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 > 学校 > 兖州区 > 济宁市兖州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规划统计 > 规划计划

济宁市兖州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年度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23-09-01 18:21 信息来源:兖州区教体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济宁市工业技师学院(济宁市兖州区职业中专)以区委高质量发展动员大会精神为指引,对标区委区政府“深化教育二次创业、打造教育名区”新要求,着眼职业教育、技工教育新形势、新方向,围绕“创建省高水平中职校、省技工教育优质校,实现内涵特色发展”的目标定位,进一步拓宽办学思路,在综合管理、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合作办学等方面深化改革、规范标准、加强建设,全面推进学院新时期建设发展工程学院2023-2024年度第一学期工作计划具体情况如下。

一、强化党建引领

(一)着力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党委在办学发展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创新“党建+”工作机制找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频共振、融合发展的交汇点固堡垒强管理、抓融合促提升

(二)推进品牌建设。加强党建品牌建设创新实施“3369”的党建工作,即品牌引领,扛牢“三面大旗”;示范引领,带好三支队伍;相融共促,打造“六大板块”;凝心聚力,压实“九项工作”,以高质量党建带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设党建文化长廊,迎接第三季度“常委看党建活动”。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完善特色鲜明的“一系一品”体系创建2个“五星级党支部”、8个“党员示范岗”。

(三)夯实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凝心聚力,增强教职工立德树人的使命感积极完成区委区政府下派的各项社会服务工作。

二、深化教学改革

(一)打造思政高地。结合区文化馆学院分馆资源,优化思政教学载体,构建 “学院-系部-教师”一体化思政教研体系,组织思政教师素质能力比赛,打造“思政融合,德技并修”育人特色。

(二)构建高适切度教学体系。围绕职教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实现突破技能大赛获奖层次实现突破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实现突破三个目标”,优化教学的6个要素、6个环节及教科研的6个要点,持续推进教学管理体系建设持续推进“6个一体化”建设,打造“工学一体”校企双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省级样版执行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革,结合企业最新用工需求、最新的实训设备和实操技术,形成特色校本课程、特色校本教材。

(三)强化大赛引领。完善大赛体系建设,遴选优势赛项参加省、市、区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实现实现师生参加市级以上各类大赛获一等奖以上奖项不少于10人次优化工作站场地条件、设施设备,积极争取通用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现代加工技术、电气安装与维修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新型电力系统运行与维护五个赛项2023—2024年济宁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承办资格,进而积极申报省赛相应赛项承办资格。

(四)壮大师资队伍。为满足教育教学要求,争取扩大办学自主权政策,推进落实教师招聘,缓解教师结构性缺编。落实20%编制员额内自主招聘兼职教师政策,设立产业导师特聘岗,聘请企业高技能人才、知名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加大教师培训资金投入,全年用于教师培训支出费用30万元。

三、加强专业建设

(一)促进专业布局与当地产业结构紧密对接。依托兖州区橡胶、造纸、农机、大型钢构、装配式建筑、精密机械、电工电子等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增强专业设置与本地产业发展契合度,结合传统行业、产业升级改造,对学校传统专业进行提质赋能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服务兖州区智能制造、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二)促进专业布局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紧贴市场和就业形势,对接新兴科技产业,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增设新兴专业要牢牢把握“不求多,但求精;不求散但求专”的专业建设理念。

(三)推进新专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更好地做到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推进教师业务能力提升行动,打破专业“壁垒”,快速推动专业互补、技术互通、信息共享,从“一专多能”迈向“多专多能”,努力形成“1+1>2”的有效合力,适应产业升级、专业调整的要求。

(四)强化特色专业项目建设。积极申报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及省优质专业建设工程,积极申报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推进项目扩增省名牌专业、省重点专业,市名牌专业、特色专业数量。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计算机网络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3个专业申报省级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四、促进产教研融合

