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 > 学校 > 任城区 > 济宁市实验小学 > 体育美育 > 劳动教育

济宁市实验小学劳动教育开展情况

发布日期:2023-12-01 11:21 信息来源:任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济宁市实验小学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劳动教育体系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是一项整体性社会系统工程,基于此,我们济宁市实验小学着力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良性互动的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形成劳动教育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实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一、切合学生特点,编制劳动教育实践课程

我校充分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拓宽与丰富教育载体,选择多样教学组织手段,建设实用型课程,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认同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养成良好劳动习惯。

(一)分阶段设置课程目标

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对劳动教育的相关要求及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切合各年级学生特点,分年级分阶段设置课程目标。低年级学生通过课程参与生活性、服务性劳动实践,明确劳动动机、端正劳动态度、习得劳动技能;高年级学生通过课程,参加生产性、创新性劳动,学习各项劳动技能,形成仁爱奉献、创新进取、勇于担当的劳动精神及公共服务精神。

(二)精选凝练课程内容

以五育并举为目的,结合济宁市实验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如扎染、茶艺、剪纸、纂刻等分阶段选取课程内容。凝练学生身边刻苦钻研、默默耕耘的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以多样方式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引导学生把个人小我发展融入到社会大我建设中去,以劳育德。低年级学生参与共创校园及班级卫生环境的劳动实践、假期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培养良好劳动卫生习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以劳健体。高年级学生结合生活需求,参与专业劳动实践,把劳动课程延伸至校外,在实践中真切体验创造美好、收获成果的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以劳增智育美。

我校从学生的认知、情感规律出发,以“参与劳动、体验过程、享受成果”为主题,广泛为学生创建劳动实践岗位,开展体验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劳动实践活动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己的心灵去体验,自己的理智去感悟生活的意义和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而内化为健康的思想、品格,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每年春天我们都会开展以“生命、生活、生长”为主题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生命”主题劳动教育课程,“以生命影响生命,以生命温润生命”为课程理念,着重诠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重对话,在深刻的体验中,形成珍爱生命、积极向上、热爱劳动的生命样态。“生活”主题劳动教育课程,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为课程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生活劳动技能,发现生活中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所创造的美好,从而主动学习、提升能力。“生长”主题劳动教育课程,以“社会即课程、课程即成长”为课程理念,着重使学生理解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关系,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拓展劳动教育的外延。主题活动下,让学生通过参与播种、施肥、锄草、采收等全过程,回归自然,体验田园劳作的辛苦,享受合作劳动的快乐,分享劳动收获的喜悦。

(三)创设丰富体验情景

组织开展体验式化、开放性、情境化教学实践。设置“跟爸爸妈妈学厨艺”、“跟小区园艺师傅学花草养护”等专项活动,组织低年级学生到小区当园林养护志愿者,学习花草园艺知识,开展校园保洁服务,在多样化的实践中,增长劳动知识,树立尊重、热爱劳动的意识。以竞赛的方式组织高年级学生开展“专业技能提升”活动,如“争当收纳小达人”“我是小小维修工”等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劳动实践能力。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我校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洗衣、叠被学生的家庭情况,通过小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成绩记录反馈到学校,学生在校的劳动情况也由此表反映给家长,以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将学校劳动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例如,疫情期间,我们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用好疫情这本教科书,多学科课程融合,设计了丰富的劳动线上课程,形成综合实践大课程观,通过丰富多彩的线上“整理节”“种植节”等活动,让学生在家动起来,在劳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

二、形成劳动教育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加强统筹规划,拓展协同育人路径,是强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劳动教育综合实施的长效机制。

(一)家校社协同育人

劳动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家庭、社会是三位一体劳动教育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各自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劳动教育责任。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劳动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服务支持体系,就是在发挥学校劳动教育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家庭和社会的劳动教育功能和资源,拓展多渠道实践场所,在共同劳动教育目标指引下,相互协同、相互促进、共生发展,构建有机的劳动教育生态系统。这有助于实现学校劳动教育制度化,发挥学校劳动教育的主导作用;有助于实现家庭劳动教育常态化,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基础作用;有助于实现社会劳动教育多元化,发挥社会劳动教育的支撑作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综合实施劳动教育,形成多元主体条件下协同育人的长效运行机制。

(二)挖掘校外劳动育人资源

我校把劳动教育场域拓宽至校外,与消防队、博物馆、敬老院、志愿者之家等活动场所开展长期的交流、学习、实践活动,纵深挖掘资源,拓展与深化校外实践基地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在专业实践、技能培养中体验科技发展,服务社会公众,提升实践技能,深化对劳动的认同感。

三、注重多元评价,形成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

评价对教育教学起着导向、激励、调节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发展之本,对学生劳动能力、素养的评价应建立科学客观评价标准,多元综合性开展,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一)多角度评价劳动能力

采用表现性评价,通过举办劳动操作展示、成果展示、劳动技能竞赛、作品评定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展示劳动实践体验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获,对其在劳动课程中的日常表现与劳动能力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评价,激发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二)综合性评价劳动素养

深入调研,把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知识、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外化为可操作性评价指标,明确学年内劳动实践类型、次数、时间等考核要求,指导学生如实记录劳动教育活动情况,纳入综合素质档案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作为学生学年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全面综合评价学生劳动素养。

(三)全过程评价课业表现

结果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综合学生参与劳动课程实践及日常劳动表现进行课程评价,根据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完成劳动作业、劳动竞赛获奖、志愿服务等方面情况,对每部分合理赋权,全过程评价学生劳动课业表现。

总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应充分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主体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尤其要调动家庭和社会参与劳动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积极性,三者携手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环境,切实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