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37080074985039X5/2023-0605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济宁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组配分类 重点工作执行落实
成文日期 2023-07-11 失效日期
有效性

市行政审批服务局2023年上半年重点工作落实情况

发布日期:2023-07-11 信息来源:济宁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兄弟部门、各县市区的大力支持下,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按照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目标要求,坚持便民惠企提速增效一条主线,构建全周期、全过程双全服务体系,实施营商环境提标、政务服务提速、行政审批提质三大工程,打造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营商环境、政务环境,全力护航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汇全市之智,聚全市之力,建设全国一流营商环境

(一)坚持高位推动,持续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在省委、省政府的示范引领下,济宁市进一步优化组织架构,组建由书记、市长亲自挂帅、牵头推进的济宁市持续深入优化营商环境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领导小组,成立常务副市长直插一线、靠前指挥的优化营商环境指挥部作战体系,累计召开9次高规格的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今年初举办了市委组织部牵头的优化营商环境干部教育培训,强化队伍建设,狠抓工作落实。14个县(市、区)全部成立主要负责同志牵头、县领导分包负责的推动机制,形成全市上下共同推进营商环境建设的强大合力。建立狠抓正反典型督导机制,实行旬调度、月汇报、季通报和蓝黄红榜销号推进制度,市政府督查室成立专项督查组,集力集效抓重点、强突破,上半年印发2期营商环境督查通报获市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市人大、市政协针对营商环境建设开展专题调研和民主性监督,市纪委监委开展营商环境专项监督,构建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二)强化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山东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在严格按照上位法的规定和要求的基础上,将我市政策水平最优、实施效果最好的19条改革举措固化入法,制定《济宁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于今年4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集中宣传、系统贯彻、强化督导,统筹抓好落实,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提供坚实法治保障。比学赶超全国最高标准、最优水平,以市委名义印发实施济宁实施方案,通过学习借鉴北上广深等先进城市最新改革举措,充分吸收全国现场会上25个代表城市典型经验,消化融入我市自选动作,提出134项任务、316条具体措施,立足既有优势持续扬长处、当标杆,针对短板弱项加力补短板、缩差距。牵头制定《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从深化放管服改革、升级县域政务服务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强化项目保障、助力县域投资项目提升效益三个方面,进一步扩权赋能、创新机制,全力推进政务服务提质增效、惠企政策快享直达、项目保障精准到位。出台助力港航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集成,制定《支持现代港航物流产业突破发展十条措施》,做好从项目策划到立项审批、开工建设直至竣工投运全周期服务。

(三)发力惠企纾困,大力开展“宜企同行”行动。今年以来,深入贯彻落实山东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借鉴浙江小微你好服务模式,提出宜企同行专项行动,全面铺开常态化联系服务市场主体工作,聘请200位企业家担任营商环境体验官、选定2000家市场主体作为营商环境监测点,精准采集意见诉求,实时监测满意度变化。组织市县两级政策辅导培训360余场次,建立由县级领导带队8个服务督导组,推动实现政策面上全覆盖、点上全直达。今年上半年,走访市场主体9.61万余户,解决问题6100余条,帮助8000余户小微企业获得贷款53.89亿元,惠企通平台汇聚政策7.4万条、实现218项惠企补贴线上申领。有关做法获《光明日报》、凤凰网、山东政事等媒体平台报道。