(一)探索建立“政校行企”多方联动机制。构建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多方参与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联合体,实行实体化运作,共商专业规划共议课程体系、共组教学团队、共建教学资源,共评学生能力共享人才培养效益,为职业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围绕区域发展需求,聚焦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与区域内相关企业、经济管理部门、生产领域部门、文化领域部门、宣传领域部门等开展合作,通过组织间横向融合、系统内纵向延伸、服务领域内外结合,促进资源共享、协同互通,共同推动行业领域发展进步,助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二)创新“校企双制、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吸收世界技能大赛的先进理念、技能标准、评价体系,结合本地区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构建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进而推进教学改革,让学生在学校内就能知晓将来面对的职业岗位的性质和内容,更好地为学生走出学校、走向职场第一步助力。

(三)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强化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以“校中厂”、“厂中校”的方式建设人才培养基地。企业实景化生产与职业教育深入融合,把准职业人的动作在人才培养环节嵌入进去,学生对就业岗位的要求、技能要求、环境的真实情况,甚至包括对企业文化的黏性具备前瞻性适应,大大缩短人才培养的周期,真正培养起来用得住、留得住、可发展的人才,真正实现校企人才培养效益共赢。

(四)探索建设校外公共实训基地。产业融合、实训赋能,建设服务型公共实训基地,创新运营模式及管理机制,政府牵头市场化运作,打造县域内针对职业技能提升、高端就业培训、企业员工岗前培训、特殊工种培训等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使其成为培养产业发展所需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在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五)共组产学研团队。学校、企业或科研院所共同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打通科研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链条,大力推进科教融汇。

五、推进职普融通

(一)壮大职教高考。扩大职教高考宣传力度,提升职教师资业务能力,优化职教生源质量。职教高考专业数量新增至10个全力备战2024年职教高考利用中职和普通高中学分互认、学籍互转的职普融通政策,以“转段培养”探索建立职教高考联盟。

(二)推进长学制职业教育。积极对接高职院校,加强联合办学,大力开展3+2’五年一贯制中高职教育打造中高职一体育人机制,壮大中高职能力拓展师资队伍。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建立中高职联合办学合作专业数量增至5-8个。与省属本科高校对接部分专业,探索搭建“3+4”本科一贯制培养模式,引领未来发展,不断拓宽中职学生的成长成才路径

(三)打造科创成果转移转化“桥头堡”。开展与高等院校科研、项目建设、攻关课题等方面合作,发挥高校科技人员优势,中职教师实践能力强的优势,对接企业发展和高校科研的需求,共架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提高了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探索与济南大学、聊城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合作。

六、扩大社会影响力

(一)打造育人特色品牌。不断优化提升“3+3”育人模式管理细则,总结经验成果,强化全员育人协同性,彰显全过程育人有效性,以此为突破口,形成品牌特色。学生在校队列出行,推行小步操,加强学生集会管理加强社团课程建设,实现全年建设各类社团100个。利用山东教育卫视青少年研学实践营地合作平台,开展中小学职业体验活动,深入实施职业体验、红色文化传承(教育)工程

(二)扩大招生规模。树立全年招生优质招生理念,强化职业教育政策宣传,扩大中职、中技的转注高级工的宣传拓宽招生途径,吸引外县市区生源做好新生的优选工作继续推进办学规模提升目标,实现招生数量与生源质量双提升。

(三)擦亮技师品牌。推动形成技师、高级工、中级工(中职)梯次有序衔接的培养体系,力保高级工转注率90%以上,预备技师在校生突破500人。

(四)提升办学条件。建设校园书店,争创济宁市“书香校园”。推进实训设备升级改造,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升级智能教室100所。积极推动二期工程建设。不断突破发展瓶颈,力争早日纳入高职院校序列。

七、增强社会服务力

(一)强化育训并举。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齐发力,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继续壮大职业培训规模,构建新型职业教育培养培训体系,拓宽培训服务范围;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和转化,提升教育服务发展能力,面对企业职工和社会群体,推进职业技能培训、人才评价工作的提质扩面行动,推动培训服务惠及更多劳动者。年培训突破2万人次。

(二)开展技术服务。以学院科学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为依托,组建学院机械、电气、自动化、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专家库,对外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大力开发创收项目,增加学院服务性收入。

下一步,济宁市工业技师学院(济宁市兖州区职业中专)要继续砥砺奋进,同心同向,同力同行,乘势而上,“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精神状态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进各项工作,为兖州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持,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职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