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 > 学校 > 鱼台县 > 鱼台县职业中等职业学校 > 规划统计 > 规划计划

鱼台职业中专2023年高质量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23-08-07 10:49 信息来源:鱼台县教育和体育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鱼台职业中专2023年高质量发展规划

 

鱼台县委县政府坚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谋划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把职业教育作为民生工作来抓,把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写入县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持续加大政策供给,先后出台了《鱼台县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鱼政发 2020】3号)《鱼台县关于落实职业教育办学自主权的实施意见》(鱼教体字【2020】40号)《鱼台县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鱼政发【2022】13号)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全方位支持鱼台职业教育发展。

为配合全县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布局,全面了解当前鱼台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县教体局组成专班调研组,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县职业中专综合发展进行了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鱼台县职业中专位于鱼台县南外环路57号,拥有校本部、唐马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222.78亩,建筑面积9.54万平方米,在校生2603人,教职工171人。学校学校开设机电技术应用、焊接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舞蹈表演、幼儿保育、增材制造技术7个专业,其中焊接技术应用为省特色化专业,焊接、汽修、增材制造技术为市品牌专业、机电、计算机为市示范性专业,与山东理工职业学院、莱芜职业学院合作开展计算机、汽修、机电3个专业“三二连读”。学校现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山东省规范化中职学校,山东省高水平建设立项中职学校,是济宁市职工就业创业实训基地、济宁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鱼台县高校毕业生就业技能培训基地。

 近几年,在党和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县职业中专积极响应政策要求,抓住机遇,以“职教高考、技能大赛、学生管理”三块金字招牌为抓手,以点带面,在立德树人、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治理、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突破创新,依托优势专业形成鲜明办学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成果丰硕。

(一)党建统领,学校治理体系日益完善

党建统领,凝聚力量。学校党总支以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建品牌建设为抓手,统揽全局,坚持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建立健全学校党总支会议议事规则,规范学校党总支会议决策制度,从组织基础、体制机制、关键环节上保证党的全面领导有机贯穿融入办学治校、学校发展全过程。2021年6月被山东省委授予“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021年9月成功入选济宁市教育系统“一校一品”党建品牌,2022年被评为“山东省特色党支部”。

(二)德技并修,学生培育体系逐渐成型

建立“1234”多维立体化德育模式,积极打造“三全”育人生态系统。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下,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建立校党总支统一领导、科室分工负责、全体教职工协同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和党支部、校团组织、班集体协同育人机制,深入学生群体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通过构建符合中职学生德育培养特点的制度体系,积极开展“三化”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四自”教育(自立、自信、自强、自理)下,有效保障了制度约束取得的效果,并在早、午间操,就餐分餐和学生就餐食无语,学生单人单排行走,课前一支歌,书写学习笔记、观看《今日说法》等特色校园活动中呈现出来,让学生在纪律约束和道德规范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此外,在思想引导、制度保障的基础上,积极建立第一、二、三课堂协同育人机制。通过组织校园思政课活动,打造一批优质思政课程,提高学校思政第一课堂的育人质量;作为中专学校,结合学科专业特点,积极打造第二课堂课程体系,让学生做到术业有专攻,出校门人人都有拿得出的好手艺;通过志愿服务、校外实习等方式开展第三课堂,将学生培养过程面向社会开放,推动实践育人。同时,建立学校、家庭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家庭在学校育人中的作用,形成育人合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服务产业,优质特色专业初具形态

学校坚持与时俱进,立足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不断调整专业设置,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师资水平,打牢内涵发展基础。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紧紧围绕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和济宁十强产业,聚焦关键产业链,全面升级专业设置。对接领军企业,落地鲁西南焊接人才培训基地项目,做大做强焊接技术专业;紧跟智能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新增3D打印技术应用等专业,通过打造优势专业,带动其他专业全面跟进,实现跨越式发展。学校现有1个省特色化专业,3个市级品牌专业。基于焊接、汽修、3D打印专业,学校在省职业院系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多个,汽修修理获得国赛三等奖。机电和计算机专业教师实力雄厚,职教高考专业成绩一直位于济宁市前列,本科升学率均在50%以上。

