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流动便利度|《中国人才》刊发《山东济宁: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点赞济宁人才工作有关做法
《中国人才》杂志2023年第5期刊发题为《山东济宁: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报道,点赞济宁市人才工作有关做法。报道内容如下:
“人才领航·科创未来”。日前,山东省济宁市召开人才科技创新发展大会,现场签约知名高校、特聘人才大使、表彰科研先进,再次发出“科技创新围着‘人’来走”的“最强音”。
织密“政产学研”高效联动创新网
去年10月11日,全国标准化内河新能源船舶制造项目在济宁开建;今年3月,项目提前100天完成桩基施工,已经完成研发、试水的新能源船舶距离批量生产仅剩“一步之谣”……从“建港”到“造船”,济宁港航物流产业之所以获得了飞速发展,与武汉理工大学的科研团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武汉理工大学与济宁港航物流产业的发展有着众多的协作点,此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必将进一步密切双方的‘政产学研’合作、强化协同创新。”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信思金表示,有了政府牵线搭桥,“产学研”合作才会摆脱各自为政的“三张皮”、更好地互动与融合。签约不仅有助于加速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对推动济宁高质量发展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以“政产学研”合作推动协同创新。向来是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的最有效方式之一,也是加速人才、技术、项目由高校向合作城市定向导入的科学路径。
4月8日下午,济宁市人才科技创新发展大会合作签约仪式举行,济宁市与山东大学签约共建山东省先进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与武汉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山东人才发展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织密了以高校“外脑”为基础的“政产学研”高效联动创新网。至此,济宁与260家高校院所实现紧密合作,753家攀登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校地联系越来越密切,重点科创平台开始频频落户济宁,一个又一个的科研成果也陆续实现转化。在相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山东晶导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建了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高效整流二极管、超快恢复二极管、桥式整流器以及稳压管等数十种不同系列产品的设计、研发和生产,加速推动中国半导体走向世界;浩珂科技有限公司与山东大学共建了土木工程先进技术与产业研究院,在川藏铁路线开展了岩爆防护技术研究,由此研发的焊接格栅解决了不良地质、铁路运输等多个复杂场景下的“卡脖子”技术,未来应用场景无限广阔……在创新实施“科研成果转化提速行动”、实行“市县企”三级联动和大额技术合同台账推进机制的基础上,仅去年一年,济宁技术合同成交额就达到了191.45亿元,募得金融机构科技成果转化贷款11.98亿元。
以优质生态激活多元创新主体
熟悉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的人都知道,业内“四大家族”均为日本和欧洲企业,国内龙头企业也多青睐北上广深等人才、资金、平台等要素资源更为丰富的一线城市。而在济宁邹城,一家专注于工业机器人、柔性协作机器人以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研发与创新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只用了不到10年时间便跻身国内机器人产业Top10,成为山东最大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基地,它就是珞石山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珞石成金”的背后,有着一个关于梦想的立志创业故事,但更多彰显出的,是科技人才的无限创新力。4月9日在济宁市人才科技创新发展大会现场,珞石山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庹华代表自己的团队,领取了“济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荣誉。
“从项目孵化、落地,到真金白银的政策扶持,再到派驻‘攀登干部’,实打实换上工装、扑下身子为我们解决问题……在我们看来,正是这种对人才和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让珞石稳定扎根在了‘孔孟之乡’并获得了快速发展。”谈到让很多人颇感疑惑的“小城造机器人”故事,度华一句话道出真实感悟:高质量的科技人才生态更有助于激活创新主体的活力。
为大兴科技创新之风、树立创新人才典范,济宁大张旗鼓地表彰“济宁科技创新杰出贡献专家”“济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5类科技人才和科研团队。
获奖名单中,既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春明这样的益大新材料合作院士,也有庹华这样的企业领头人,还有像山东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所长贾中青这样的科研平台负责人,和来自生产一线、善于创新的科研工作者。
近年来,济宁人才生态持续优化。大力实施了领军人才倍增行动,开通顶尖人才引进“直通车”,相继出台“产业人才10条”“创新驱动16条”“人才金政20条”,拿出真金白银大幅提高政策扶持力度,去年一年兑现人才政策资金2.3亿元,提供“科技贷”“人才贷”等金融服务14亿元,为各类人才成长创业提供丰沛“阳光雨露”,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42万人,合作院士92人、各类高端人才2100余人,高技能人才26.5万人。
助“231”产业集群“借才腾飞”
4月9日下午,济宁市人才科技创新发展大会新材料产业分论坛进入到了实地考察环节。与会者一同来到位于济宁高新区的山东瑞城宇航碳材料有限公司。在高导热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生产现场,世界第4条、国内第1条高性能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航天级生产线正在高效运转,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比头发丝还要细的丝状成品。这些看上去其貌不扬的“黑色丝线”出人意料,被业界称为“黑色黄金”,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核工业、轨道交通、电子信息等尖端科技领域,是新材料行业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手机发热和导热线有直接关系,换用碳纤维材料,热量很快就能排出:高铁和飞机的制动模块同样对散热要求极高,碳纤维材料能够最大程度满足导热需求、且耐用不变形……这种应用级新材料所带来的变革意义,绝不是单纯地针对某一产品、某一产业,而牵扯到了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谈到参与新材料产业分论坛的收获,山东瑞城宇航碳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象东直言,当以人才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深入到产业、甚至是企业的发展中,其强大的成果转化能力便一下显现了出来。
济宁市是传统制造业大市,有着深厚的产业基础,但也面临着极大的产业转型和升级压力,急需科技创新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此,济宁一方面积极打造“231”先进制造业集群,连年开展助企攀登活动,强化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另一方面,强力支持企业新上项目、技术改造和创新发展,此次以人才科技创新发展大会下的高端化工产业、新材料产业、智能制造(数字经济)产业、机器人产业等四个分论坛做思想和资源导入,同样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
近年来,济宁聚力建设现代产业高地,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把工业经济作为稳增长的“压舱石”和“动力源”,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开展“干部助企攀登”,重点抓好强企方阵攀登、产业链延伸攀登、技改攀登、金融助力企业攀登四大行动,持续壮大“231”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建设国家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中心城市。聚焦“亿吨大港、百万标箱”,强力突破现代港航物流高质量发展,打造山东对内陆和国际开放的桥头堡,让各类人才在济宁大显身手、攀登高峰、成就精彩。
会上,济宁还集中签约了一批人才科技项目,涉及13个县(市、区)和功能区,共计31个项目,合同总投资35.92亿元,引进人才210人。
长风破浪,未来可期。济宁将深入践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人才强市战略,全力打造人才科技创新发展高地,让创新创造活力在济宁大地充分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