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3708000043110332/2023-0630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济宁市体育局 组配分类 部门文件
成文日期 2023-04-17 失效日期
有效性 有效

济体字〔2023〕1号关于印发《济宁市体育局2023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3-04-17 信息来源:济宁市体育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各县(市、区)教体局、体育中心,济宁高新区软环境保障局、太白湖新区教育分局、济宁经开区教育分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单位:

现将《济宁市体育局2023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济宁市体育局

                                                                                                                    2022年4月15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济宁市体育局2023年工作要点


2023年,全市体育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新发展理念,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大力弘扬“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以“打基础、补短板、求创新、寻突破”的工作思路,奋力“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努力推动体育事业再上新台阶,为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贡献体育力量。

一、党建引领,以“思想铸魂”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1.强化理论武装。坚持“第一议题”制度,深化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实施细则》,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学习新修订的《体育法》。精心组织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进一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共识、坚定信心、汇聚力量,推动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2.全面压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持党建工作与体育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把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工作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紧密结合起来,与推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超越紧密结合起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有效传导管党治党责任压力,使各项部署措施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促进党建工作和体育工作深度融合。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自觉接收各级各类监督,做好人大、政协意见提案办理,着重发挥政务服务热线、网络问政平台作用,领导班子带头研究,加大矛盾调处力度,推动群众各类诉求和意见建议有效解决。

3.持之以恒强化正风肃纪。以市委巡察审计整改为契机,坚持局党组与纪检监察组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始终坚持深化党风廉政建设,紧盯体育领域“四风”问题新情况新动向,坚决纠治体育行业不正之风,坚决开展反兴奋剂斗争,强化体育道德风尚。大力弘扬清风正气,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进一步健全制度规定,规范工作程序,优化工作流程,不断提升体育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效能。

4.提升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规范支部党建工作,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能力,进一步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实现党建工作引领推动中心工作发展,不断提升各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把党支部打造成坚强战斗堡垒。扎实开展体育行业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提升体育行业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水平。

5.切实抓好干部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全市干部作风建设大会要求,加强干部、党员、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五大体系。精准化开展干部教育培训,从严进行干部日常管理监督,有序开展选人用人专项检查。树立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常态化开展“三述”,提高干部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大学习、大培训、大调研”活动,让干部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执行能力。扎实开展好“转作风、强执行,推动全市体育高质量发展”培训班。 

二、打基础补短板,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围绕全市“十四五”发展规划,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积极“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打造美丽幸福典范城市”统筹考虑、一体谋划,找准目标定位,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6.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加快健身设施提档升级,紧扣群众需求,继续加大城乡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利用体彩公益金大力资助体育健身设施建设,“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的民生问题。持续推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免费开放工作,实施全民健身工程提升行动,加快智能体育公园建设。加大与住建、城管部门的沟通衔接,抓好城市口袋公园、金角银边场地建设工作。依托山东省乡村振兴体育研究院,持续助力乡村振兴。

7.做好群众文体生活满意度工作。持续做好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工作,争取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补助资金,力争全省前3。指导相关县(市、区)做好体育公园建设,开展国民体质监测,组织体育社会指导员培训,继续做好村级健身器材配备、更新、维护。强化部门协同,利用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以及重大节庆节点通过线上、线下双推进、相结合的形式,精心组织开展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激发群众健身热情,不断提升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感。

8.健全完善各级体育组织网络。积极推进市体育总会的换届工作,加强基层体育总会、老体协班子建设,完善加强老体协专委会建设。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力争市县两级体育社团总数达到200个以上,各级各类体育俱乐部达500个以上。

9.扎实推进“全民健身 志愿同行”活动。进一步加大人、财、物投入,强化沟通协调,不断扩大覆盖面,在全市范围落地生根,形成上下联动的局面,将其打造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项目。

10.继续开展太极拳推广普及工作。扎实推进太极拳“七进”工程,以“下乡进村”为重点,突出抓好太极拳骨干培训。积极开展太极拳“双创”,力争年内再有1-2个县市区成功争创“全国老年太极拳之乡”;2-3个县市区实现“山东省太极拳之乡”全覆盖;50个单位达到“山东省太极拳培训基地”验收标准。继续开展好5.19全国太极拳大联动展示活动。

三、举办高水品赛事,提升济宁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充分发挥体育赛事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功能和作用,建设更宜居、更精致、更智能、更便捷、更安全的城市。

11.承办好山东省第十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统筹全市体育赛事资源,创新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赛事活动,高标准做好开闭幕式和11个项目的组织筹备,宣传好济宁的人文风貌和城市文化。

12.举办好市第16届运动会。树立承办县区竞技体育品牌,打造每个县市区优势体育项目。通过社会化、市场化办赛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努力将市运会办成一届赛事组织规范、影响力显著的综合性运动会。

13.举办济宁国际马拉松比赛。按照国际大赛标准精心打造,

将体育、文化、农业、旅游等元素相互融合,打造赛事精品路线,提升城市品牌形象、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升群众健身热情。

