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 > 学校 > 兖州区 > 济宁市兖州区第一中学附属学校 > 体育美育 > 劳动教育

济宁市兖州区第一中学附属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

发布日期:2024-04-18 17:44 信息来源:兖州区教体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劳动教育促成长,不负双减好时光 

在“双减”背景下,我校秉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以多元选择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为价值引领,以“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为依托,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真正为学生成长赋能,助力双减教育真正落地。

一、开辟劳动基地,拓展种植视野。

学校精心开辟“桃李居和成蹊园”两块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由中学部和小学部认领“开心农场”,结合二十四节气进行果蔬和花草的种植与养护。同学们亲自耕地、播种、拔萝卜、挖地瓜、摘花生、收辣椒,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乐趣,劳动的艰辛,分享收获的喜悦。这块小小的“农场”,成了校园最具人气的地方。

为体验反季节种植乐趣,我校建有“逆向园”室内外温室栽培研究基地,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在冬季种植四季蔬菜所需要的条件。给师生们带来了无穷乐趣、也给校园带来了无限生机,成为校园一道独特又美丽的风景线。

除外我校与“兖州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多次联合举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开辟多种类型的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学校师生在经历春播夏种、秋收冬藏的过程中,提升了劳动技能,增长了生活知识。在管理和收获的过程中,孩子们也学会了分享与合作,提升了集体意识、节约意识。同学们在农场里充分感受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二、开展行走课堂,延伸劳动外延。

最美的课堂在路上,我校开展了以“走进国家地质公园”为主题的地理、生物研学活动。活动从组织到实施,计划到位,组织有序。研学生物学科的同学,根据学习需要,沿途观察植物类群,验证所学知识,在不破坏植被的基础上适当采集花草,回校后进行植物标本制作;研学地理学科的同学,对地形部位进行了认真的辨认,进一步认清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并利用手机的水平仪对陡崖的相对高度进行了测量,真正课内外结合,学以致用。

学校组织开展了“红色行——寻找人生的那盏灯”红色主题研学活动,研学活动主要参观了金乡羊山革命烈士纪念馆、鲁西南战役纪念馆、王杰烈士纪念馆等红色革命圣地。全体党员、团员、少先队员们共同追寻革命足迹,接受红色教育,感悟红色精神,进行了一次“红色洗礼”。

研学是课堂的有益延伸和补充,是一种聚焦核心素养的创新育人模式。学生在研学过程中,将课内知识运用于社会行走,在培育爱国情怀的同时,提升实践能力,提高科学素养,丰厚文化底蕴,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三、打造未来农场,体验无土神奇。

学校精心打造“未来农场”,随着无土栽培技术走进校园,“未来农场”的无土栽培,在克服土传病虫害和连作障碍,减少农药用量,生产无公害果品等方面具有土壤栽培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蝴蝶兰专场的无土栽培模式在我校生产中得到示范应用。

“未来农场”的定位是:四季皆可运行,方便人为控制环境因素,研究项目要新颖,产生的污染少,注重教育研究意义。经研究,最终选址在三号楼二楼东侧连廊处,此处东墙有两扇大窗,便于通风和采光,窗下有两组暖气片,冬季可集中供暖,靠近洗刷间,方便引水,玻璃温室长11米,宽2米。

在室内玻璃温室无土栽培研究基地,师生们相继开展了育苗活动,培育了大量的无土蝴蝶兰,除外还有水培芹菜、生菜、油菜、紫油菜、萝卜苗等十多种蔬菜,随后将尝试培养西红柿、设计阳台菜园等活动。

借助“未来农场”,学生能够直观了解作物的生长条件,亲历生命成长的全过程,体验劳动的艰辛,享受劳动的快乐。

四、引进孵化神器,追溯生命踪迹。

孵化神器第一次走进校园,对这个长长方方的机器,学生充满好奇,驱使他们去探究、去发现、去感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生原社”全体成员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鸟儿孵化活动。

