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六中2024年度劳动教育开展情况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为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我校把学科课程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结合自身地理优势,立足本校实际,开展跨学科多元的教学活动,。
一、课程育人,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
教育要五育并举,立足于立德树人的目标,并切实实现社会上“教育要回归生活”的呼声,就需要强化劳动教育,我校积极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劳动精神。
1.在艺术欣赏中感知劳动教育
泥塑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课程。与纸上绘画不同,泥塑可以直接上手体验,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艺术表达形式。我校袁亮老师的《创意泥塑制作》课程,引导学生感知泥塑、走进泥塑、品味泥塑,并与美术课进行“梦幻联动”,制作“我心目中的最美”,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作品表达对劳动的热爱。
2.在文章品读中渗透劳动教育
语文学科是劳动教育渗透的主阵地。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一课时,教师融入生活情境,让学生“画一画”:联系现实生活中农人田间耕作的情境,再融入想象理解“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情境,配上“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情趣,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淳朴勤劳的劳动场景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既丰富了学生的劳动热情,又使学生获得了自然美、人情美的熏陶。
当然也可利用课本提供的反面例子进行教育。如在讲解《孔乙己》一课时,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费在科举上,最终却“连秀才也没捞着”,在穷困潦倒中饿死。我校卞老师讲到这里,总会不失时宜地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屡试不中的孔乙己可以该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呢?”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来强调重视劳动、拥有劳动技能的重要性。
3.在知识学习中挖掘劳动教育
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这是一场双向奔赴、共同促进的联动。如我校围绕“一颗种子是如何走上餐桌的呢”一题开展跨学科的“梦幻联动”。地理老师为学生讲解我国耕种土地有限性的基本国情,唤醒学生保护耕地资源的意识;历史老师带领学生在视频中参观农耕文化的发展历程,感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生物老师为学生打开蔬菜种子的旅行世界之门,一粒种子经历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操作后才会被收割而走入市场销售,看似简单的过程却渗透了很多环节无数劳动者的辛勤汗水。学生从一粒种子出发,理解劳动过程的复杂与辛劳。
除此之外,我校将劳动实践课纳入常规课程,每周一节劳动课,并把五月的第一周设定为劳动宣传周,将劳动教育渗透于课堂、实践、生活、家庭、社会。
二、活动引领,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如今学生处于一个幸福的新时代,衣食无忧,却很少了解劳作。为了加强学生对劳动的了解及重视,我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在课堂上,我校举办劳动教育主题班会、主题升旗仪式,并使用学校大屏、公众号、美篇进行宣传教育,加强学生对劳动的重视。
校园里,学生有种植着梧桐树、银杏树等植物的“百草园”,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劳动课积极参与劳动,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在邹城六中,劳动教育渗透到教育渗透到学习生活的每时每刻、学校家庭的每个角落,全时劳动教育如春风化雨、入脑入心,一种全新的劳动教育新生态已然形成。
三、多元评价,构建享受成果的劳动快乐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只有体验到劳动的回报,学生才能深刻体验到劳动创造的奇妙。我校通过泥塑学习活动,让学生把作品带回家,与家人共同欣赏劳动创造的奇妙。除此之外,我校还开展现场展示、展览板展出、公众号宣传等形式多样的劳动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享受劳动成果带来的荣誉,深化学生对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认识。
四、拓展延伸,回顾学生劳动的精彩瞬间
参加完劳动后,我校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让学生呈现劳动感受和经历,表达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1.每个学生投身于劳动时,老师、家长随即抓拍,记录下学生投入、享受劳动的精彩瞬间。劳动结束后,师生共同欣赏,让劳动成为一种快乐且有意思的事情。
2.师生开展劳动故事分享会,说出自己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趣事、感人的故事……在分享的过程中,学生有意识的总结描绘劳动故事、总结劳动经验、丰富劳动感悟,从而形成热爱劳动、积极实践、在劳动中创造的优秀品质。
3.写作使学生劳动思想和劳作价值观的直接表露。我校语文教师借此开展“劳动创造美,我手写我心”的作文课,引导学生记录下劳动的美好瞬间,引导学生详细描写劳动场景,刻画劳动之美。
我校劳动教育的扎实开展,让学校、老师、家长看到了学生的显著变化,受到劳动教育的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开始积极参与家校日常生活劳动,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明显提升。
劳动教育走近学科教学是一种趋势,学科教学融合劳动教育是一种责任。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性思维,提高了学科素养,又树立了劳动最光荣的意识,锻炼了劳动能力,使学生真正在劳动中收获快乐,得到历练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