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兖州区第一中学2022-2023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聚焦四项内容,实现四个能力的提高,努力办好更加优质、更有温度的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聚焦阵地优化,提高学校优质育人环境的影响力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优化“三个阵地”建设,积极营造优质育人环境。
(一)优化党建阵地建设,把准学校高质量发展方向。一是深入学习宣传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化、持久化、多样化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引导师生准确把握“国之大者”对教育工作的要求,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践行教学改革、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二是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着力健全校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工作机制,强化校党委统揽全校教育工作的主体作用,突出抓好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深化“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骨干”的“双培养”工作,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持续擦亮党建品牌。以“一支部一品牌”创建工作为基础,充分挖掘“党员传递正能量”内涵,谋划实施“党建+作风建设”“党建+教育教学”等“党建+”实践项目,推动学校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四是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持之以恒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密切关注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强化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二)优化师德阵地建设,营造学校铸魂育人良好氛围。一是强化师德考核评价。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完善学校师德考核评价机制,严格师德红线与底线设置标准,加大对师德先进教师的奖励、宣传力度,积极传递师德建设正能量。二是增强良好师德践行自觉性。巩固“向张桂梅老师学习”教育活动成果,以师德征文、演讲、交流等方式,让教师在讲述个人教育故事的过程中,主动加深对教育真谛、教师责任、师德素养的理解和认识。三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以《师德承诺书》为依据,印发学校师德建设《家长告知书》,公布学校师德师风监督渠道,形成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家长、社会合力格局。
(三)优化德育美育阵地建设,关注学生健康成长。一是学校青年教师爱国主义宣讲团加强学生情怀教育。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梦”、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为内容,通过专家讲座、专题教研、学生谈心得等方式,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热情,引导学生主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二是策划主题活动提升学生道德和审美情操。优化每月德育美育主题,丰富教育活动形式,强化学生习惯养成、文明礼仪、诚信守纪等教育的针对性和延续性。发挥学生专业优势,利用好社团、志愿者服务队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育人环境的创设,培养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校园归属感、认同感,激发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豪感。三是重视心理疏导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发挥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功能,在做好学生心理辅导的同时,积极开展教师全员心理辅导培训,增强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疏导能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摸排和建档工作,增强对特殊学生关注的针对性。
二、聚焦创新驱动,提高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行动力
以解决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主动识变,积极应变,奋发求变,以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促进学校办学新动能的释放和新活力的激发。
(一)以“放权”提升教研自主性,激发教师教研热情。以遵循教育发展规律、贯彻新高考新课改精神为主线,以学校办学特色、办学理念为基础,以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班型特点为依据,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主体作用,充分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鼓励教师大胆创新、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积极探索符合学科特点、时代要求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教学模式,形成学校教研创新改革竞相发力的生动局面。高三级部切实加强学情分析与研判,全力保障备课组教研合力的形成和高效。
(二)从“宏观”优化办学管理体系,压实部门职能责任。正确认识“放”与“管”的关系,以破解实际问题为导向,认真研究相关政策精神和学校办学实际,合理制定具有引领性、方向性的发展规划、机制制度等。建立健全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和督导评估监测机制,强化教研教学事中事后监管,实现以评促改、规范发展。建立服务高考需要的信息搜集分析、教研跟踪监测、志愿填报辅导等管理制度。在完成本年度招生计划的基础上,依据我校开设专业对生源的要求,加强对生源地学生学习经历、成长环境等元素的分析,逐步建立生源地招生计划动态管理机制,合理调整不同专业生源地招生比例,形成招生与教育教学的合力。
(三)让“服务”构建优质教育环境,提升保障能力。把优化服务作为推进学校教学改革和办学发展的“催化剂”,从思想和行动上推动领导干部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积极倾听师生心声,主动加强沟通协调,及时满足师生工作学习需求,在全体干部中形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风气。
三、聚焦资源建设,提高学校满足师生学习需求的服务力
以服务教育教学需求、助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为中心,大力加强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积极改善教育教学环境条件。
(一)持续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一是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师教研能力提升。总结课题管理办法实施经验,更加注重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细化课题研究阶段性指导。二是以培训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加大教研教学交流信息搜集工作力度,提高参加学习交流的针对性;出台青年教师培训实施方案。三是以骨干引领带动“争先”氛围。严格落实学校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评定管理办法,充分发挥骨干力量在师德表现、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和指导青年教师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大力充实学习资源内容。以丰富师生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增强学习兴趣为目标,进一步丰富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生态建设和加强教育教学资源归集共享。充分外引内联,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和高等学校合作,为学生培养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四、聚焦常态长效,提高学校管理机制的长效力
进一步健全完善责任清晰、协同高效的长效管理机制,保障学校工作开展依法依规、合理合法,促进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一)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结合学校实际,完善学校安全管理网格工作机制,优化网格单元职责,强化校园安全管理领导力。细化校园安全教育内容,优化校园安全教育主题,注重校园安全教育的延续性、实效性。修订各类应急预案,完善与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的协同机制,强化家校教育合力,坚决杜绝校园欺凌、校园暴力等现象和事件的发生。持续推进学校“双控”机制建设。动态调整新形势下学校疫情防控管理机制,提升学校疫情防控科学性、精准性、高效性,切实保障师生生命健康安全。
(二)完善依法办学依法治教机制。切实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抓好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制的落实。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持做好舆情预警监测、分析研判和风险防控工作。广泛组织开展师生普法宣传教育,强化领导干部和师生员工法治思维以及运用法治方式能力。严格规范学校收费、开支、物业、资产等管理。
(三)完善学校管理督导机制。制定出台学校工作落实督导实施方案和问责办法,严格落实重点工作督查督导,配套建立专项工作落实台账和问题清单,强化督导跟踪反馈,切实抓好问题整改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