二、坚持智慧引领,聚焦便民利企,打造全省领先政务服务

(一)标准化筑基,打造有标可循、依标而行政务服务。一是抓实事项标准化。以山东省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梳理和管理系统为依托,逐项编制我市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实施清单和办事指南。市级完成对1162个政务服务事项认领、维护发布工作,市级政务服务事项基本目录完成率、实施清单完成率、办事指南完成率均为100%。起草完成《济宁市政务服务事项清单(2023版)》(征求意见稿),涵盖市县乡三级政务服务事项。制定并发布《济宁市行政许可事项清单(2023年版)》,组织主管部门及实施机关425项行政许可事项逐项编制实施规范和办事指南,严格依照清单实施行政许可,扎实做到一张清单管到底、清单之外无审批二是抓实管理标准化。以建设现代智慧“政务综合体”为定位,持续拓展智慧办事、宣教互动、公益服务、“市民客厅”功能。编制《政务服务大厅现场管理标准化手册》,完善政务服务管理体系,从功能设置、设施设备、服务规范、秩序管理、监督考核等方面进行规范,确保“物有其位,人有其责”。市县同步打造全新一体化“网上办事区”,梳理形成涵盖160项高频网办事项清单,制定网办流程服务指南,引导、协助办事群众网上办、掌上办。开展“首席事务代表”赋码监督,一人一码、背对背评价,政务服务“好差评”不仅“面对面”更多“背对背”,以窗口服务评价促服务质效提升。三是抓实基层政务服务场所标准化。出台《便民服务中心星级评定标准》,制定服务规范、帮办代办等11项评星定级标准提升基层便民服务中心管理水平开展基层便民服务中心(站)评比,评选首批优秀基层便民服务中心(站)20个。梳理制定《济宁市乡镇(街道)政务服务事项清单(2023版)》,鼓励各县(市、区)进一步向乡镇(街道)赋权扩能。

(二)数字化赋能,打造现代智慧、触手可及的政务服务。坚持发挥数据赋能关键支撑,着眼于“网上办、掌上办、智能办”持续升级,让企业和群众享受易办、好办的政务服务。一是搭建“爱山东·济e办”政务服务平台体系。突出整体统筹建设,完成市县乡村四级网上服务站点全覆盖,推动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全市1.6万余网办事项网上可办率达100%,企业和群众基本实现“上一张网办全部事”。二是拓展“掌上办”服务。丰富“爱山东”APP济宁分厅建设,实现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民政、卫健、交通等领域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掌上可办”。建设“一件事”掌上服务专区,助残一件事、我要开网约车、生育保险待遇核准支付等30项“一件事”实现掌上可办。三是推行“智能审批”服务。在企业开办、项目审批、住房保障、交通运输、卫生健康等领域,推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建筑垃圾处置、港航水路运政等277项全程电子化审批服务,建筑业企业资质简单变更等121项简易许可实现无人工干预“秒申秒办”,实现群众和企业办事“零等待、零纸质、一次办、不见面”。四是助力“无证明城市”建设。深化电子证照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应用,在全市应用“无证明”数据共享和核查平台,市县两级2208项用证事项实体证照实现“免提交”,政务服务业务办理享受“免带、免交、免出示”纸质证照材料的便利。比如,在办理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许可事项时可通过核查平台共享调取,在线核查驾驶员身份、驾驶证等信息。同时,在政务服务网上线“电子证照通”,为企业群众提供127类电子证照证明在线开具、自主下载服务。五升级静默认证推广整点报时服务模式,精准识别、提前发现企业和群众办事需求,及时提醒、主动服务,提醒企业群众按期办理年审、资质等,并提供申办指导,避免因逾期未办导致行政许可证件、资质失效。目前已有3100余名群众、1500余企业接到暖心提醒,并在远程指导服务下顺利完成事项办理。

(三)场景化创新,打造个性便利、集成高效的政务服务以问需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推行“走流程、坐窗口”活动,以“用户思维”促服务提升,以“企业角度”探政策落实,让企业和群众办事体验更贴心、办事速度再提速一是聚焦集成办拓展“一件事”场景。减、并为原则,开展业务流程再造和优化设计,减少重复环节、重复材料,形成政务服务套餐创新推出城镇污水排入管网、户外广告设置、市政设施建设、我要开网约车等85场景式一件事同时,按照“1+N”联动格局,完善布设一件事综合专窗和分领域专窗,实施一件事主题叫号,确保各窗口、各部门协调联动、高效办事。二是聚焦跨域办拓展“异地好办”场景。上线“跨域通办专窗平台”,构建线下专窗“云见面”通道。通过配有语音、摄像、高拍仪功能的电脑设备登录,进行文字、文档、图片等传输,实现即时、可视、精准的“云见面”交流,提升异地办效率和精准性,增强“回到当地办”的体验感。建立完善异地沟通协同联络机制,更新明确全市169跨域通办窗口及1092跨域事项联系人,确保15分钟内找到人、办成事。三是聚焦“关键小事”开发便捷应用场景。开发上线购房济e打通工改、信用中国、房产预售备案等系统,增加房地产项目审批、规划平面图、企业信用、监管处罚、预售网上备案等信息查询,让群众买房更放心、更透明。上线购房济e以来,访问量达到30万条。推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报装一件事,变“线下跑”为“掌上办”,新能源车主通过爱山东APP“零材料”、足不出户即可“点单就办”。开发“病历掌上查”电子应用,群众实时在线查询检验检查、体检报告、门诊病历、住院病历、门诊费用、住院费用及门诊处方等7项就诊全流程医疗信息,更快捷、更透明、更全面地掌握自身就医信息。

