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80074985039X5/2023-0329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济宁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 组配分类 | 工作计划 |
成文日期 | 2023-03-08 | 失效日期 | |
有效性 |
济宁市行政审批服务局2023年度工作要点
2023年的总体工作思路是: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按照“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目标要求,坚持“便民惠企提速增效”一条主线,构建全周期、全过程“双全”服务体系,实施营商环境“政策落实、助企纾困、要素保障”三大工程,攻坚政务服务“标准化、便利化、数字化、集成化”四化改革,打造“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营商环境,全力护航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党建支撑引领,锻造高素质审批干部队伍
(一)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制定完善《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2023年党建工作计划》《2023年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计划》《民意5来听行动和下派工作计划》,推动党组主体责任、第一责任人责任、年度重点任务目标6类62条任务落实,统领全局干部队伍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走在前。市县联动开展“五个一”活动(开展一场审批系统工作集中调研,开展一线问需系列专项行动,评选一批优秀主题党日、一批优秀理论研究成果,打造一批特色党建亮点),充分发挥党建工作“教育人”“凝聚人”和“激励人”的功能。
(二)全面提升干部专业能力。聚焦“全领域、全链条、全方位”干部素质提升,以学代训、以干代训、以比代训“三位一体”推进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领域干部教育培训。落实市级领导指示精神,将全市营商环境主题培训班纳入市委组织部“基础业务能力提升”培训计划。聚焦核心业务,推出“审批服务思享汇”大课堂,民生领域“明职责、学业务”,“企业服务、问需一线”等5个系列69套专题系列课程,不断擦亮干部专业化培训品牌。
二、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全面培塑“好客儒乡·宜商济宁”品牌
(三)创优打响营商环境特色品牌。充实品牌内核,开展对标提升、创新突破两大行动,实施“政策落实、助企纾困、要素保障”三大工程,把济宁市打造成全国营商新高地。扩大品牌影响,对接市委宣传部,将“好客儒乡·宜商济宁”品牌打造纳入全市宣传总体计划。融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10周年座谈会”“儒学世界行”“文化两创·十年答卷”、中外媒体看济宁等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十周年系列活动,依托高层次、高规格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持续输出品牌价值,组织各指标部门、各县市区召开新闻发布会30场次,开展县(市、区)领导专访、市直指标部门领导访谈15人次,组织营商环境“十大典型案例”、24个优秀案例评选,向省级以上媒体推送100篇以上报道。
(四)建强完善服务企业长效机制。发挥我市“助企攀登”优势,建立“市县一体、部门联动”市场主体网格化包保机制,每季度开展市县两级企业家茶话会、中小微企业座谈会等沙龙活动。选定制度完善、成效突出的县(市、区)召开全市联系服务企业现场会,大力推广助企服务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组织开展税务、工信、市场监管等领域专项企业走访活动,精准助企纾困解难,覆盖各类市场主体20万家以上。
(五)以市带县推动整体水平跨越提升。开展2023年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打造一批全国“领跑”、具有济宁特色的营商典型,争取更多国家、省优化营商环境试点示范。深化“一指标一主题、一县一选题”,组织各指标部门、县市区实地学习全国标杆城市,选树单项指标标杆县和企业满意示范县,选取有条件的指标、县市区“比学赶超”指标最优城市。开展营商环境建设任务落实、《济宁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情况专项督查,推动县域水平突破提升。
三、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六)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改革。承接省级委托下放事项,建立事项清单,进行动态管理。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沟通配合,完善25项省级委托事项委托协议,厘清审管边界,全面提升事项承接能力。深化放权赋能改革,指导县级承接市局49项委托事项运行。签订委托协议,规范审批事项2号章使用,确保委托事项接得住、办得好。
(七)持续提升审管联动效能。规范完善审管联动制度,每月组织召开全市审管联动工作会议,全面压实事中事后监管责任。“走出去,请进来”,强化与23个市级业务主管部门业务协同,每周开展业务交流、信息共享、问题会商活动,确保审管衔接高效规范、顺畅有序。做强审管信息互动平台,落实信息双向推送要求,全面实施审批-监管-反馈闭环管理。
