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创新 ---校企合作 深度融合 共同发展
校企合作模式创新 ---校企合作 深度融合 共同发展
1、依托强势专业,打造鲁西南焊接技术培训基地。
鱼台县矿用泵生产占据全国市场50%左右,是中国泵业之源,需
要大批焊接人才。同时,鲁西南地区企业众多,也需要大批焊接人
才。结合我县产业发展需要和学校焊接技术专业的办学基础,与莱
芜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山东星源矿山设备集团、山
东安立泰泵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济宁大山焊接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进行
了校企合作,融合高校、企业和学校的各种优势于一体打造成鲁西
南焊接基地。基地拥有焊接实训室1710平方米,焊接工位140个。理实一体教室4处,实现了理实一体教学。在2020年济宁市技能大赛上,学员沈航驰、翟绍辉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并代表济宁市参加了山东省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
基地不仅辐射鲁西南,还吸引了很多外省学员。学员分别来自
山东、广西、内蒙古、山西、江西、东北三省等多个省份。培训学
员已经达到5000多人,拥有网络精准粉丝近150万,全国各地学员都 积极报名。学员学成后可实现高质量就业,每人每月可增收10000多元。这样既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焊接人才,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
力的人才支撑,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模式真正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整合,
打造了全新的生产、培训、教学和科研难题攻关一体的培训基地模
式,即是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是企业生产模式的创新。2020
年我校焊接专业被评为济宁市焊接品牌专业。
2、推进“引校入企”、“引企入校”,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共建产教融合的校企命运共同体,不
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学校与无锡夏普电子元器件有限公司、苏州
汇川技术有限公司、海康威视、济宁安泰矿山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济宁富康液压机械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建立“引校入企”合作模式,
17在企业内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让师生走进生产企业一线,能更好
的实现工学结合,为企业生产提供服务。
学校与济宁大山焊接技术培训有限公司和滕州安川自动化机械
有限公司建立“引企入校”模式,充分利用鲁西南焊接实训基地、
3D打印实训室和学校的功能室、工作室等资源,为企业提供场地和
技术的同时,也方便学生实习实训,并积极建立产品生产线,实现
了校企资源互补,建立长效的双赢机制。
3、校企合作,共建“订单”培养模式
学校与苏州、无锡多家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企业按照
岗位特点提出培养要求,并提供教学内容和相关资料,由教师将这
些内容融入到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或由企业派技术骨干到学校来开
设讲座,将岗位工作要求、员工素质要求、企业文化、企业理念教
授给学生,实现学生与企业、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将岗前培训设在学校,真正实现毕业即就业,为企业输送符合要求
的优秀毕业生。
4、加快“双师型”教师建设,为校企合作搭建高技能人才培养
平台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成为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同时,现代职业教育也需要培养大量满足产业需求
和时代发展的“双师型”教师,通过校企合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搭
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一方面,学校的专业教师通过在企业的实践
环节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和提升;另一方面,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又
成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双方人员在教学和产品研发中互相切磋、共
同提高,加快“双师型”教师建设的同时,为企业输送更多的高技
能人才。
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积极进行探索实践,不断拓展合作渠道,
创新合作模式,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
认真落实《教育部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
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关于校企合作的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
18制度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将新建22000平方米的共享性的大型智能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产教深度融合的校企命运共同体,更好的为校
企合作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