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370800MB2855352K/2023-0176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 组配分类 工作计划
成文日期 2023-06-19 失效日期
有效性

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年工作要点

发布日期:2023-06-19 信息来源: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2023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10周年。全市文化和旅游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济宁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和关于文化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一手抓基层基础、一手抓文旅突破,加快提升文旅产业的经济贡献度、群众满意度、对外知名度,着力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世界文化旅游名城。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

1.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持续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系统、及时跟进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利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党校培训等形式,深刻理解其蕴涵的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在学懂弄通上下功夫见实效。

2.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文化和旅游工作特色,组织好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创作、展演展播展览等活动,推出一批舞台艺术和美术作品,办好文化文博活动,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城乡基层广泛传播。

二、全力提振文旅消费,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

3.实施文旅消费提振行动。全力落实省、市《大力提振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政策措施》,成立市文旅消费工作专班,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扶持景区和文旅促消费政策;持续办好文旅惠民消费季活动。以创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为抓手,创新推出“夜游”“夜娱”“夜购”“夜演”“夜宴”产品。全力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2023年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6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00亿元,精品旅游产业增加值达278亿元。

4.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出台《济宁市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完善督导推进机制,建成2023年年度重点项目,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5.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立文旅产业发展专班,完善重点文旅项目库、文旅企业资源库、文旅专家智库,开展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健全重点包装招商项目库、招商目标企业库、本地有融资需求企业库,瞄准大型国企、民营巨头、产业龙头企业开展对接洽谈、招商引资。筹办全市旅游发展大会,建成鲁源小镇一期、复兴之路文化科技项目,加快推进粮食记忆麷街等重点文旅项目,开展项目现场观摩活动。争创省级旅游民宿集聚区1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家,支持邹城创建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命名10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6.打造全国研学旅游中心。大力发展红色研学、考古研学、科普研学、生态研学,提升尼山圣境、微山湖等研学基地,做精“三孔”“两孟”等研学产品,举办首届中国研学旅游创新发展大会,打造全国研学旅游高地。

7.开展景区品质提升行动。持续开展A级景区品质提升行动,完成2023年度景区公共服务设施和业态提升工程。常态化组织A级景区体检式检查,实行“有进有出”动态管理。推动水泊梁山、邹城“两孟”创建5A级景区,北湖省级旅游度假区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进微山县、梁山县争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强景区之间道路“旅游化”改造,推动景区串点成线。

8.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根据乡村旅游资源禀赋和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开发乡村旅游,加强对上政策、资金争取,争创省级乡村旅游民宿集聚区1处、精品文旅名镇2处、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处。策划推出“相约济宁·好玩乡村”系列乡村旅游活动。

三、推进艺术创作繁荣发展,打造更多精品力作

9.打造文艺精品。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大型山东梆子近代戏《竹竿巷》启动二度创作,肢体剧《老人与海》(暂定名)剧目创作,确保山东省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创作扶持项目顺利结项。打磨提升青少年戏剧《桂梅老师和她的孩子们》(暂定名)等一批优秀剧(节)目。举办济宁市第五届新创作优秀小型剧目汇演等活动,实施“红色百年·大运流长—大运河文化主题美术创作工程”第三年工程,推出黄河、运河文化主题精品美术作品。

10.繁荣文艺市场。以办好第十一届全国杂技展演活动为重点,持续打磨提升参展作品。强化市直剧场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推出“乐响济宁·共圆梦想”月末系列音乐会、“星火传承·畅响济宁”戏曲文化惠民演出等活动,进一步丰富文化惠民演出形式。

11.推动院团发展。联合保利院线开展济宁本土优秀剧目巡演活动,拓宽济宁“院团+院线”市场化路线,打响济宁演艺品牌。培养年轻新演员,举办市直国有文艺院团业务技能大赛,积极参加全省各类培训和专业比赛。

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讲好新时代济宁故事

12.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完成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两线范围勘定,编印文物保护工作导则。推进曲阜孔庙、嘉祥武氏墓群石刻等文保修缮工程,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做好第六批济宁市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公布工作。实施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化展示利用工程,筹备济宁国宝媒体访谈栏目,开展文物法律法规宣传普及,提高全民文物保护意识。