(四)立体化服务,打造暖心贴心、省心放心的政务服务。主动服务、无事不扰服务理念,健全全方位立体化服务体系,推动政务服务好办”“快办”“易办一是推行就近办。在城区高质量建设“政银合作”服务站点,选派政务人员入驻合作银行现场办公,实现营业执照办理、公章刻制、发票申领、银行开户以及贷款业务集成式办结,有效解决办理营业执照和开通账户两头跑的问题。目前,城区14家银行84个网点设置服务站点,多点布设自助服务终端300余台在园区推行“园区事园区办”,在企业的家门口设置“一站式”窗口,实行定制式”“保姆式的服务,不断推出企业开办主题式套餐和零费用服务。全市共建立一站式窗口25个、企业服务中心23个,组建11827支帮办代办队伍,可承办近106项帮办代办业务,有效缩短企业办事周期、简化办事程序。二是推行帮代办。坚持一帮到底服务理念,优化帮办代办服务机制,全力打造素质高、作风实、能力强、服务好的帮办代办队伍。设置“首席帮办专窗”,首席代表值守一线窗口,充分发挥业务技能精湛、管理经验丰富、善于统筹协调的优势,主动靠上服务,全链条帮办导办,实现政务服务“零距离”。三是推行局长走流程。通过一把手亲自体验线下窗口办理流程,认真查找企业和群众办事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堵点,进一步优化窗口服务流程,打通群众办成事的最难一环”“最后一公里

三、深化改革创新,保障项目、资金,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是登记服务水平保持全国领先。在城区各金融网点开通企业登记窗口,率先在全省上线电子营业执照小程序山东专区,深化电子营业证照各领域应用,企业开办一直保持零成本、半天办结的全国最优水平。6月份在我市召开的全国市场主体登记规范化现场会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省市场监管局对我市相关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二是高标准完成国家改革试点任务。开展市场主体登记规范和智能应用服务全国改革试点,开发市场主体登记智能辅助系统,形成审查标准知识库,实现登记标准的智能提取和申报数据的智能识别。目前,智能应用系统已上线运行并全市推广。开展电子营业执照+移动入网融合应用全国改革试点,开发基于电子营业执照的互联网接入支撑系统,实现以电子营业执照为媒介的互联网接入业务办理。目前全市已有100余家市场主体实现电子营业执照移动入网。三是实施二码合一改革。将纸质营业执照二维码与电子营业执照二维码二码合一,形成集成市场主体身份信息的企业码,实现市场主体身份信息一码覆盖,扫码即查。四是全力服务市场主体股改上市。主动对接上市专班成员单位联合开展服务,组织各县市区审批部门召开企业股改上市登记培训会,统一股改登记审批标准,构建市县一体的股改登记审批体系,累计完成14家公司股改登记审批。

