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功能性消化不良,您的孩子真的需要治疗吗?
您家的孩子是否也有下述情况:吃过饭后没过多久就说肚子痛,原本一家人开开心心的吃饭,可是孩子没吃几口就说饱了,或者干脆拒绝吃饭;同时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表现,而带着孩子去医院做了各种检查均未见异常。如果您的孩子现在正面临着这样的问题,那么我们今天介绍的内容值得您好好学习。
一、什么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儿童常见的非器质性疾病,其主要表现是以反复发作的餐后饱胀、早饱、厌食或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的消化道症候群,同时伴有反酸、恶心、呕吐、嗳气等不适症状,一般持续至少2个月。
二、为什么会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
目前对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原因主要有:1.脑‑肠微生态轴的功能和结构紊乱:胃肠动力紊乱、内脏高敏感性、黏膜和免疫功能改变、肠道菌群变化,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导致消化道功能异常。2.社会、心里、家庭因素:如父母分居,使其内脏高敏感和中枢神经系统高度警觉,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的关键;3.饮食不规律:经常吃生冷腌制食物,是儿童患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三、孩子如何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
了解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和发病机制,如何才能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呢?
首先,观察孩子是否有下列临床表现:存在上腹痛、上腹烧灼感、腹胀、早饱、厌食以及反酸、嗳气、恶心和呕吐等症状。症状可以是1种或多种,可以反复发作,也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没有症状;有时症状可通过饮食、精神、心理等因素诱发。其中,尤其需要注意有无报警症状,如持续右上或右下腹疼痛、夜间痛醒、吞咽困难、吞咽疼痛、持续呕吐、胃肠道出血、夜间腹泻、关节炎、直肠周围疾病、非自愿性体重下降、青春期延迟、不明原因发热等;是否存在炎症性肠病、乳糜泻或消化性溃疡家族史等。
其次,完善相关检查,针对某些报警症状排除器质性疾病,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粪常规、粪隐血、腹部超声(肝、胆、胰、脾);上消化道内镜、胃肠钡餐、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检测、肝功能、肾功能、空腹血糖、甲状腺功能、红细胞沉降率、尿常规、心电图、胸部X线片、泌尿系统超声检查等。
诊断标准:36月龄以上儿童有消化不良症状至少2个月,每周至少出现1次,并符合以下3项条件:①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餐后腹胀、早饱以及嗳气、恶心、呕吐、反酸等;②症状在排便后不能缓解或症状发作与排便频率、粪便性状的改变无关;③经过适当评估,症状不能用其他疾病来解释。
四、如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目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一般治疗:心理疏导、压力释放、健康饮食、规律作息、情绪管理,帮助孩子恢复胃肠道的生理机能。2.药物治疗:促动力药、抑酸药,以及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如:赛庚啶。3.精神心理干预:对于抑酸药和促胃动力药治疗无效且伴有明显精神心理障碍的患儿,建议心理科或精神科医生协助诊治,经医生全面评估后,给予必要的行为治疗、认知疗法或心理干预以及精神类药物治疗。4.Hp感染治疗:如果检查提示有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则需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5.中医中药治疗:以健脾开胃、消积导滞为主的口服药,还包括敷贴疗法、推拿疗法、针灸疗法等。6.微生态制剂。
希望本期的内容对您认识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所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是我们与您共同的心愿!
参考文献:
1.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2022版)[J]. 中华儿科杂志,2022,60(8):751-755.
2.儿童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标准[J]. 中华儿科杂志,2017,55(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