13.发掘考古遗址资源。推行“先考古、后出让”制度,推广文物影响区域评估“济宁模式”,试点建立“区域评估+分层级调查勘探”模式。继续实施邾国故城等考古项目,落实《关于推进国有建设用地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置工作的实施意见》。建设曲阜儒家代表性建筑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嘉祥武氏墓群石刻和金乡鱼山堌堆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实施曲阜鲁国故城、汶上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功能提升,培育微景观、新地标,提高开放管理水平。

14.挖掘革命文物价值。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跟踪指导微山铁道游击队队部旧址修缮安防等项目,推动打造金乡县红色文化街区。组织文化遗产日和红色文化主题月活动。联合市直有关单位,做好《山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条”》(试行)贯彻落实和宣传推介工作。根据上级部门安排开展馆藏革命文物评估定级。推动《济宁市黄河流域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落地实施。包装、策划革命文物重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山东省冀鲁豫革命片区保护利用规划项目库实施名单。

15.建设博物馆之城。实施国有综合博物馆“一县一馆”工程,推动大运河微山湖博物馆(微山县博物馆)、泗水县博物馆、嘉祥县博物馆开展主体建设、布展等各项工作,推动济宁河道总督府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持续推进国有、非国有博物馆设立备案工作。加快乡村(社区)博物馆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创新博物馆宣传模式,探索让“馆藏文物活起来”新模式、新思路。推进汶上县中都博物馆馆藏金属文物保护等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开展。推进馆藏文物定级工作。开展博物馆定级评估培训、模拟工作,推动博物馆提质升级。围绕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创新开展社教活动、直播活动,积极组织全市博物馆开展“六进”活动。指导全市文博单位,开展全国文化文物统计工作。

16.深化非遗赓续传承。创新开展非遗宣传展示展演活动。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活动,推动非遗进学校、进社区。做好国家级第六批非遗项目传承人申报后续跟进工作,开展省级非遗传承人申报。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

五、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17.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十周年为契机,依托“尼山书院”“乡村儒学讲堂”,开展儒学公益讲座、经典诵读、国学夏(冬)令营、“六艺”体验、非遗体验等活动,举办国学传承活动1000场,培育市级“典范性儒学讲堂”20个,擦亮“儒学原乡·文化圣地”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精心组织第六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申报。

18.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市文化中心服务水平,组织做好第七次全国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加快城市书房、阅读驿站建设,积极构建15分钟公共阅读服务圈。开展基层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情况摸底排查,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定期组织服务效能专项督导检查或观摩交流活动,确保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常态化开放。做强文化志愿服务品牌。打造培育一批乡村文化建设样板镇村。

19.办好文化惠民活动。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聚焦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提升,围绕黄河大集春节季、冬春文化惠民季、“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主题,开展“百场戏曲进校园、千场大戏进农村、万场演出惠民生”活动,完成送戏下乡4500场,群众文化活动1.5万场。完善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服务体系,严把放映服务质量,确保放映农村公益电影2万场。持续开展农家书屋书籍补充更新工作,不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阅读活动。

20.促进群众文艺创作。加大群文创作投入与保障,开展全市群众文艺优秀新创作品征集评选,打磨提升一批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备战全省第十三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创作推出一批小戏小剧优秀作品,积极打造群众性小戏小剧汇演活动品牌。

六、推进广电新闻出版行业发展,推出弘扬时代正能量佳作

21.推进广电事业繁荣发展。督促各县市区播出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做好重要活动期间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网络安全和设施保护。健全应急广播覆盖网络,在实现行政村终端全覆盖的基础上向自然村延伸,打通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繁荣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创作,推出一批有影响力、叫得响的精品佳作。提升节目原创能力,打造更多“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节目精品。组织开展公益广告征集评审和集中展播活动,推出更多温润心灵、弘扬正气的优秀作品。

22.推动新闻版权事业发展。持续开展报纸、期刊、内资出版物审查核验工作,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监管。开展版权创建活动,积极争创省级版权示范单位。持续推进使用正版办公软件工作,提高正版率。开展版权宣传培训,提高公众版权意识,提升著作权登记水平。

