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济宁市南四湖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发布日期:2023-12-06 16:37 信息来源:济宁市南四湖流域管理办公室(济宁市南四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12月6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济宁市南四湖流域生态保护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介绍济宁市南四湖流域生态保护措施和工作成效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张斌举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卫东 市城乡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刘慧敏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司海洋 市南四湖流域管理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济宁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牢保障“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重大政治责任,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全面打好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三年攻坚战,南四湖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完善攻坚机制,全面推动责任落实。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了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美丽济宁建设推进会、南四湖流域生态保护工作会等一系列会议,统筹推进南四湖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全面压实工作责任,制定出台《南四湖流域生态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实施方案》及年度方案,将工作目标、重点任务、重点项目一一细化到责任单位、责任人,明确时间节点。狠抓督导落实,每月召开月度分析会议,实施周调度月通报、红黄蓝管理、县级领导包保制度,对突出环境问题、重点任务开展现场督导、跟踪督导、精准督导,对任务进展缓慢的及时进行督办,切实推动生态环保任务落到实处。

二、落实“五水共治”,持续推进水环境质量改善。完善南四湖流域综合治理体系,全域统筹推进工业水、农业水、生活水、船舶水、输入水五个方面“五水共治”。一是严格依法治理工业污水。完成2223个入河排污(水)口溯源整治,封堵非法或不合理排污口125个。纳入整治范围的33家涉盐企业采取水源替代或末端治理的方式全部完成外排水脱盐任务。二是规范减量治理农业污水。全市1981家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2022年化肥使用量32.5万吨、农药使用量1.05万吨,分别较2020年减少5.7%、8.7%。完成63.09万亩稻田退水治理任务和1.8万亩渔业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三是全面提标治理生活污水。实施“两个清零、一个提标”,21座城市污水处理厂达到准四类标准;完成雨污合流道路改造349.7公里、雨污合流小区改造1512个;完成8条城市黑臭水体长制久清评估;消除城市污水管网空白区11.16平方公里。累计完成5789个村生活污水治理和975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入选国家首批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四是智慧监管治理船舶水。建立“济宁e交付”信息监管系统,现有44家港口、6900余艘营运船舶污染物,实现从“船”到“港”封闭管理。五是联防联控治理外来水。在入湖河流(支流)的入境、入湖口、县界,建设109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监测河流入境、入湖口,发现异常值第一时间联动处置解决。推进流域联防联控,签订市级、县级联防联控协议48份和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47份。落实“一河一专班”,开展汛前、汛期、冬春季、突出问题整治攻坚月等4个水质保障行动,集中整治一批突出水环境问题。南四湖水质连续20年改善,今年1—10月,28个国省控断面、34条入湖河流、南水北调干线水质优良率均达到100%,全省第1位,水环境质量指数5.25,同比改善6.52%,改善率居全省第3位。

三、优化水资源配置,推进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大力推进水系连通,开展引汶、引黄等工程建设,实施鱼台县、金乡县、嘉祥县、汶上县等水系连通工程,加快建设嘉祥县梁宝寺采煤塌陷地治理蓄水工程、金乡县羊山水库工程。编制完成大汶河、白马河、泗河生态流量保障方案,合理分配控制指标,保障河湖生态流量。加快水源置换工程建设,完成长江、运河等地表水厂建设。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出台《济宁市节约用水条例》,修订《济宁市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推进金乡县、鱼台县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开展非法开采地下水清理整顿专项行动,封停自备井1185眼。2022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14.6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6.15%。

四、坚持生态优先,协同抓好水生态修复。治理采煤塌陷地54.17万亩,其中历史遗留采煤塌陷地12.56万亩。先后实施南四湖湿地和23个湿地公园保护修复项目,累计完成湿地保护修复20.37万亩,全市湿地面积达255万亩,湿地率15.21%。科学开展增殖放流,全市累计放流鲢鱼、草鱼等优质鱼苗5000多万尾。创新推广“污水处理厂+湿地”模式,41家规模化污水处理厂配建了人工湿地,全市建成人工湿地74处、面积16万亩,形成了流域面积最大的人工湿地保护群,助力济宁市荣获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启动南四湖流域河湖水域岸线“清废行动”,重点整治南四湖环湖岸线及34条入湖岸线,今年以来整改问题1.5万余个,26条河道(段)成功创建省级美丽示范河湖,2条河道获评淮河流域美丽幸福河道。

下一步,将坚决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坚决守护南四湖生态安全,坚决保障“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将南四湖打造成为生态之湖、美丽之湖、和谐之湖,为美丽济宁建设作出环保贡献。

近年来,济宁市积极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取得了怎么样的成效?下一步如何做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完成后的成效保持工作?