(二)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力保障国家、省市重点项目。一是持续提升“工改”成效。在全省率先建立工程审批改革“揭榜挂帅”机制,确定第一批工业项目建设落地“一件事”、加强联合验收全环节监管、推行商品房购置济e查·高兴购服务等20项“揭榜挂帅”项目,打造“370”全流程帮办代办服务体系、工程建设项目“五线并行”服务模式、竣工验收审批标准化、“济小验”服务品牌等5个典型案例。加强工改系统数据监测提升,完成省住推送的8个国家、省金融工具签约项目手续保障,完善第一批34个保交楼项目信息,优化100个省级重点项目信息。2023年省工改深化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若干措施》中,济宁承担8“工改”试点工作,数量居全省第一。二是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把落实黄河国家战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严把项目审批准入关口,今年以来我市黄河流域无新增三高项目,无新增排污口。优化项目审批服务,在全省率先出台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政策集成《优化项目审批服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围绕工程建设项目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4个阶段明确12条具体措施,对黄河流域重点项目审批全流程、全过程进行优化提升,全力全速保障黄河流域国家重大战略走深走实。三是一线保障省市重大项目建设。出台《济宁市2023年护航项目十大攻坚突破行动分工落实方案》,联合市总指挥部推进保障办,共同赴济宁港航、济曲快速路、华侨城、五大中心项目、新材料产业园、经开区智慧谷等重点项目、园区开展一线问需快速推动项目手续办理。目前,326个省、市级重点实施类产业项目审批保障任务已完成82%67个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审批保障任务已完成90%,超额完成上半年双过半任务。在服务保障专班评议中连续四次评为第一名,被团市委评为济宁市青春担当好团队四是服务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全面优化审批服务流程,从开辟绿色通道、强化数据赋能等方面推出保交楼政策组合拳。推行预售许可电子证照,实现零跑腿模式,5件材料免提交,平均节约审批用时3个工作日;实施装配式建筑容积率奖励告知承诺制,平均每个项目节省办理时限15天,相关奖励折合经济效益约500万元;出台豁免清单,规范规划调整情形,明确12类项目无需办理相关审批手续。4,省工改办对我市优化审批服务保交楼配套政策予以刊发推广。

(三)创新工作模式,推动对上争取和招商引资再上新台阶。个月召开一次全系统对上争取交流座谈会,连续发布3期对上争取和招商引资情况通报,市县一体推动全体人员深研政策、细化清单、放大争取成效。组织到市人社局专题对标学习实施对上争取攻坚突破行动,包装策划对上争取攻坚事项。今年以来,全市审批系统共策划项目19争取项目15个、资金6.6亿元,在全市对上争取工作中始终位于第一档次。会同市投资促进局实地核查乾钢金属等6个招引项目落地情况,全流程跟踪对接2招引项目立项、注册登记、购买设备、投产开工等进程,到济南市现场解惑某生物科技公司法人后顾之忧,吸引更多企业到我市投资兴业。截至目前,2个项目已完成营业执照办理和立项,2个项目正在对接洽谈,招引工作被市投促局刊发推广

四、紧贴社会民生,服务千行百业,助力增进群众福祉

(一)服务建筑业。出台《服务全市建筑业提质升级“四上”企业培育实施方案》,推出惠企资质政策“免申即享”、一企一档重点培育、市县一体专员服务、沉浸式调研、一对一指导等举措,不断优化建筑业资质审批服务,建立“四上”企业培育长效机制。自该实施方案出台后,市县审批部门已办理建筑企业资质升级业务132件,“一对一”帮扶指导建筑企业162家。     

(二)服务港航物流业。我市现有水路运输经营企业160余家,营运船舶6000多艘,为进一步便民利企,以《水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和《船舶营业运输证》延续换证大年为契机,联合网络信息科、新点公司,创新实施“两证”电子证照。组织县区开展业务培训学习,从如何申报到如何受理审批,就审查要点、审批标准、操作流程等进行全面讲解指导,在630日之前证照换发完毕。联合市交通局、市财政局、市邮政管理局,向省交通厅申报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样板县,嘉祥县、微山县分别以第1名和第8名成功入选,获得省财政一次性奖补资金100万元。联合市交通局、市财政局,向省交通厅申报山东省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工程。梁山港山东京杭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工程成功入选,获得省财政一次性奖补300万元。

