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东门大街小学2022—2023学年度教学研究活动
夯实常规,勇于改革,全面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济宁市东门大街小学2022—2023学年度教学研究活动
济宁市东门大街小学始建于1948年,现有东门校区、文体校区、创业城校区、运河校区4个校区,145个教学班,学生7695人,正式在编教职员工312人。比上学年新增班级17个、学生1088人,现有代课教师36人,城乡交流教师16人。学校坚持“适其性,美其美——让每一位学生成为最美的自己”的“适美教育”办学理念,通过“以文化引领方向,以课程推动发展,以特色提升品质”的办学思路,按照“文化共融、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品牌共创”的集团化办学模式,促进了集团校多校区“和谐同步、特色彰显”的优质均衡发展。
本学期,我校针对因上学期线上教学和居家办公而导致的教师教学常规和学生学习习惯均普遍下滑的实际状况,以“严抓教学常规、细抓学习习惯、狠抓大单元教学改革”为着力点,全面推进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和创新化管理;以不断深化基于大单元教学理念下的“适、探、思、用、创、评”六要素“适美课堂”教学模式为聚焦点,全面深化强课提质,打造高效课堂,确保教学高质量;以积极深化教科研工作为创新点,全面优化学校课程方案整体设置,进一步凸显以传统文化和“大美育”为特色的办学品牌。开学十周以来,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等各项工作均得到协调推进,实现了新时代的新发展。下面,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夯实常规,向管理要质量
2022年暑期,新成立的集团校新一届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和教科研工作,将6位副校级干部中的4位均安排为业务副校长,并进行了科学分工。
(一)强化流程,规范管理
1.勇于创新改革备课
本学期,为使上学期全面培训过的大单元教学理念扎根课堂、落地开花,我校利用寒假提前对常规备课教案本进行了修订,采用“1+1”模式,将单元整体备课和课时备课分类设计。开学初利用新修订的两种备课本对全体任课教师进行了备课大培训,引领老师先进行单元整体备课、整体规划,再进行分课时备课。
2.抓严抓细课堂教学
为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常规,向40分钟要质量。针对教师的教,进一步明确了提前候课制度、校本教研上报制度、教学常规月检查制度、教研组长月例会制度、教学质量单元监测制度、业务领导蹲级包组制度等多项教学管理制度;针对学生的学,修订完善了《“适美教育”好习惯汇编》。
3.求实求新作业教学
一是严格细化课堂作业管理,修订完善了《济宁市东门大街小学作业管理细则》,每个学科课堂作业均从类型、次数、书写格式、批改要求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二是进一步深化了家庭作业管理。在原有“学校统一作业设置标准——学科统一作业设置要求——教研组统一作业设置上报——班级作业汇总调控——家庭监管作业和睡眠”五环节作业闭环管理的基础上,本学期坚持“调结构、控时间、提质量、促发展”12字管理方针,进一步深化了家庭作业的结构性改革,将家庭作业细化为基础类作业、拓展类作业和实践类作业,提高家庭作业的针对性、实效性、综合性。3月17日,在我校承办的教育部全国第6个近视防控工作现场会上,省教育厅王桂龙处长、市教育局王洪正局长等领导均对我校为保护学生视力而做出的“减少作业总量、创新作业类型、改革作业方式”等多项作业改革新探索给予了充分肯定。
4.用心用情个性辅导
开学一周后,我们发现7695名学生出现了较为突出的两极分化现象,三分之一的学生课堂学习坐得住、听得进、学得好,而三分之二的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低下。针对这一突出现象,我校从第二周立即结合课后服务和即时性辅导开展了分层次、大范围的学科课业辅导,并对特殊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学生做好线上线下学习的有序衔接。
(二)科学“回学”,有序衔接
根据上级要求,我校坚持“整体规划、分周推进、家校配合、齐抓共管”16字工作方针,扎实做好了为期3周的“回学”工作。学校层面:召开了专题办公会、班主任会、教研组长会、全体教师会,整体安排、精心部署;教师层面:要求教师科学制定“回学”计划,做到周周有计划、周周有辅导、周周有考查,将“回学”教学细化到每一周、每一天,确保了复习质量;学生层面:召开了主题班队会和特殊学生心理辅导会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家长层面:召开学生家长会、开通校长热线,家校协同配合,齐抓共管,实现了从线上学习到线下学习的平稳过渡。
在为期三周的“回学”中,我们特别关注一年级新生顺利渡过幼小衔接环节。班主任带领一年级小朋友重新认识校园,语文和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自我介绍,认识班内的同学,数学课上用脚步丈量从教室到厕所的步数,并教会学生如何有序、安全如厕。我们以《幼小衔接视角下一年级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实验课题为载体,切实开展好幼小衔的研究工作。
(三)五育并举,心育花开
我校高度重视后疫情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新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以“从心开始,呵护成长”为主题大力开展了“七个一”系列教育活动:召开一次全校教职工大会、组织一次全体学生谈话、举办一场文体活动、举办一节主题班会课、开展一次专题家长会和家访活动、落实一次减负行动、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同时,我校通过公众号的“适美教育 周末有约”的推送活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真正做到“家校心育协同开展,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二、大胆改革,向课堂要质量
