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2022—2023学年第一及第二学期主要教学活动
一、重点工作
(一)启动实施三大行动
1、读书行动:贯彻落实“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通过开展共读一本书、上好专题课外阅读课、读书作业展(推荐卡、摘抄、读后感、手抄报)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2、健体行动:启动实施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省级改革示范区建设。提高体育课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学生体质训练常态化,校园运动活动常态化。组织开展好春季运动会。
3、写字行动:学生书写规范性训练,落实“提笔即是练字时”的写字教学理念,严禁学生使用涂改液、可擦笔,严格按照各学段、各学科规定,训练要求学生使用铅笔、钢笔。
全力推进书法教育,以创建“王羲之书法学校”“楹联学校”为引领,大力创建书写氛围,建立书写教室,开展书法比赛,进行作品展示活动,在全校掀起“写好字”的高潮。
(二)坚实推进才艺教育
秉承“让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一项终身爱好的才艺和有用的技能”的理念,重新启动学生才艺大赛。以赛促学,挖掘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培植一批学校展演节目。既包括传统节目,如孔庙雅乐,也包括传统文化主题新节目,作为对外展示的才艺名片,为来宾参观、联片教研、元旦汇演、开学季、毕业季做好准备。
(三)积极探索学科融合
开设“一课与一育”融教课程,将劳动与语文、数学、科学、美术、音乐等学科融合,编制“全学科融合劳动清单”。每位教师基于本任课学科提交一份本年级的“学科融合劳动清单”、教学设计案例、多媒体课件。探究统一标准格式的表格模版,建立分年级分学科“融合劳动清单”,并争取印刷成册。
(四)系统落实双减政策
双减的关键不是减负担,而是在提质量,以“提”保“减”。教育教学管理中,以年级部为单位,以学科为分组,探讨拟定出我校“双减”的详细方案,即拟定每个年级每个学科的双减目标和任务,以及落实策略,考评策略等,为未来学校发展提供2.0的参考样本。
(五)尝试作业编制2.0探索
组织各年级、各班级、各学科要加强以校为本、以班为本、以学习进度为本的作业设计。对照课标要求,做好顶层设计,然后分年级、分学科、分学期、分单元、分月度、分周次到分课时,建立起我校的作业设计体系。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层次、多元智能等个体差异,体现作业的设计的灵活性、弹性和创新性,增强对素养能力提升的考评。组织开展作业设计创意大赛,建立作业布置的管理流程。
(六)提升课后服务品质
我校目前的课后服务还在探索阶段,要努力建立教学评一致、细化、规范的管理系统。本学期尝试使用社团小程序选课,力求课程细致完备、评价科学,并形成部分精品社团,为迎检、参加艺术节等展演储备生力军。
(七)完备校本课程开发
丰富校本课程建设。虽然我们提出“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但就校本课程建设来讲,目前只有《走进孔子》和《最美甲骨文》,但是还比较单一,落地不实,效果不佳,模式粗放,推进不力。本学期拟推进构建劳动教育课程群,开展“家政服务课程”“半亩园农场”。
二、扎实做好常规工作:
(一)教学常规管理
明确备课、作业等各项要求,做好课堂教学、作业批改、教学质量评测等常规工作,全面加强课堂教学的常规管理,加强业务检查与评测,准备迎接曲阜、济宁等各级教学视导工作。
(二)学籍管理
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办理学籍登记变更,办理转入转出手续。推进教育“一次办好”改革,优化简化转学程序和材料,推进共享政务数据信息。过程性材料,及时归档。
(三)控辍保学
做好全校学生的摸排、管理工作,将学困、低保、建档立卡及各类特殊学生分类管理,重点关注,将过程性材料及时整理归档。
(四)课时量管理
针对本学期有两位教师退休,一位教师休产假、两位教师哺乳期的情况,对教学工作安排进行调整,后续及时优化调整,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每月核算课时量,并报表。
(五)教材征订、教辅管理
定期征订教材;加强对教辅材料的管理;及时联系相关部门协调缺口教材;根据需要安排作业本。
(六)平台管理
做好学籍管理平台、国家体质健康平台、山东省体卫艺体育平台、山东省体卫艺艺术平台、青少年健康数据管理系统、济宁市义务教育学校音体美课程开设管理平台、山东省教材教辅管理平台、济宁曲阜、双减平台等8个平台、全校1300余名学生相关信息及每学期成绩的信息录入、填报管理工作。及时对学生进行测试,按照要求管理各级平台,按时报送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