14.继续做好群众性系列赛事活动。积极举办峄山登山、冬季运动会、龙舟赛、“朝圣之路”自行车赛事等系列赛事,着力打造全国国际跳棋邀请赛,沿黄城市网球挑战赛、环太白湖健步走等品牌赛事。

15.承办省级以上体育赛事。积极申请承办国家级、省级体育赛事,加强与国家体育总局、省体育局及各中心的沟通联系,通过比赛锻炼队伍、发现问题、找出短板,通过比赛增强与上级部门、与兄弟市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我市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融合发展。

四、深化体教体卫融合,增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紧密结合训练工作实际,制定深化体教融合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和青少年竞赛,激发学生参与业余训练积极性,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探索符合济宁实际的业余训练发展规划,夯实基础,向国家和省发掘、培养、输送高水平后备人才。

16.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联合市教育局,结合我市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和梯队建设,重点选择可以为我市选拔、培养、输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学校作为认定对象,从器材或经费方面给予扶持,评选30所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大力推广项目进校园,甄选优秀的学生到市队集训,接受专业训练。

17.在全市试行“8421工程”。每个县市区选拔体育基础较好的8所小学、4所初中、2所高中,与1所县级业余体校建立本区域的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实现小学、初中、高中课余训练和青少年业余体校训练体制的完整衔接。

18.改进“市队县办”和中小学生体育联赛模式。开展备战26届省运会分析研讨,重新认定“市队县办”单位。完善奖补制度,改进训练模式,强化参赛责任,调动办学办项积极性。打造青少年品牌赛事,促进传统体育特色学校运动队建设,促进体育、教育事业和青少年身体健康持续发展,从中发现、选拔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19.多种方式培训努力提升业务水平。认真审视项目发展趋势,采取多种方式,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各类教练员培训班或采取到上级训练单位学习等形式,提升教练员的综合能力。自主举办2-3个项目的二级裁判员培训班,培育壮大裁判员队伍。继续与曲师大合作,切实把科技助力成果运用到日常训练,最大限度提高训练效益。

20.围绕青少年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开展“奔跑吧·少年”主题健身活动,完善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依托平台、强化监管的运行机制,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为我市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组织中小学生游泳普及活动,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改变以往游泳普及培训思路,拓宽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平台,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组织全运、省运冠军进校园公益行活动,激发中小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热情,调动学校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的积极性。

五、完善政策保障,推进体育产业全面发展

21.牵头成立大运河(山东)城市体育发展联盟。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推进我省沿大运河5市体育工作创新引领、区域联动、共享协作、全面融合、协调发展,弘扬“运河文化”,讲好“运河故事”,实现体育高质量发展,建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大运河(山东)城市发展共同体,为体育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22.积极开展“三争”工作。积极组织推荐我市体育产业单位参加省级以上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体育产业引导资金的申报工作,做大做强我市体育产业。做好省级体育消费试点县(市、区)申报工作。继济南、青岛之后,争取第三个山东省体育彩票兑奖点在我市落地。力争体育彩票销量达到9亿元,渠道规模达到850家。

23.继续做好体育消费券发放工作。总结2022年争取省级体育消费券发放的基础上,努力争取2023年度省级体育消费券在我市的发放额度,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继续争取济宁市体育消费券发放,引导百姓在抢券后尽最大程度进行核销,全面推动体育消费。

24.打造体育经济增长点。组织体育消费季启动仪式,举办“鸟巢”啤酒节、消夏夜市、文艺汇演等促消费活动。利用公共体育场馆空闲地域,开辟经营场地,提升服务质量,促进经济消费。

六、守牢工作底线,确保体育系统安全稳定

25.守牢安全生产底线。着力加强体育系统安全生产和赛事安全工作。坚持底线思维和“三管三必须”思想,建立健全快速反应、科学处置的应对机制,深入分析研判,积极妥善应对,认真抓好训练场地器材和校园安全常态化查改,对发现的问题对账销号。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做好公共体育场馆、高危体育经营场所、体彩代销点等三项执法检查工作,进一步规范体育市场秩序,防范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体育领域安全稳定。

26.守牢保密工作底线。强化责任落实,严格落实“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自觉遵守保密法规。严格履行保密职责,做好保密文件管理。加强对保密设备管理,切实做到“涉密电脑不上网、上网电脑不涉密”。加强保密工作检查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坚持立行立改,确保从源头防止任何失泄密事件的发生。

27.守牢反兴奋剂底线。压实反兴奋剂工作主体责任,将反兴奋剂学习纳入课程,切实履行反兴奋剂工作职责,任何人不得碰触这个“红线”和“禁区”。


济体字〔2023〕1号关于印发《济宁市体育局2023年工作要点》的通知.doc

济体字〔2023〕1号关于印发《济宁市体育局2023年工作要点》的通知.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