(三)服务公共交通事业。按照《济宁市国家都市公交建设示范工程创建实施方案2023年度任务清单》要求,配合市交通局,全面推广助学公交,做好相关线路的开通、优化调整许可工作。截至今年4月,对内环高架以内具备条件的46所中小学全部开通助学公交,完成助学公交覆盖率实现100%的任务目标。加快推进都市区公交一体化促发展配合市交通局,深入企业一线,做好前期审批服务工作,完成2023年济兖(含大安机场)公交线网优化调整方案(初稿)。下半年,根据客流量分析、路网分布、车辆运营等情况,科学规划、深入调研,结合大安机场的运营时间,有序开通主城区县(市、区)至兖州城区或大安机场的公交客运线路,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公共交通运输体系,方便市民跨区快速出行需求,助推都市区更高更快的发展。

(四)服务卫生健康事业。一是增加老年医疗服务供给,破解老年就医难题。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失能失智、高龄及空巢老人健康问题突出,增加老年医疗服务供给成为我市破题之举,也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一老一小”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经多次赴省卫健委请示汇报和沟通交流,512日,省卫健委同意我市设置三级老年病专科医院,并给予备案。二是开展执业药师注册事项启用电子证照试点工作。聚焦深化便民服务,充分利用信息数据共享,全省率先探索在执业药师注册事项中启用电子证照,免除纸质证照来回邮寄时间和成本,改变以往证照丢失补证的繁琐手续,实现执业药师注册事项减环节、减时限办理,深化执业药师注册事项全程网办改革力度。将执业药师注册电子证照数据实时共享至监管部门,确保监管部门能够实时获取注册信息,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着力构建可在全省复制推广的执业药师注册监管新模式。三是开展医疗器械自动售货经营模式试点工作。作为全省唯一开展此项试点工作的地级市,制定《济宁市医疗器械自动售货新业态经营模式许可备案试点工作方案》,明确医疗器械自动售货经营条件、许可备案流程、申报材料标准。梳理医疗器械目录清单,结合医疗器械企业需求及群众用械需求,在保障群众安全用械的前提下,确定医疗器械自动售货产品目录。医疗器械自动售货试点的落实,满足群众24小时用械需求,促进医疗器械经营市场主体的创新发展。截至目前已为1家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进行自动售货备案。四是深化电子化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涉水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全程电子化改革,网上预审申请材料,提前介入指导,发放电子证照,实现企业办事“零跑腿”。

(五)服务文化教育事业。一是推动教师资格认定一次办好。相继推出就近体检、全市互认,线上确认、一次不跑,部门联动、减证便民,政策宣讲、校内可办等举措,极大方便教师资格认定群体。提前5天发布认定公告,明确时间、条件、流程、注意事项等;组织召开教师资格认定专题培训,提出“三不准一畅通”要求;认真梳理常见问题,印制明白纸;各县市区均设置咨询电话、专人接听;开展“教师资格认定进校园”活动,共分启动仪式、政策宣讲和集中办理三个阶段,努力让毕业生“少跑腿”“快办事”“办好事”。截至目前,全市完成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13000余人次,整体工作平稳有序。二是破解民办学校审批难题。针对民办教育领域法律法规原则性强、实操性弱的问题,搜集省外7地市,省内5地市民办学校设置的相关规定,起草《济宁市民办高中段学校管理办法(草案)》,对举办者资格、申请材料、审批流程等进行细化明确,规范学校设置审批,基本形成我市民办学校准入标准。三是深化“智能化”审批改革。完成济宁政务服务网教师资格认定专区搭建,将中国教师资格网申报端口、体检机构信息、线上认定入口进行物理归集,实现全市教师资格认定“一网通办”;在科教文卫领域审批业务嵌入特殊环节模块,规范现场勘验、专家评审等环节的线上办理,全省首创,实现消毒产品、涉水产品“咨询申请审批发证”全程网办。

(六)服务城市管理。济宁市依托政务服务网和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以下简称“运管服平台”)双向对接反馈,实现城市运行领域审批结果信息即时、无障碍推送,监管信息智能化反馈,审批效能和精准监管同步提升的审管一体化新格局,实现户外广告、渣土运输、垃圾分类等多领域审批、监管“一件事”,全力打造“审批助力监管、监管带动审批、协同保障线上、信息双向推送”的审管联动模式。在620日全国首届城市治理现代化高峰论坛上,济宁市行政审批服务局代表济宁市,介绍我市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与城市管理一网通管“两张网”联合发力,城市治理日益智能化智慧化的经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