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年是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开局的第一年,也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学校将坚持内涵发展为导向,夯实基础为重点,提高质量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以2022新版课程标准的学习和落实为抓手,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第一要务,推进精细管理,强化学科建设,转变教师观念,改进教学行为,突出抓好教育教研,按照区教研室的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群策群力,开拓创新,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打造享有更高社会美誉度的百年八中。
二、主要工作
1.继续完善教学质量评估、教学常规管理评估、课堂教学评估、教师考勤评估等制度建设,逐步形成一套与绩效评估接轨的动态绩效评估制度,客观、公正地进行教学评价,调动一线老师的工作积极性。
2.加强教学常规流程管理,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教学常规检查方法,督促教师做好教学常规活动,将“八个精心”的落实始终作为一项年年抓,抓年年的常规工作,继续做好2023年的教学常规资料展评准备工作。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储备我校教师人才资源,培养出一批师德修养高、业务能力强的中青年优秀教师队伍群体,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各级名师要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
4.强化质量意识,努力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加强后10%学生的质量监控,提高优秀率、及格率,降低低分率。
5.加强毕结业班教学管理,探索符合八中特点的复习研究模式。争取毕业班升学人数、上重点中学人数再创辉煌。
6.努力打造书香型校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学科阅读走向全面阅读,终身阅读。以语文学科的读书活动为突破口,响应教研室的要求开展大阅读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展示活动。
7.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加强学生学籍管理,义务教育档案建设,做好初一新生招生工作。
三、具体措施
1.强化过程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研究落实好教学各个环节,夯实教师基本功
①精心备课,备课要充分,目标要明确。要求做到三结合,即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情相结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核心素养提升相结合,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及跨学科主题学习相结合。加强教学常规检查,教务处将常规教学检查融入平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采取分学科、分级部进行,每月至少检查一次,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教研组长和任课教师,教研组长负责及时反馈信息,提出改进意见,不断完善和提高备课水平,确保课堂教学的容量、密度和内容能面向全体学生。
②精心上课,上课要精细,方法要灵活。按照《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规定课程,安排好教师,排好课表,确保教学的正常有序地进行。上课精心准备,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引导,夯实基础,积极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对课堂教学的调控和信息反馈,要突出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掌握方法、形成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培养核心素养。上课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的感受和反应,要教得扎实,讲得到位,练得科学。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得当,信息反馈及时。
③训练要及时、容量要恰当。
精心进行作业教学,切实实现“双减”,结合初中作业教学《十要十不要》进行完善、调整。要重视基础训练,作业分层要求,抓好错题过关,提倡小题大做。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讲究实效,尽量做到精而少。作业分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课内作业指课堂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检测;课外作业即发展性作业,但要严格控制作业量。
④精心开展学生课后服务工作。
本学期,将继续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时间:周一至周五下午5:05—6:30,对在校学习结束后仍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校提供延时托管服务。
服务内容:
自主作业。组织学生在各自所在教室自主做作业,引导学生完成70%以上书面作业。
课业辅导。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课业辅导帮助,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
自主阅读。开放学校图书室、阅览室,供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活动。
文体活动。组织学生自选足球、跳绳、篮球、书法、美术、创客、机器人等校本课程,采取自主选课的方式参加,开展体验式、互动式、情景式活动。
社团活动。学校根据学生实际指导组建新生文学社、辩论队、英语协会、数学建模、漫画社、摄影协会、轮滑社、绘画社、舞蹈、音乐合唱团、篮球、乒乓球、足球等社团或兴趣小组,自主开展实践探究、素质拓展活动。
⑤测评要科学、难度要适中。
