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 > 学校 > 兖州区 > 济宁市兖州区实验高级中学附属学校 > 体育美育 > 劳动教育

济宁市兖州区实验高级中学附属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

发布日期:2024-04-19 19:14 信息来源:兖州区教体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特色劳动教育  擦亮育人底色

为贯彻落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切实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工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磨炼意志品质、激发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把握劳动教育立德树人、综合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时代特征,综合拓展劳动课程实施、学科教学融合、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校园劳动文化建设等途径,发挥劳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依据上级文件要求结合实际,特制定我校劳动教育实施细则。

一、学校管理

1.学校成立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兖州区实高附校党总支书记、校长牛云昌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以学校各级骨干作为主要成员:

组  长:牛云昌

副组长:蔡合旺、徐丽、梁锡忠

成  员:徐书军、吴燕园、郭建伟、王辉、朱本艳

2.学校成立学生劳动素养培育中心。

具体工作由学校教研室统筹,制定工作方案和工作职责,明晰每学期的工作计划,统整学校劳动教育工作。引导全体师生关心、支持、参与特色项目,不断扩大特色建设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加强学校特色宣传推介,形成培育学生劳动素养的良好氛围。

3.组建劳动教育教师团队。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高学历、年轻化、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学校一年级1名专职劳动教师,二至九年级班主任担任劳动教育课兼职教师,聘请多名校外技术员,组成学校劳动教育教师团队。采用听课、座谈、会诊等方式,逐一、分类指导。通过组织考察学习、邀请专家作报告、同类型特色项目学校座谈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劳动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和劳动教育教学水平。

二、课程建设与实施

1.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劳动课程。结合学段特点,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小学和初中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

2.校本劳动课程建设紧紧围绕“培育劳动素养”这一核心理念,以“一个核心、三大原则、四个维度、五大体系、八大类别”为主线,将学生劳动素养培育体系分解细化为三大原则,即坚持育人导向原则、坚持实践体验原则、坚持有机融入原则;四个维度目标,即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五大体系,即内容体系、实施体系、评价体系、制度体系、保障体系。

3.三大原则

(1)坚持握育人导向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2)坚持实践体验原则。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坚持有机融入原则。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的正确观念。

 

 

3.校本劳动课程中我们梳理各学科对应的劳动素养培养点,找准切入点,跨学科设计学科劳动素养培养的教学课例,实施教学渗透。在学科课程中融入、渗透劳动教育,是推动劳动教育常态化的重要举措。通过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使其成为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比如语文、道德与法治学科,可以渗透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劳动意识等内容;而数学、科学学科,教师可以加强对劳动技能、劳动思维的培养。学校以跨学科的视野开展主题性劳动实践活动,将劳动教育无痕融入各个学科的日常教学。

4.学校在九年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经验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自主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多彩”劳动项目。我们本着导向性、发展性、开放性、独创性的原则,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发展,开发劳动专项课程,并制定了教学实施管理细则以及完善了实施过程评价标准体系。

5.实施三段联动战略,深化落实贯通培养,促进我校创新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更加科学有效。根据学生在各年级的年龄特征、学习心理、学习任务的不同,将九个年级学生应养成的劳动习惯、需掌握的劳动技能和应形成的劳动能力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各学段的教学任务,做到三段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统一制定提高劳动素养的战略规划,跟踪最新教改成果,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学科教学发展。

三、场地建设

1.2022年9月以来,兖州区实验高级中学附属学校委员会研究决定,在校园内选址建设一个种植实践基地用于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学校教研室与总务处统筹管理,分配各年级责任田(一米菜园),每班都有自己独立的播种地、承包地,以各种蔬菜种植活动为载体,拓展延伸课程内容,以劳动技术课程为基础融合各学科知识,为学生搭建劳动教育平台,学习体验农耕文化。

 

 

2.校外实践基础——济宁市兖州区校外实践东村基地。

四、劳动实践

劳动实践校本课程共八大类别,即清洁与卫生类、整理与收纳类、烹饪与营养类、农业生产劳动类、传统工艺制作类、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类、变废为宝创新类、社会体验与职业启蒙类。以恰当的方式为学生创设开放、自由、宽松、和谐、愉悦的环境氛围,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激发学生的劳动情感,激活学生的劳动思维,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

 

 

 

 

二十四节气,这是我国农业生产的指南针,起源于中国古人观天察地的生产生活实践,在动态演化的过程中逐步展现了时间划分的精细化和制度化。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哲学和文化内涵,不仅对农业生产活动和人们的衣食住行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还极大地丰富着民众的精神生活。实高附校将农业生产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学习中。

五、劳动评价及发展方向

劳动教育评价是劳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高附校制定了劳动素养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坚持发展性评价。劳动课程评价以学生发展素养为导向,提倡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标准。全面客观评价学生的劳动参与情况、在劳动中的实际表现以及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劳动精神等发展状况。劳动不仅能增强学生对自我的认识,还能拓展他们与世界、与他人,包括与自我的关系。学校通过劳动教育建设,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于打造特色校园也有重要的意义。

加强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广泛开展劳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教育实践中,丰富劳动实践育人途径,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实践能力,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校积极探索具有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