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济宁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 (第3场),介绍打造高质量行政执法监督体系,为营商环境提供一流法治保障相关工作情况。
近年来,市司法局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从强化行政执法监督这个“小切口”入手,着力推进便民利企,积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切实提升企业、群众满意度、获得感,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聚力执法监管 夯实法治化基石
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印发《关于统筹推进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指导全市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制定本地区、本领域、本部门行政裁量权基准,并向社会公布,确保执法尺度细化量化、裁量边界明晰透明,有效预防同案不同罚、处罚畸轻畸重等现象的发生。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信息化应用机制,将行政裁量权基准内容嵌入“济宁市行政执法网上办案平台”“济宁执法” APP,目前已锁定87045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内容,有效促进行政执法更加精准高效。开展优化营商环境行政执法专项整治和行政裁量权基准落实情况专项督察,计划用3个月的时间,集中整治“逐利执法”、执法不规范、“机械执法”和执法不文明等行为,推动执法部门规范执法、文明执法。
推进包容审慎监管。积极推动行政执法从“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从“重处罚”向“重指导”转变,综合运用合规指导、政策辅导、警示告诫、走访约谈等方式,告知行政相对人违法事实、认定违法的理由依据、应当履行的义务、信用修复方式等,并指导其改正,督促其依法合规开展活动,为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赋能增势。出台“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清单,涵盖市场监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建、城市管理等5个行政执法领域,共36项,涉及领域全省最广、清单事项全省最多,截至目前,已办理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案件32件,40余家企业受益。升级全市“不罚轻罚”清单3.0版,涉及公安、农业农村、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税务等25个行政执法领域,共396项,实施以来,全市共办理“不罚轻罚”案件22255件,减免罚款金额3350万元,受益企业19821家。
注重典型示范引领。建立行政执法典型案例收集、发布制度,在“法治济宁”微信公众号开辟“行政执法典型案例”专栏,每周一篇典型示范,年底结集成册发给执法部门集中学习使用。聚焦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生态环境、住建、行政审批等关系营商环境建设的重点执法领域,从执法主体、事实认定、证据采信、法律适用、行政裁量权基准适用、执法程序等方面,释明行政执法示范点,引导行政执法部门规范执法,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聚力执法协作 当好企业护航员
规范涉企检查,最大限度减少对市场主体干扰。探索建立行政检查清单制度,指导执法部门制定年度联合检查计划,制作个性化联合检查表单,细化检查流程,明确检查事项、依据、范围、方式、时间等,确保涉企行政检查“综合查一次”。
推行企业行政合规指导,强化企业合规意识。市司法局以泗水县为试点,发布《泗水县企业行政合规指导清单》,明确316条事项,覆盖泗水县17个部门,23个领域。详细阐述常见违法行为表现、法律依据及违法责任、风险等级、合规建议、指导部门等内容,从预防行政处罚的角度发挥法律的指引功能和行政指导作用,帮助市场主体抓前端、治未病,快速对号入座,精准识别行政违法风险点,极大提升了企业合规意识,增强了企业现代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清单》实施以来,组织相关执法部门、法律顾问送“单”进企,对6家企业开展了“上门体检”服务,指出潜在违法风险点12处,帮助企业避免损失达到3万余元。
打好执法协作组合拳,激活企业发展新动能。加强行政执法队伍能力建设;组建行政执法监督专家库,聘任了32名来自社会各界的行政执法监督员,推动涉企执法问题解决在基层一线。同时,先后联合公检法及编制部门出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行政检察与行政执法监督、行业监管与综合行政执法的有关办法和意见,发挥部门联动形成监督合力。印发《关于推动行政执法监督与“12345”热线建立合作机制的指导意见》,推动执法监督靠前一步拓展“监督源”。
聚力执法质量 减负增效促发展
“减证便民”,助力“无证明”创建跑出加速度。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市“无证明城市”服务系统、“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和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同行政审批、发改、市场监管、大数据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打破证明事项的政策瓶颈,打通数据壁垒。自2019年以来,取消证明事项1484项,公布免提交证明事项434项。2023年,公布了实行告知承诺制的证明事项405项,涉及市场主体准营、不动产登记、资格认定、医疗保险、社会救助、法律服务等22个重点民生领域,受益企业10万余家,全市行政许可事项提速率达到98%以上。
智慧赋能,全流程提高行政执法质效。济宁市投资1600余万元,在全国率先打造行政执法人员培训考试、行政执法网上办案、行政执法监督三大信息化平台,推进“济宁执法”APP正式入驻山东通,实现执法人员在线便捷执法。截至目前,已培训执法人员3.9万余人,网上办案11.4万余件,汇集执法监管数据210万余条,开展电子案卷评查735份,针对发现的问题发出监督意见书117份,全面实现了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程序网上流转、执法活动网上监督和执法情况网上查询,行政执法质量和效能“双提升”。
评估增效,全方位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建立全国首家行政执法效能评估中心,创新探索行政执法效能评估制度,建立由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60个三级指标为主体的“5-17-60”评估指标体系,先后发布了2021、2022年度《行政执法大数据分析报告》《济宁市赋予乡镇(街道)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大数据分析报告》《济宁市行业监管与综合行政执法大数据分析报告》,推动执法监督更加精准高效。营商环境评价连续4年居全省第一档,企业家满意度问卷调查居全省第1位。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下一步,济宁市司法局将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行政执法专项整治工作为契机,不断压实责任、狠抓落实,全面推行包容审慎监管,着力破解影响营商环境的痛点、难点和堵点,全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济宁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