(一)开展教学理论大培训
开学第一周,王成君副校长对全体教师进行教学常规的通识培训,顾冰蕾、付芳、袁秀华三位副校长就分管学科进行了学科课程标准培训,组织了3次新课标理论测试,使老师们进一步理解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引导教师积极运用现行教材落实新课标精神。
(二)进行课程方案大修订
作为北师大课题实验学校,在专家团队指导下,学校修订完善了课程方案,构建了“三层次五领域”的“适美教育”课程体系。2023年2月,学校《适美教育课程规划方案》荣获山东省优秀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在北师大杜霞教授指导下,我校构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动态课程群,编撰了1-5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本学期已陆续投入使用。2023年3月,学校被评为山东省中小学“书香校园”。
(三)聚焦课堂教学大改革
我们继续坚持“五维同步”的集团校教研制度,通过领导干部示范课、党员领航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单元研究课等多种主题教研活动,大力开展基于大单元教学理念下的“适美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在原有“适美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炼出了“适、探、思、用、创、评”课堂六要素:“适”即符合大单元教学理念的大目标、大情境、大任务;“探”即 “探中学”。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经历“是什么”,到“怎么样”,再到“为什么”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深度学习真正发生;“思”即 “思中学”。引导学生在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取关键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品格;“用”即“用中学”,指的是开放性的运用与实践;“创”即“创中学”,在“用中学”的基础上,拓宽“用”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开放性、共享性、合作性和创新性;“评”即适当的评价,将评价任务嵌入教学活动,贯穿课堂教学,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
基于大单元教学理念下的“适美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化研究,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助推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2023年3月,在省优质课评选中,我校赵亚楠、杨文娜分别荣获一、二等奖。
(四)启动跨学科学习大探索
为落实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提出:各学科不少于10%的课时要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我校开展了共读两本书的学习活动(夏雪梅教授所著的《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4+1”课程实践手册》和《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按照 “提出问题--收集证据--提炼解释--评价反思--交流展示”五步骤,尝试开展了“1+N”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1”是指1门国家课程,“N”是指多门其他学科,“1+N”是指以1门学科为中心,融合其他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强化课程协同育人能力,突出核心学科知识的实践性应用和创新化应用。例如,我们以语文学科作为“1”,将传统文化、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学科作为“N”,开展了《孔子的故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开学第5周,集团校为检查各校区夯实教学常规、推进大单元教学改革的整体情况,时秋静校长亲自带领集团校检查组到各校区通过听课、查阅资料、教师座谈、学生问卷等形式进行检查和指导,有力地促进了常规管理和大单元教学改革的“真抓实干重落实”。
三、深化科研,向创新要质量
我校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坚持“规范管理,深化研究,转化成果,推动创新,提升质量”的教科研工作指导思想,有效地将教科研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让教科研工作成为推动改革、提升质量、打造特色的最强“助推器”。学校刚刚被推荐为济宁市创新素养培育实验学校。目前我校在研市区级课题共17项,2023年又有3项区级专项课题确认立项,3项市级规划课题、1项市级社科类课题、1项市级专项课题正在上报评审中。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继续勇于改革,积极探索,不断全面推动思想升级、行动升级、质量升级,推动学校高品质发展、服务区域教育发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