要求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次数、难度、题量,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下阶段的教学工作,重在发挥测评的诊断功能,同时要根据中考改革的情况,深入研究,把握好学科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2)抓教学过程管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本学期在注重教学质量目标管理的同时,将继续着力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
①加大听、查课的力度,按照我校本学期查课安排,执勤教师和领导每天巡视课堂一至二次,检查教学常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纠正不良行为,及时解决问题。学校采用打招呼或不打招呼的形式推门听课,并及时进行评课指导。每位包级领导每学期听课都不少于30节,备课组长不少于25节,教师每学期累计听课不少于20节。查早晚自习辅导的情况,要求辅导老师准时到班,做好学生的考勤、辅导工作,切实履行辅导教师的工作职责。
②加大教学常规检查的力度。本学期除每月一次的常规检查外,将不定期检查教师备课及作业批改情况并及时记录,作为学期结束考核的依据之一。
③加强对作业的有效控制,学生作业、练习布置要科学合理,重在质量,做到有效练习,练有效果。重视作业的时效性意义,批改认真及时,上午的作业下午发到学生手中,下午的作业放学前最晚明天一早发给学生。
④严抓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落实,任课教师制定计划要细心、用心,务处审核要耐心、尽心。
⑤严格考试纪律,加强考风建设。
⑥加强理化生教学的管理、规范实验教学,严格操作规程,安全至上。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保证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操作技能,效率优先。
⑦配合教研室的要求,加强老师业务档案管理,不断更新完善教师电子业务档案。
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强化学风班风建设,优化班级管理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①引导和培养学生课后巩固预习;
②上课认真做好笔记;
③早晨进教室前先上交作业;
④注重培养学生形成学习策略,主动学习,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提倡教师设计出质量较高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3.开展新教师的培训活动。
借助“师生结对,一帮一”活动平台,本学期继续实行青蓝结对工程,深化课堂教学活动,抓好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尤其是对新上岗教师的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与跟进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帮助新教师尽快胜任教学工作,指导他们做好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对青年教师的跟踪听课实现常态化,把对青年教师培养纳入各项常规教学活动中,强化讲课评课活动,以评促教,以评促改,以评促研,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加快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实力和区内竞争力,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4.健全学校教研组工作。
①抓好教研组备课,每个教研组做到两周一次大教研组备课活动。落实好备课组备课,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充分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备课。备课要突出启发准确、激发兴趣、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为目的。备课做到五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计划和定主讲人,做好备课活动记录,活动结束后将材料及时上交到教务处。
②进一步明确各学科教研组的活动要求和教研组长的工作职责。完善各项教研组工作制度,如业务学习制度、公开课活动制度、教师相互听课评课制度等。加强对教研组工作的考核评价。根据工作职责,定期考核,利用各组的教学资源,激励各教研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形成各自的教研特色和教研文化。组织好区、市级先进教研组的评选工作,打造物化、数学、英语建设区学科高地,配合教研室组织的乡村教育振兴暨“名师送课”活动,推动名师的培养。
5.做好教务处常规管理工作。
教务处将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教师座谈会,以及相关测评,及时了解各年级的教学情况,有的放矢地调整相应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评教每学期一次。及时准确上报各类数据,做好各类教育教学科研的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工作。
6.抓好毕结业班的教学,做好迎接学业水平考试的研究工作。
⑴认真抓好毕业班的教学管理工作。开好三会:新老毕业班教师会、毕业班学生分层会、成绩分析会。跟踪好毕业班的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毕业班的教学策略。做好学生的分层指导,做到有计划、有目的,落到实处:①拔尖学生的提高;②薄弱学生的补缺(给他们信心,稳定教学秩序); ③“偏科”学生的补偏(扩大学生升学机会)。
⑵做好迎接学业水平的研究工作。毕结业业年级各科都要研究《课标》,明确考什么和怎么考;研究近五年中考卷(教师必做),弄清题型、题量和难度变化,把握命题特点和趋势;研究中考复习的策略及措施,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⑶对《课标》和中考卷的研究一要抓得早,要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就开展研究;二要拓宽面,不仅毕业班要研究,非毕业班也要进行研究,使中考要求落实到每一个年级、每一个教师;三要经常化,使中考要求落实到教学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
(4)对结业学科,在加强常规教学的同时,把教学的关注点放到提高学生AB级等级的数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