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第四中学艺术教育发展报告
一、 艺术课程建设
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学校整体办学的水平,为保障美育课的正常开展,系统的抓好艺术教育工作,学校成立了专门的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具体抓,专业教师上课。开学初,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美育教学计划,认真执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各项规定,落实素质教育,尤其是学校特色艺术教育。同时,开足开全音美课时,每周1节音乐课、1节美术课,其中音乐课下辅导训练课(合唱队与舞蹈队)每周1节,美术(书法与绘画)兴趣小组每周1节。首先认真抓好教师队伍的管理,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明确音乐课和美术课的重要性,明确职责,责任到人。除此之外,校长、分管校长还不定期深入课堂听课,推门听课,掌握教学的第一手资料,及时掌握了教学信息和出现的一些问题,以便于及时解决。
二、 艺术教师配备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重点在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点提高教师团队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目前,我校共有6名音乐教师和4名美术教师,全部是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2名、中级教师4名;济宁市教学能手1人、邹城市教学能手3人。他们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每一位同志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认真真,爱岗敬业。为更好的培养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多年来,学校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教师业务培训和进修,既开阔了老师们的视野,也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
开学初,每位教师上了一堂高效课,学生反应良好,3月份音美教研组又专门组织开展了每人一节优质课活动,全面体现了当前新课改的主题思想,教学思想和教学效果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6月份,学校又安排了校级优质课的评课活动,有力的促进了学校美育的发展,提高了美育课堂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
三、 艺术教育管理
在基础音乐教育中要遵循美育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音乐核心素养为指导,我们学校在课堂上加入了戏剧教学,与上级有关部门对接,让戏曲走进校园、走进学生,乐教乐学,努力构建美育艺术课堂。音乐教师们也比、学、赶、帮,各自打造国学传统文化植入音乐课堂,如吟唱古诗词、唱响古旋律、欣赏古琴音律等等,来进一步了解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音律文化。
美术老师们带领学生解读美术形象、色彩、数字影像、社会生活符号、影视作品等。美术素养的内涵就是基于生活中的事物,所以培养他们的感观能力,热爱和发现生活中的美的情趣至关重要。老师们还结合音乐课堂上的戏曲的学习,指导学生制作中国戏剧脸谱、国外(音乐)化妆舞会面具,以及国庆文化墙评比、端午手抄报比赛、运动会吉祥物设计、班徽设计、服装设计等等比赛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乐趣,进而更加全面地让学生们认识美、解读美、运用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可以正确认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学会尊重历史和文化,积极传承传播传统文化。
四、 艺术教育经费投入和设施设备
邹城四中拥有音乐教室2个、舞蹈教室1个、美术画室1个、书法教室1个,教学条件宽敞明亮,为保障美育课和课外活动的开展,学校不断加强硬件设施的配套管理和改善。本学期,学校首先为音美教室、舞蹈教室以及画室更换了多媒体设备、窗帘、空调等教学设施,并规范了音美器材的安放地点,整体布局更规范、更合理。
五、 课外艺术活动
课堂上老师们利用现有教材上的内容,让学生使用竖笛练习吹奏短小精悍的乐曲,提高学生们的视唱乐谱的能力和兴趣。另外,老师们还利用每周的课外活动时间,带领学生集体进行器乐吹奏练习。除了合唱队和舞蹈队的正常排练外,我们还引导学生们作自我创作和展示,可演唱、弹奏钢琴、表演相声小品等群文艺术,也进行书法和绘画的练习及展示,让学生们充分释放艺术天性和开发文艺细胞。
六、校园文化艺术环境
为保障各项美育活动计划的正常开展,学校开设了专门的美育活动宣传栏,及时公布活动方案和照片资料,及时通报学生每学期的学生作品和参加各项比赛的获奖情况。例如:济宁市校园文化艺术比赛、邹城市教体局举办的历年才艺大赛、年级歌咏比赛、班级文化墙的设计比赛、清明节手抄报比赛等等。
七、 重点项目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根据学校指示,音乐学科开展了"吟唱经典诗词、弘扬传统文化"走进课堂的活动安排。利用音美学科特色,积极倡导"班班有歌声、人人都参与"的思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音乐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督促学生背诵和吟唱古诗词,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于古诗词吟唱的积极性,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