确立劳动教育的地位,促进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
2.开设劳动教育课程
中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与通用技术、校本课程等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统筹,技术课程注重劳动知识传授,班会课、卫生劳动课注重实践落实,主要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组织、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方面设计。
3.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
在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教学中有重点地纳入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纳入歌颂劳模、歌颂普通劳动者的选文选材,纳入阐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数学、科学、地理、技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
4.在课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
(1)学生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劳动时间,不少于3课时;
(2)利用我校现有的劳动教育基地——学校食堂开展学生帮厨活动;
(3)把学校的绿化带、花坛和草坪等划分给班级,卫生委员负责安排本班学生打扫卫生等工作;
(4)组织学生深入社区、敬老院等场所参加公益性劳动,积极参加济宁市“创城”工作,开辟校外劳动教育基地,由各年级学生轮流做好公益服务工作。
(5)开展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劳动技能竞赛等活动、展示学生劳动成果。
5.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
学校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通过制定劳动公约、每日劳动常规、学期劳动任务单,采取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等组织形式,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志愿者日等,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学校有计划举办“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活动,组织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综合运用讲座、宣传栏、新媒体等,广泛宣传劳动榜样人物事迹,特别是身边的普通劳动者事迹,让师生在校园里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聆听劳模故事,观摩精湛技艺,感受并领悟勤勉敬业的劳动精神,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6.在学校多层次管理中创新劳动活动
充分发挥学校各职能部门在创新劳动活动的积极性。团委开展征集“劳动小窍门”、“劳动金点子”活动,培养学生在劳动中实践、学习、创新的能力。各班结合自己的实际,有目的,有主题的组织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关于劳动教育的主题班会,组织⼀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次劳动技能竞赛活动,组建一个劳动兴趣小组,开展“学一种劳动技术”、“写一篇劳动收获体会”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本领,做主人等。
7.做好劳动教育评价
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山东省教育云平台结合,把学生的劳动过程记录入档。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为依据,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