(八)攻坚政务服务“四化”提升。攻坚政务服务标准化,完成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梳理,公布基层政务服务事项指导目录,全面应用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成果。攻坚政务服务便利化,制定跨域通办运行管理办法,完善通办模式,设置通办专窗,畅通线上线下通办途径。攻坚政务服务数字化,扩大“居民码”“企业码”、电子证照证明、“无证明城市”核验平台应用范围,推动高频服务事项“免证办事”“一码通行”。攻坚政务服务集成化,实现100个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一件事一次办”。
(九)提高平台系统服务能力。重塑“爱山东·济e办”政务服务平台架构,改造“好差评”系统,推动好办易办再升级。突出智慧服务,建设咨询导办、填报辅助、审查审批、归档备查四位一体智能服务体系。突出精准服务,实行“一人一档”“一企一档”,提供“我的空间”“我的卡包”“我的搜索”等智能导服。突出高效服务,打造20项有创新、有特色、有亮点的“智能速办应用”。
(十)实施政务服务创新行动。紧抓“揭榜挂帅”契机,落实省定3项政务服务改革试点任务,打造全省政务服务改革创新高地。每季度组织县市区“揭榜挂帅”项目报送,分三批次验收项目成果。市县一体开展专题攻关,研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创新项目,争取更多政务服务创新成果在我市落地应用。
四、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大力保障工程项目建设
(十一)贯彻落实重大发展战略。在全省率先出台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政策集成,全力全速保障黄河流域国家重大战略走深走实。围绕全市重点和优势产业项目,市县一体编制《济宁市重点产业项目投资攻略蓝皮书》。对接住建、自然资源规划、城投、公用、供电、能源等国有企业,打造“政务+集团公司”服务模式,助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二)健全重点项目服务保障机制。落实全市制造强市、港产城融合发展、都市区建设、城市更新等重大部署,每周对接各指挥部和宁德时代、港航集团等重点项目单位,全程参与212个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建立“挂图作战、县级领导包保、服务队上门问需、专人全程帮办”重点项目服务保障机制,做好项目策划、立项审批、开工建设、竣工投运全周期服务。
(十三)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落实省工改办第三批“揭榜挂帅”改革试点任务,挖掘争取的住建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标准化课题研究成果优势,力争“规范建设项目工程建设行政许可裁量基准”“城市更新工程标准化分类审批流程”“推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和标准地名、门牌编号审批合并办理”等改革试点在全国率先形成可推广、可复制、叫得响的制度性经验。组织开展全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揭榜挂帅”活动,推出重点产业项目投资一件事、工业项目建设“一件事”、施工许可“免申即享”“济e查”全程电子化办理等一批创新改革试点任务,争取在工程建设领域形成更多亮点特色并在全省推广。
(十四)打造联合验收全流程服务样板。整合审批、监管部门服务力量,将竣工联合验收服务提前至施工许可阶段,打造工程建设项目监管+验收全流程服务。丰富勘验形式,细化规范联合勘验、远程勘验、专家评审、一般勘验工作流程。完善勘验云平台,打造勘验服务云上发起、现场情况云上留痕、勘验结论云上反馈服务模式。成立重点项目专属“济小验”服务团队,指导建设单位强化施工过程管控,提前开展政策解读和技术指导服务。
(十五)开展对上争取助推高质量发展。市县联动梳理研究上级政策文件,策划项目包装、选报,提前模拟建设内容、立项规划、土地环评等环节审批手续办理,破解申报实施中的堵点难点。主动联合市招商银行等专业服务力量,做好项目整体融资规划、项目申请填报、资金合规使用等论证,在推动项目申报和保障落地见效上发挥审批力量,确保国家、省级项目、资金、政策在我市落地见效。围绕扩大投资需求,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宣传、推介济宁,加速推进优质项目落地投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五、提高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市场主体满意度
(十六)提升市场主体登记便利化水平。联合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印发《关于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全面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印发《济宁市市场主体歇业备案管理实施办法》,推动市场主体歇业规范化标准化。扩大电子营业执照应用范围,实现电子营业执照移动入网,形成移动入网“济宁模式”。完善市场主体登记规范和智能应用平台建设,提升审批环节智能辅助应用水平,推动市场主体登记智能化建设。
(十七)打造社会事务领域“政务服务+”升级版。围绕“政务服务+美丽城市建设”“政务服务+交通强市”“政务服务+文教卫生”等3大领域23个主流事项,探索推出30项以上集成办、秒申办便捷服务。围绕建筑资质、成品油零售、城市管理、垃圾处置、公共交通、医疗卫生等群众关注的重点领域,开展50场以上一线问需活动,面对面了解群众、企业诉求,现场帮助群众、企业解决困难,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
(十八)推动办事大厅服务提档升级。加强大厅文化建设,打造“亲民、为民”文化氛围,提升“开放、互动、现代”办事体验,年内举办办事流程大体验、社会监督员座谈等开放日活动不少于4期。实行岗位标准化管理,制定综合咨询、一窗受理、帮办代办、档案管理等10类岗位工作职责。试行末位淘汰和差异化薪酬机制,年内根据考核情况启动淘汰程序至少1次。打造帮办代办服务品牌,定期开展业务培训,统一规范服务标准,推行窗口前移、周末预约、视频帮办代办等个性化举措,年内组织开展上门办不少于5批次,延时预约服务不少于600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