孩子们从学校养殖基地鸡借来鸽子、芦丁鸡、芦花鸡的种蛋,装箱、标记号、做记录,开始为小鸡们的到来准备温暖的小窝。

同学们每天查看温度、记录湿度、及时加水,通过照蛋(用灯光照射鸟蛋)的方式,细心观察蛋壳里的神奇变化。经历查阅资料,了解鸟卵的结构和功能,认识早成雏和晚成雏的区别。学生尝试自制鸟窝,在巢穴里垫上纸巾,放上保温灯,雏鸟破壳,孩子们摇身变成“鸽妈妈”。

与小鸽子和芦丁鸡相比,作为早成雏的芦花鸡个头大了许多。孩子们可见纷纷挤在一起陪伴小鸡长大,在办公桌上溜个圈,到窗台上晒个暖。小鸡好像也懂得孩子们的心思,从来不在上课时乱吵乱叫,孩子们戏称它们“文化鸡”利用这次孵化活动,展开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孩子们以日记和作文的形式写出参与孵化与养殖活动的所见所感;绘画爱好者用不同的绘画形式记录小鸡们的美好瞬间;夏五一、毛梓越等几个有组织和设计才能的孩子制作了一期以“感悟生命”为主题的展板。

如今,这些人工孵化鸡宝宝不但茁壮成长,二代、三代孵化宝宝也相应出世,孩子们也各显神通:做计划,排表格、搞策划、做手工、写养护规则、用画笔和日记记录生命成长的美好瞬间。教室长廊外的鸟笼、鸟食,已成为附校特色实践项目的一大亮点。

五、开辟太空养殖,提升科技视野。

我校2022年建成并使用太空舱实验室,一下子把绿植培育带进火热的“芯片赛道”。太空舱以月宫一号为原型,将生物技术与工程控制技术有机结合,采用计算机编程实时显示环境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参数,检测植物生长环境。太空舱既是航天科技展示装置,也是学生开展太空种植探究的实验场所

太空农场由五大部分组成:1.模拟太空空间站的构件:用抗腐蚀的航空铝合金材料作为框架,同时具备良好的可拓展性。2.光照系统:系统采用对植物光合作用贡献最大的光:400-520nm(蓝色)的光线以及610-720nm(红色)的光线。3.循环系统:采用水泵,实现水循环。4.环境监测系统:采用基于开源平台Arduino为核心的环境监测系统。实时显示环境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实现对植物生长的精准控制。5.隔离悬浮安全电源系统。

太空农场将数字化实验设备引入无土栽培项目,通过传感器精准掌握育苗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芯片农场无土育苗活动”,了解育苗流程、学会定植、合理调控舱内温度湿度以利于幼苗生长等。

六、制作花样食光,品尝幸福成果。

学校建有花样美食间,美食制作项目是以加工制作馒头、酸奶、水饺等美食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孩子们先通过观看视频和经验分享学习制作流程,然后亲自制作并品尝美食。

酸奶制作,和酵母菌发酵制作馒头不同,酸奶的制作需要用到乳酸菌发酵,发酵流程也和制作馒头流程不同。高温杀菌、接种菌种、恒温发酵、品尝。孩子们亲手制作酸奶,品出美味,吃出健康。

风味萝卜,孩子们从搜集制作方法,到拔萝卜,洗萝卜,切萝卜,刨萝卜丝,晒萝卜条,再到调味制作,各小组分工明确,密切协作。

制作“五彩水饺”。孩子们笨拙地拿起擀面杖,擀出一个个厚薄不均、大小不一、奇形怪状的饺子皮,费劲力气地装满馅料,小心翼翼地收口捏出褶子。滚水沸腾下饺子,三点三开煮饺子,孩子们做的有模有样。热腾腾饺子出锅,吃相五花八门。

“双减”背后,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对我国现行教育的思考。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我校将继续发扬“大道至简,躬行致远”的优良校风,秉持立德树人、以劳育人的教育理念,以实践之沃土,植核心之素养,积极开创富有乡土特色的劳动教育新篇章,为学生奠定靓丽的人生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