2020年以来,市城乡水务局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因地制宜,结合岸上环境和岸下水质,采用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水系连通等方式开展综合治理,全力推进农村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先后治理省、市监管清单内的黑臭水体975处,2022年成功承办了全国全省现场会,以全省唯一、全国第七的优异成绩,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国家试点地区,争取中央财政奖补资金1亿元、省级财政奖补资金1000万元。2023年,济宁市连续三次代表山东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全国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济宁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示范引领成效明显。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统筹谋划,压实主体责任。市、县两级分别成立水务、生态环境、住建、农业农村等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在全市形成了市委、市政府高位推进,市、县两级工作专班、职能部门统筹督导指导,县级责任主体强力落实的良好治理格局。

二、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精准治理。整合多部门力量,统筹推进农村黑臭水体与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养殖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五位一体”治理,实施截污控源工作。探索打造供群众休闲娱乐的生态景观型、以养促管的生态经济型、消除内源污染、维持水体及周边环境的生态清洁型三种治理模式。

三、强化监管保障,推动长制久清。从制度化、网格化、智慧化三个层面,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制定全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动态管理、长效管护等多项制度。建立县包镇、镇包村、村包坑塘(沟渠)的三级网格化包保机制,全面推行黑臭水体管护“二维码”,市、县、镇、村落实塘长1409名。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作为乡村生态振兴工作重要内容,为做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成效保持和动态清零工作,下一步,市城乡水务局将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加强监督管理。进一步压实县、镇、村三级管护责任,定期开展巡查,落实长效管护措施,用好巡查管护“二维码”,及时反馈异常问题并做好整改,持续做好治理成效保持。二是持续开展动态排查。对排查新增的黑臭水体及时纳入清单管理,做到动态更新,并及时排查原因,制定整治方案,确保尽快整改到位,推进动态清零。三是加大宣传推广。引导群众规范排放垃圾污水,宣传引导鼓励广大群众参与到管护监督中来,推动实现农村黑臭水体治的好、管的住、长久清。

济宁市围绕农业绿色生产、发展生态农业,重点开展了哪些工作?

按照“资源集约、过程清洁、环境友好、低碳循环”的原则,着力推动产业模式生态化和生产链条绿色化,抓好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强化生态价值转化和政策引导支持,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一是农业资源利用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建成高标准农田681.7万亩,亩均节本增效20%以上;累计建成水肥一体化60.9万亩,设施种植实现全覆盖。

二是农业投入品减量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2022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较2020年减少5.7%、8.7%,提前一年完成新一轮“四减四增”任务目标;建成绿色防控示范县3个、统防统治示范县2个。

三是绿色循环种养新模式加快推进。创建绿色种养循环试点县2个,培育省级种养结合基地6家,农牧循环畜禽养殖示范场30家;创建绿色种养循环试点县2个,粪肥还田应用面积40万亩。

四是农业废弃物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以农作物秸秆为重点,探索建立秸秆“五化”利用区11个,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8%;建设农膜固定回收站点125个,农膜回收率达到92.7%。

五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开展全域稻田退水综合治理,治理模式被评为全省以督促改典型案例;加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下一步,围绕提升农业绿色生产水平,一是大力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实施测土定位、取样和化验,扩大配方肥应用面积。二是大力推进农药减量控害,健全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布预警预报,科学用药和精准施药,提高农药利用率。三是以农作物秸秆、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为重点,不断完善收储运体系,不断提升综合利用率。四是大力推进渔业绿色养殖,实施集中连片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养殖尾水治理,加快实现水产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请介绍一下今年南四湖环湖岸线综合整治工作开展情况以及下步工作计划。

今年以来,南四湖管理办公室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主责主业,以南四湖环湖岸线及入湖河流为重点,组织开展南四湖水域岸线“清废行动”,集中整治环湖岸线“脏乱差”等突出问题,南四湖岸线环境综合治理初显成效。

一是一线查找问题,摸清岸线环境症结。市南四湖管理办公室、市城乡水务局组成联合暗访组,以南四湖环湖岸线以及34条入湖河流为重点开展检查,对发现的脏乱差问题制作2部暗访片,初步摸清南四湖环湖岸线存在的突出重点问题。

二是聚焦治理重点,统筹协调治理工作。5月11日,市政府组织召开南四湖河湖岸线环境问题专项整治会议,印发《济宁市南四湖流域河湖水域岸线“清废行动”工作方案》。5月到8月,聚焦岸线环境、畜禽养殖、农村污水、农业面源等9项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整治。市县联动成立工作专班,落实市直部门行业监管职责,压紧压实属地整改责任,形成齐抓共管格局。

三是加压推进整改,岸线环境成效初显。在县区自查排查基础上,市级成立8个督导核查组,每天开展问题排查和整改核查。对整改情况进行日调度、周反馈,对重点问题下发交办单、问责预警单。“清废行动”以来,解决了一批河湖岸线突出环境问题,县区累计排查整改问题1.5万余个,南四湖环湖岸线及重点入湖河流两岸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下一步,市南四湖管理办公室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发挥综合管理职责,持续加强环湖岸线综合整治,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持续开展督导检查,巩固南四湖环湖岸线综合整治成果。二是委托国内顶尖团队制定南四湖环湖区域综合管理规划和管理办法,构建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岸线综合管理水平。三是完善问题发现、交办、整改、回头看闭环管理机制,统筹推进环湖岸线综合整治,保障南四湖及周边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助力南四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来源:济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