(四)管训并重,职业教师队伍德高业精

学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党管队伍,发挥模范党员带头引领作用,教师队伍凝聚力强,干事创业劲头足,每年都有许多教师获得“担当作为好干部”“勇于创新先进个人”“教育教学先进个人”等省市县荣誉;坚持机制管队伍,出台《鱼台县职业中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十条规定》,建立教师“负面清单”,实行师德责任追究到底,学校连续多年无师德师风问题,社会、家长、学生对学校认可度高,对教师满意度高。通过落实“五项办学自主权”,吸引高学历、高技能青年教师人才入职,2019年至2022年,学校累计引进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济宁首席技师、国赛一等奖获得者、国赛一等奖指导教师、硕士研究生、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等高学历、高技能青年教师人才71人,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提升了整体师资力量。通过搭建教师培养平台,设立名师工作室和省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参与教改项目,开展教师队伍模块化培养,在多个方向培养了一批包括省青年技能名师、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在内的优秀带头中青年教师队伍。

(五)育训并举,社会培训助力地方就业增收

搭建社会培训平台,每年承接4个专项职业能力培训项目,年培训人数达2000余人。投资500万余元,建成鲁西南焊接人才培训基地,新增实训车间面积1600多平方米,焊接工位168个。引进山东省技术能手和国赛一等奖选手4名。承接金蓝领高技能人才培训、新录用员工岗前培训、企业人员转岗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等项目,培训农民工、下岗职工等3300人,帮助学员增收3亿多元,以产业扶贫实现技术助力脱贫致富,服务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

二、存在问题

目前县职业中专为山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立项建设单位。创建高水平中职学校涵盖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当前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高水平建设上,学校距高水平中职校建设标准要求还存在不小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

(一)在办学条件上。根据山东省高水平学校建设标准,建筑面积要达到8万平方米以上,而鱼台职业中专本部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唐马4000平方米,武台4200平方米,还缺2万多平方米; 根据省定标准,学生要达到4000人以上,现在学生2648人;现有在编教师171人(乡镇教师合编到职业中专37人。今年四实小建成后,如果合编过来的37名教师暑假后到四实小上班,职业中专还有134名教师。今年还有7个老师将要退休。这样,职业中专在编教师只有127人)。如果按照4000名学生的省定要求,根据1:12.5的师生比,职业中专还缺190名教师;实训设备要达到3000万以上,学校现有实训设备1800万,还有1200万的缺口。

(二)在内涵建设上。根据高水平学校建设要求,县职业中专在专业(群)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信息化水平、国际交流合作水平、治理能力、服务能力和水平等很多方面都有不小的差距。

突出短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程度还不够高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县职业中专与县域内部分企业和医院等事业单位开展过一些合作,但合作面较窄,主要体现在幼儿园学生实习,毕业生本地就业,技能大赛训练、举办及为医院提供人体构件支持等小项目、活动上,很少有企业提前介入和主动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互动,学习平台搭建和实训基地建设严重不足,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不强,服务企业能力较弱。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程度不够高是学校需要实现突破的一个重点。

三、下步规划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2021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县党代会和县常务会上,县委县政府领导也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鱼台职业教育,把鱼台职业中专建设成为“双高”中职学校。努力发展好县职业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县强化人才建设、服务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县职业中专作为我县唯一一所职业学校,肩负着推动县职业教育高质量长远发展的重任。

(一)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基础投入。

根据县职业中专发展需要,整合学校编制,适时增加编制,进一步落实学校自主招聘,补足职业教师特别是专业类教师缺口。补足实习实训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完善教学和实训各功能板块。推进学校科技楼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唐马校区宿舍楼,满足学校正常教学对教室、宿舍等的需求。

(二)进一步深入专业建设。优化现有专业结构布局,提升重点专业集聚能力,打造焊接和汽修专业群,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优化已有特色专业,增设新的特色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与企业需求进一步对接、课程体系改革需要与职业岗位需求进一步对接、教学过程改革与生产过程需要进一步对接。师资、课程、实训、科研、管理等资源进一步整合共享,发挥更大效用。

(三)校企合作需要进一步拓展。在现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基础上,围绕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和济宁十强产业需求,进一步扩面、提质、落地,继续扩大与政府、协会、企业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对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衔接,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校企积极共建基地平台, 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实施实体化运作,进一步拓展与新兴产业标杆企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建立更加高效灵活的产教沟通协调机制,促进专业设置、教学标准、教学环节等与产业、行业紧密对接,提升一体化育人水平。

(四)深化产教融合需走实走深,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更好发挥教育对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引领作用。引入企业等主体参与办学,推进产教融合试点、实训基地和书证融通试点示范,打破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的状态,探索解决产教融合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注重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实现人才、技术共同驱动经济发展。加强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提升办学水平,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五)深化教学改革,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一要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二要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三是改进教学内容与教材,四要完善完善质量保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