七、深化文旅交流推广,扩大济宁文旅品牌影响力

23.强化文旅宣传推介。编制济宁市文旅营销推广方案。继续参与省厅联合推介捆绑营销,在央视投放“文化济宁”形象广告。针对90后、00后等主流旅游消费人群,推出6大系列20条旅游线路(产品)。策划“黄河大集”“周游济宁”旅游线路(产品)创新设计大赛等营销推广活动,大力提高济宁知名度美誉度。

24.深化对外交流合作。策划举行文旅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文旅研修基地揭牌仪式。线上线下相结合,面向日韩等国家和台港澳地区举办文旅交流及促销活动,积极扩大海外游客市场,打造独具孔孟特色、彰显济宁风采的对外文旅交流品牌。

25.放大新媒体宣传效应。利用网络PC端、手机APP及电视、报纸等多种宣传媒介,构建“1+N”媒体矩阵。整合文旅领域重点新媒体资源,探索打造线上交流推广资料库。

八、提升文旅监管水平,促进文旅市场规范有序发展

26.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机制。实行安全生产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力促从业人员和培训教育“两个全覆盖”,实现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两个全通过”。完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分级管控双重预防、假日旅游突发事件应对三项机制,健全安全应急预案,开展处突应急演练,预防关口前移。

27.加大文旅市场监管力度。深入推进“扫黄打非”五大专项整治行动,大力净化广播电影电视市场秩序。深入开展“网剑”行动、虚假旅游广告宣传、“零负团费”、假导游、强迫消费、养老诈骗、“不合理低价游”等整治行动。加快推进全域旅游执法,对市级以上文保单位实现巡查全覆盖,积极构建文物旅游协同保护新格局。深入开展网吧、歌舞娱乐、演出、网络直播等专项整治工作,切实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定期组织文旅法律法规宣传活动,不断扩大文旅执法社会影响力。扎实推进全国文化市场技术与服务平台等5大平台高效运转。组织实施执法专题培训班,实现市县两级执法人员培训全覆盖。

28.提高文旅市场服务水平。推进文旅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组织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创建,推动文旅市场规范有序发展。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对旅游饭店、星级民宿的复核和评定,在星级饭店推行“首席质量官”“标杆服务员”制度,推进旅游民宿星级评定,打造优质旅游服务品牌。加强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组织依法办理登记、履行备案手续、开展内容审核。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网办能力,大幅压缩办事周期,更大力度利企便民。

29.发挥文旅行业协会作用。围绕文化旅游行业标准化开展广泛调研,建立文化旅游标准化备选专家库,筹备组建全市文化和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强行业协会管理,抓好文化协会建设,鼓励文化协会策划文化品牌活动,多出精品力作,讲好济宁故事,切实发挥作用。

30.推进智慧文旅建设。提升重点景区客流监测与指挥调度平台功能,加强智慧文旅远程监管能力,完善重点景区客流监测与指挥调度平台功能,规范4A级以上景区实时客流、视频监控数据,实现与省级监测平台实时对接。在全市景区、文化场馆推广使用“好客山东云游齐鲁”智慧文旅平台,宣传信息资讯和优惠活动。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宣传业务培训,严格网络信息发布审查制度,守好网络安全底线。

31.统筹疫情防控和恢复发展。在认真落实上级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研究推出制定扶持旅行社发展的政策措施,继续执行旅行社暂退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政策,开展旅行社责任险补贴试点。召开旅行社复苏发展座谈会,举办导游素质提升培训班,全力推动旅行社复苏发展。

九、增强服务保障能力,夯实文旅发展基础

32.加强文旅法治建设。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严格履职法治建设责任,落实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加强对一线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行政执法公示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实施“八五”普法规划,组织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推动普法宣传“进景区、进场馆、进社区”。

33.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做好省市综合考核、市直部门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调度督导。科学编制机构和人员规划,抓好机构设置和人员调配。开展“大学习、大培训、大调研”活动,制定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精准设置举办专题班次,实现全员大培训。加大对文物考古、儒学传播、产业发展、文化创意等紧缺人才引进力度,提升在职人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素养,培养一批文化和旅游领域高层次人才。

34.提升财政保障能力。强化预算编制和资金争取。开展绩效管理工作,通过绩效监控、绩效评价、全覆盖审计、单位财务考评等多种手段,加大事前控制、事中监督力度。开展局属单位财务内部审计工作,加强对局属各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管,规范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